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1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读通鉴(1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薨,太子秦惠文王立。秦惠文王师父公子虔因曾代其受过,部下告商君欲谋反,派人抓捕商鞅。商君逃亡到魏国;魏人心里埋怨其挟诈破魏师,不接受他的避难,又将他纳归于秦。商君只好与自己的问下逃奔封地商于,发兵向北攻击郑县,秦国军队进攻商君,击败其军队,将商君处以车裂之刑,尽灭其家。

初,商君任秦相,用法严酷,有一次在渭水判决囚犯之罪,杀得渭水全是赤色。显王21年,改税法,当上秦国相,十年间,秦国人大多对他心怀怨恨。

赵良拜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能否比得上五羖(音古)大夫百里奚?"

赵良说:"赵简子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能否申请今天说一些你平时听不到的话而不被诛杀,可否承诺?"

商君答应说: "可以承诺。"

赵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在楚国是养牛的奴隶,秦穆公推举他于牛棚里:让其身居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在秦国当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帮晋国选出国君,一次救楚国大祸。其为国相,忙得从不坐在车子里,为解民情,车子上不设华盖。行于国中,不带随从不跟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上下男男女女都悲伤流泪,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是如何上位的?因靠太监景监引见;自从当政,淩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君又杀了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些事加起来,都不是得人的。君相外出,后车载甲,带很多武士骑马跟在后面,一些人手持长矛而操干戟者在车两跟着跑。这些东西不准备好,君相一定不外出。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些情况,都不是恃德。君相的危险就像朝露,而现在还贪商于的富,受宠秦国之大政,畜百姓之怨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收留君相的人就不多了!"

商君弗从。过了五个月而遇到身裂之刑。

注:司马光一直反对变法,因为动的利益太大,会导致国内矛盾激发,从而给外部敌手有机可乘。所以他在评论商君的时候专门找一些负面的文字来记录。历史上哪个改革的人不是毁誉参半,斯大林为了在苏联实现社会化改革搞了大清洗,苏联才从一个落后破落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

改革者贪功自然不好,但改革者总是提着脑袋做事的,能多活一天就是赚的。主父偃出来搞推恩令,就做好了杀头的准备,所以他享乐自污,给武帝把柄,以死代国之过。受国之垢,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社稷主,也可以是那些无畏的人。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韩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否有对吾国有利的东西?"

孟子回答说:"君何必一开口就想利,仁义而已!君问何以利吾国,大夫就会问何以利吾家,士庶人问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曰:"善。"

当初,孟子拜师于子思,曾问子思牧民之道什么为先?

子思说:"先利之。"

孟子说:"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注:司马光眼里的治国关键是什么?从资治通鉴他评论先圣时可以看出来,孟子巡游各国,因为他非常讲礼节,所以各国政要见到他同样讲排场礼节,大家有时都觉得有些麻烦,这段是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孟子的排场大,不像苏秦,纯功利性的游说。

梁惠王第一次遇到孟子,认为他可能就是来游说的,所以问,何利于我国?苏秦、张仪这些人上来就很简单,直接就陈说利害,而孟子却说了一通仁义之道,梁惠王也能谦虚接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