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363)止于至善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止于至善,这是对人的一个要求,止于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老祖宗们最深的心得体会。万事万物皆有一个止,而止于理者为大焉。

艮其背,不获其身,艮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卦刚好是震卦倒过来的样子,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有止于是而不进之义,故名为艮。

艮,止也,背,谓所当止之处。

文王曰:天下之理,合体用,兼动静,莫不有当止之所,犹人之一身,惟背为止也,人惟不知所止,往往内蔽于已私,外夺于物欲,斯不免于咎耳。诚能惟理是主,而止于其当止焉,有若艮其背矣。由是其静也,止于所当静之理,湛然一太虚之体而已。纵耳目口鼻之欲,为吾身不能无者,终不得而累之也。非不获其身乎?何也?知有理而不知有身,即谓之忘身可也。其动也,止于所当动之理,廓然一大太虚之用而已,纵声色臭味之感,为人所易动者,终不得而移之也。非行其庭不见其人乎?何也?知有理而不知有人,取出谓之忘人可也。动静皆定,内外两忘,无时无事不合于理,有以尽已性而立人极矣,复何咎哉?

我年青的时候曾读过佛教一部厚厚的经叫《楞严经》,这部经讲的就是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等对人的影响,欲望的来源去脉。因为书很厚,难读。当初为读懂这本书,去找了很多相关的解读,发现很多大儒说这是一本伪书,其实是国内儒学大师假借佛主之口来达到教育人控制欲望之目的。

后来读易经对这个说法开始有些相信,易经的止卦讲的就是如何认知自己的感官欲望,从而让自己的行为止于理。

这有点像各个宗教里的戒律!

文王画周易的时候留下的卦其实不止这64卦,孔子为了易经更加体系化,在删减过程中留下部分重要的,这也是止。

艮卦取象于山,天地之间,雷风水火泽皆动,只有山不动。

而的感官中,唯背对感官刺激反应最弱,其他眼耳鼻舌等都动感很足,所以文王取背来比喻人的克制自己欲望的大成之感。

象曰:兼山艮,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曾举例大舜,能无为而治,恭已正南面,固无为也。举16相,屏四凶,大赏大刑,其心却能不动,天下不惊,达到了静亦定,动亦定的大境界。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子曰:卦名为艮者,盖艮则止于理而不迁,于义为止也。止之义何如?从之行止各有其时,而当止之理义随时而在。

上下皆艮,两山并峙,各止其所,艮之象也。君子体之,以道在天下,凡内而身心,外而事物,莫不各有当止之所,乃为位也。君子即其所居之位而思之,如君臣父子,则各尽其道,富贵贫贱,则各行其素。他如在上则不侵下职在下则不夺上权,在左则不得涉右,在右则不得干左。自不至出乎其外而有所思也。如是,则有得于各止其所之义矣。

现在看一本楞严,真的把止卦说得非常清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