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122)随者随人一样要智慧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易经(122)不赏之功者

晋朝时期,寒门与士门等级森严,如同今天的印度种姓一样,各自不相通,《晋书·霍原传》记载霍原有才,“观太学行礼,因学习之,贵游子弟闻而重之,欲与相见,以其名微,不欲昼往,及夜共造焉。”后来西晋亡,东晋初期,寒门出身的刘牢之,因为善战而拥北府兵,北府兵一开始受谢安制,而谢家在淝水大战之后被司马家忌惮,谢玄自己北伐中病死,刘牢之自己曾以5000兵胜敌几万,大家都在争取他,他一开始投靠了太原王恭。再后来又转投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从而背叛王恭。再后来背叛了司马道子帮恒玄灭司马道子,后被恒玄所斩。

这个刘牢子为什么跟着谁都被别人忌惮?因为他有不赏之功,别人总感觉无法制之,而他的北府兵又实在太厉害。

北府兵是谢安当年为了防止东晋再次兵败而组建的新军,有点像维新时期,维新派组建的新军,袁世凯就相当于刘牢之这样的角色,只不过刘牢子因为新军厉害,而自己又没有政治智慧,每次总是被别人当枪使,袁世凯则把别人当成垫脚石,这是不同的。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一个人拥有重器,要有对重器的理性使用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易经的随卦四爻说,当你拥有强大的实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对天下大势有明确的判断,从而决定跟随哪个势力。

上一爻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

这一爻说,能以道自守,前就是明哲。

不然强大如刘牢之,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但今天跟这个人,明天又帮那个势力,最终不得善终。

周公说:九四以阳刚之才,处近君之地,是其德之盛,位之隆,而奋然大有为于天下,亦何所图而不成?故随而有获也,然四以人臣建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势,上陵于五。虽其所行,咸出于正,而疑忌之端,决不能免,凶可知矣。处此者宣何如?必也内焉殚忠君爱国之孚诚,而无一念之敢欺,外焉尽奉公守法之常道,而无一事之敢谦,是以明哲居之,则此心光明洞达,君嘉其让,而安于下矣。民服其谦,而安于下矣,何咎之有?

周公说的其实就是自己,其位人臣之高位,即使这样谦虚谨慎,也还不免担心, 有一次成王病重,有人说周公在家说成王快死,可以取而代之,这种言论传到成王那里,周公都害怕了,就跑走了,成王派人去周公家里搜查,发现周公在家念念不忘是能代成王生病。大为感动,又派人四处把周公找到请回来。

功高者要有其谦,就是要表达自己的随之德。

大将王翦接爱战神白起死之戒,其在收复六国的战争中也是百战百胜,有不赏之功,但王翦深黯随之德,秦王没有大功封,就要小利,比如要点田宅,要点财货,秦王拿出这些小恩小惠也很容易,也觉得这个老将军容易打发,所以主不疑,将不骄。王家就没有出什么大变故,而大将蒙刮,也有不赏之功,其北征凶奴,扩地千里,声震北方。但一朝秦廷生变,就全家身死。

随之德,在其微妙之间,既要身正,又能不震主。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孔子释四象曰:四既随而有获,则逼上之患者易生,以理言之,必得凶也。其所以能有孚而在道者,由其心实明哲,知危疑之地,处之甚难,兢兢焉积诚以事君,秉道以律已,所以能有保身之功也,不然,其何以全上下之交欤?自古人臣宠利最为难居,惟当竭其诚敬,而以成败荣辱听之于天,区区挟智任数,以求苟免,讵有幸乎?周公之恐惧居东,王莽之谦恭下士,同一卑退,而一诚一伪较若天渊,祸福相去亦甚悬绝。

周公和孔子说把随卦的真义说得非常清楚,要明白随之大义,需要对前面的学过的各个卦象要义有所领会,周易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你有能力,哪怕你认为自己心思很正这是没有用的,你还要让别人明白你是个正直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