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9)21岁担大任的秦孝公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读通鉴(9)21岁的担大任

周纪卷二(癸丑)至(庚子),凡四十八年。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国也知道了魏国内乱,派大军讨伐,获取观津。〔胡三省注:齐乘魏乱伐魏,魏惠王请献观津以求和。〕

赵国侵犯齐,获取齐之长城。

周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周王特赐其黼黻之服。

〔黼者,刺绣为斧形;黻者刺绣为两""相背。孔颖达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注:周王一直还在刷存在感。

七年(己未,前362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儿子赢渠梁孝公立。

注:秦献公虽然抓了魏公孙痤,但也在战场上身受重伤。公孙痤就是设计赶走吴起的那个魏国公子,国内争立时,他支持魏惠王从而当上魏国相。

秦孝公那一年21岁。(和刘泰辰同岁)

当时,河、山以东有强国六个,淮、泗之间小国十余个,楚、魏与秦接界。魏国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大家将秦国围在西边,使其出不来,也不能与中国其他的国家搞会盟。面对这样的情况,秦孝公暗下决心,要发愤图强,布德修政,制定秦国的发展大战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献公二年建设的),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国公孙鞅专门冲这个求贤令西下入秦。

公孙鞅这个人,出身于卫国的一个庶出孙(父为君称公子,祖父为君称公孙)。钻研法律刑事很有见解。〔胡三省注: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经。〕事从魏国相公叔痤,公孙痤知他有能力,还没有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自己就病倒,魏惠王亲自到其住处询问:"公叔的病如出现不可回转,魏国相谁来担任比较合适?"

公叔说:"痤的府中有个庶子,卫国人公孙鞅,年虽少,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能重用他,举国而听之!"魏惠王听了不再说话。

公叔曰:"大王即如果不愿意听我的推荐而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魏国境!" 惠王应付许诺就走了。

公叔痤召公孙鞅,对他表达歉意说:"我先君而后臣,所以先为君谋事,现在我对大王说的话就是这些。你赶紧逃命!"

卫鞅不以为意:"君不能用国相的建议来用我,又怎么会能用子之言杀臣乎!"一直等公叔痤死都没有逃。

惠王出来,对左右说:"公叔病得厉害,令我伤感,竟然想要让寡人以国听卫鞅!既又劝寡人杀卫鞅,前后太矛盾了!"

卫鞅到秦国,找到太监景监,请他帮忙引见拜见孝公,和孝公讨论富国强兵的方法;孝公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与他讨论秦国的大战略。

注:《大秦帝国》这本小说里描述这个部分非常精彩,卫鞅在秦国花了三个月时间寻访了民间很多地方,了解秦国的民情,然后三次与孝公讨论,从王道到霸道,小说里的孝公是个急性子,要马上有用的办法,其他的都太久远,来不及。秦国那个时候的局势不好,被楚、魏和周边的蛮族进迫得厉害。

这有点像一战后的德国,德国因为无险可守,大平原,经过一战失败,国内危机重重,而国外形势也很逼人,英国在德国边上的比利时驻军,法国则进逼德国境内修防线,希特勒上台后搞的一套和商鞅变法几乎一模一样。法制军制,奖励制度就是把商鞅的农战,改成了工战。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卫鞅欲变法,秦国公族和既得利益团体十分抵触。卫鞅对秦孝公说:"国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孝公说:"就这么办。"

任命卫鞅为左庶长。

注:左庶长相当于军区副司令的职务。

哈佛大学的有个教授克里斯坦森写过一本书,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失败分析架构,创新者做决策非常难,而常常大家认为正确的决策最后却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

改革创新自古以来都是惊天伟业,成功了那是极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秦孝公的秦国,听一个年轻人来搞改革,这个人没有任何资历,只在魏国做过国相幕僚,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特别的难,这需要的决心,勇气都相当大。

商鞅变法最后成功了,这当然不仅是商鞅一个人的功劳,有前辈吴起、李俚、卜子夏,田子方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实践指导了,再加上商鞅对于人的心性有着天才般的理解。

创业者其实很多时候也面临相当多的困境,觉得自己的事业会是有大的局面,但是做着做着,竞争对手却占领了整个市场,自己投资打了水漂。

究其原因是什么,创业者万事都要自己探索,员工不可与虑始,只可与乐成!你一开始的所有困难所有疑虑,只能自己解决,直到你做成了,员工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老板当初这样做是这个道理!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对所有人的要求都相当的高,今天我们创业比起前十年难度要高很多了,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现在都在拼命成长,创业者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饥似渴的学习能力。

商鞅将变法各种条令全部制定出来。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公开让全国所有人都知道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注:这是秦国的打土豪分田地,商鞅将前面的功劳打破,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抓住两个重点,就是农和战。在秦国所有的人都可以得爵位,要么打仗,要么种地,除这两种就是告发不守法的人。

这种改革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秦孝公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顶住所有的压力,支持商鞅变法,因为秦人好私斗,没有大局和集体观,所以商鞅的法律特别严厉。很多规定一直到汉文帝时才得到改善,胡三省注收司,就是互相纠查揭发。一家有罪,则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九家连坐。

法令准备好之后还未发布,担心秦国人对法令的执行不够信任,商鞅立三丈之长的木头于国都巿城南门,对老百姓说,假如有人能将这块木头搬到城北门就赏十金。秦国老百姓觉得很奇怪,没有人敢上前来搬这个木头。

商鞅于是更奖金说:"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试着搬到城北门,真的给了他五十金。

于是下达改革令。

法令实行了几年,秦国四处都有反对新法令的,说改革不好的人有几千人。正好这个时候太子也犯了法。

卫鞅说: "法律之所以不得行,是在上位的人有意犯法。太子,君位的继承人,不可施刑,由其老师代为刑,太子师公子虔受割鼻之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则被脸上刻字。第二天,秦国人都遵守新法令。

法令到第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全国民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很多当初说这个改革不好的,又开始来唱赞歌。

卫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之民!"全部发配到边疆守边。

这之后老百姓再不敢妄议改革法令。

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最早的出处,今天西方讲法制的任何一本经典可能都能找到秦国变法实践里的故事。

司马光注:守信,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注:易经中孚卦说,人之与物相通在于心性,而人与物之差,亦在心性,看一个人,即其心性就知其一生大概。

有的人心性生面端正,稳定,有的人生而浮燥,喜动不喜静。

大哲学家王阳明以此悟出《心学》,其核心就是让人心性端正,不受外力所驱使。组织其实也是一样的,要想让组织上下一心,团结如一人,核心也是要锻炼心性,组织的心性是靠法规引导,文化造就,制度训练而成,商鞅把全国人当成一个人来练其心性,使得秦民去燥存真,专心于农战!从而强于诸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