分享

孙子(44)用孙子的眼光看齐秦争霸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孙子(44)秦齐争霸的主线

孙子: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秦齐争霸曾有一次大决战,函谷关将帮军围困了三年,却在打下秦军后,齐国撤退了。

函谷关就是不败之地,第三次齐秦之战,齐国选在这样一个地方与秦国打了三年,最终攻破其心胜之地,这一战秦国虽未伤到根本,但却深知齐军的实力,所以秦国必须举国攻破齐国,然后将齐军打残。

齐秦争霸对于我们分析今天的国际局势有着极多的借鉴意义!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失敌之败也!

这句话曹操没有注解,三国里到是有很多的地缘战略学。

秦攻赵之上党,先据北山者胜,吴起攻秦,是绕过函谷,直取西河,从而将秦军限在几个有限地方,稍一动可能亡国,秦军在那些年,就是常败之军,得其地也。

立于不败之地,很多是都是经略的,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齐秦两国都对整个天下地理战略学做了极深的研究,秦国分析齐国要想争夺天下,必先得燕。而齐国认为秦国想争夺天下必先得韩魏。这些判断上,使得齐秦两国在制定大战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分歧。齐国并不把秦国当成自己争夺天下的大障碍,反而认为楚国是自己的最大障碍,而秦国却清醒地认为自己要想攻占天下,必先胜齐。

齐国是个工商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秦国却是农业水平极高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从科技水平看,齐国略占优势。从立于不败之地看,两个都有优势,相比三晋其他国家来看,这两个国家都是占优的。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齐威王灭了魏军主力,这个时候诸侯只知有齐,不知秦正在奋起。

秦军先战求胜的例子发生在第一次齐秦对决。

第一次桑丘之战,秦齐两军都很重视。秦军远师,要过魏韩,所以严令,柳下惠墓周围5里内动一草木者死!但这次齐军很轻易就击败了秦军。此后张仪回缩秦境,以守待劳,伐谋伐交为主!

秦国判断齐国的战略是北上占燕,由北向南逐个击破的战略,秦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等齐国攻燕这个机会,然后再击齐国。

秦国对齐国的战略判断是对的,齐国的确是要北上占燕,而进行了外交是联楚制韩魏。扶持中山牵制赵国!

秦国根据这个大背景制定新的国家战略,强固根本,等待机会,首先收复了魏之西河,然后定巴蜀和汉中,有了粮仓。

伐交是破坏秦楚联盟,主动与燕国建立外交关系,秦惠王将自己的女儿嫁到燕国,就是要在燕国定个钉子,在必要的时候派兵支持燕国的名义攻齐。

第二次秦齐大战,双方是平手,主要战场在济水一带,占燕两年的齐军被迫撤退,其后燕昭王在国内苦练内功。

第三次齐秦对决。

经过第二次齐国败退,齐宣王明白自己最大的对手不是楚国,而是秦国,这个时候齐国手里的牌并不好!

1、原来的齐楚联盟被张仪给破了,变成了秦楚联盟。

2、因为齐国几次攻占燕,所以燕赵成了齐之死敌!

3、魏韩是齐楚联盟时的打击对象,所以对齐极度不信任,孟子作为齐宣王的说客曾去过几次魏国,但并未能让齐魏结盟。

这个期间齐国对自己的战略做了极大的调整,这些调整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内强根本,做好大战的准备。

终于等来了机会,第一次秦国攻魏,齐国主动说要出兵帮魏,但魏国拒绝了,第二次秦国攻韩,取周。齐国快速出动了,秦国这次碰到齐国强力阻击后,退回自己的兵力。

通过这样的接触,魏韩发现自己现在可依靠的力量只有齐国,于是齐魏韩结盟,这和第二次齐秦对决正好相反。

第二次齐楚对秦魏韩,第三次是秦楚对齐魏韩。

第在次战争发动之前齐国做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主要先攻楚之南阳盆地,以得到攻秦之粮仓,一方面吸引秦军来救援,以寻找与秦军主力决战的机会,假如秦军不动,就拿下南阳盆地以做为攻秦的基地。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句用得较经典。

秦军不管做什么动作都可能面临损失,秦军呢?

发现了这里面的陷阱,因为秦军若是救楚,可能会面临被全歼的危险,若不救楚,秦军会面临两个大的地缘上困境。

我们知道,第二次秦楚大战的时候,秦军魏韩等军队在丹阳与楚军大战,楚军年轻将领曾乘秦后方空虚,出兵直取蓝田。

这一战秦国都城差战被灭!所以秦国就必须在这人方向布重兵防联军攻破。

秦军经过分析,认为出兵救楚肯定危险,可能会被联军设置的陷阱围困,不出兵,坐以待毙。所以秦军干脆出兵攻楚,绝了联军从楚国出兵攻秦的路线。

这是第三次秦齐决战中的抢地盘的经典决策。

秦的这一决策是下策,但却是最好的决策。

联军看到秦军没有救楚军,等了6个月,发动进攻,占了楚之南阳盆地,然后联军攻秦就只有一个方向,就是秦是函谷关。

此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第三次齐秦大战,一共打了三年。

秦败齐胜,但双方损伤皆很重。齐军做了一个搞笑的决策,让秦军割地给了魏韩,竟然就还军了。

第四次齐秦决战

表现形式好像是乐毅攻齐,但整个运作却是秦为核心的。表面上看燕军联合六国攻齐,连下70余城,但是将齐国的主力部队几乎全歼的却是联军。

之后联军撤离,乐毅围其即墨和莒两城5年,史书说乐毅想通过怀柔的手段,其实若是燕军有实力围困两城,5年,城里必然断粮。就早投降了,说明燕军真正战力是一般中的一般,后来这两城残军都能用火牛阵复国,这也是先胜求战的战例。

战前,秦军做了哪些工作?

1、联合了魏韩赵燕,这次齐国伐交上的失例。齐国失去几乎所有盟友。

2、派主力部队在主要方向牵制齐军,以达到帮助燕军快速占齐。

3、在燕军围齐5年的过程中,不断出兵,阻止其他国家去救援齐国。

我们要来看看这5年,秦军在做什么?

秦军是支持燕军攻齐的,因为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障碍,我们从战略上分析秦军对于这次燕军攻齐是有支持的,秦军应该是牵制齐军的主力。

乐燕在齐军五年,比匡章在燕国的2年时间要长。期间,因为没有了齐国对楚国和三晋的合纵支持,秦国放开手脚,战神白起横空出世。

秦国先是打魏国,夺了魏国安城,兵锋直指魏国都城大梁。接着秦国又打赵国,拔了好几座城池,搞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议”等大戏。这些主动进攻牵制了整个山东六国对燕军在齐国的行动。白起对楚国下狠手,夺了楚国鄢、邓、西陵等地。也从另一方面断了楚国乘机取齐的念头,三晋与楚被秦国打得焦头烂额,再无精力管燕齐争斗,燕国霸占齐国六年。

我们回顾齐秦争霸,再看看今天中美之争。

站在美国人的视角:

欧盟是韩魏,中东就是燕国,俄罗斯就是楚国,印度是美国人眼里的赵国,巴基斯坦是中山国,东南亚是卫国。

站在中国人的视角:

欧盟是韩魏,俄罗斯是楚国,这是没有错的,假如美国人已攻俄之工业化重镇乌克兰,如同楚丢南阳盆地。

印度远达不到赵国的水平,但有赵国的潜力,东南亚呢是秦之巴蜀。

日本算是中山国,半岛是中国商于之地。

齐秦决战,双方一开始都没有占其地之愿意,因为中间隔了太多的地方,齐国前出南阳盆地,如同今天的第一岛链。

吃的是日本韩国。

在第四次齐秦争霸这段时间,表面看列国有争战,但大多数是围绕齐秦争霸这一主线展开的,即使列国有一些想法也会被秦齐争霸的大战略洪流给卷进去。

如同今天的世界,主线就是围绕中美之争展开的,表面上看俄罗斯也好,欧盟也好,都有自己的战略,但他们一旦忽视了中美之争,就会莫名被卷入某个突如其来的大争端。

中国用的是先胜再战的策略,美国呢,现在时间不在他们手上,等就是死,不等就必须战,所以他们采取的只能是先战求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