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3)人人都在博弈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读通鉴(23)博弈的能力

注: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获得博弈能力的唯一路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博弈的过程:上街买东西,小贩会看人报价?你不会还价,就每次高价买东西;上班想要老板多发工资,老板想员工多干活,这都是博弈;父母希望子女多读书,而子女则希望父母多给一些零花钱;每一个地方都在博弈。

博弈的目标是追求对事态的控制,能够预测事态的发展,合作是其附带的产品。不能搞错的顺序,有一些人把博弈当成是促成合作的一种手段,这就会陷入一厢情愿,觉得我付出了,对方就应该给我相应的回报,我这样做了,别人应该那样做,都是幼稚病。典型的幼稚病:父母宝贝子女,子女一定就会孝顺?男朋友天天给女朋友送花,女的就会对男的忠诚!老板经常给员工加工资,员工就会努力工作,忠诚于公司?

事实上正好相反,越是这样的越是没有回报,反而是严厉的父母,孩子更加努力,保持尊严的恋爱关系相互间会稳固,老板加工资都是要有条件的,员工反而会更努力。

战国到了这个阶段,秦国基本掌控了各国的行为动向,秦国对事态的判断有了主动权,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秦国进入了白起时代,列国戏弄秦国的后果空前的恐怖,而秦国戏弄列国基本上就是看心情。

二十一年(丁卯,公元前294年)

秦败魏师于解。

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293年)

韩国大将公孙喜、联合魏国攻伐秦国。穰侯向秦王推荐左更白起以代向寿将兵,白起首战以少胜多,大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提升白起为国尉。

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楚国背叛与秦国的和约,秦国准备率诸侯攻伐楚国,但愿楚王你治饬士卒,得与秦国大战一场!"

楚王收到信特别害怕,马上卑微身段与秦国和亲。

注:白起的第一战韩魏被杀24万,战国时期一战杀死这么多人,相当恐怖,秦国进入了单向惩罚的阶段。即我要求对方遵守条约,对方就不敢违背,但是我是否遵守,看我自己的心情。

二十三年(己巳,公元前292年)

楚襄王迎接秦国的宫室之女。

臣光曰:太可恨了,秦国对楚国之无道,杀其父亲而威吓其子;楚国放弃了反抗,忍其父之仇而与秦国婚其雠!可叹啊,楚国的君王如果能内心强大心性坚定,楚国大臣如果能有治国之大才,秦国虽然强大,怎么能受这样的凌辱!后世圣人荀卿评论说:"治国之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秦国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注:当我们读到这一段,能感受到司马光的悲叹之心情,也能知道屈原为何会投江自尽,无道,就是做事不靠谱,没有一件事让人觉得合常理。楚国国政被一些醉生梦死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把持,这些家族才不管国家如何,他们在列国行走相当自由。

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291年)

秦国攻伐韩国,拔宛。

秦国烛寿免相。魏冉复为丞相,封于穰与陶,谓之穰侯。又封公子市于宛,公子悝于邓。

二十五年(辛未,公元前290年)

魏国献河东四百里之地向秦国求和,韩国献武遂二百里地向秦国求和。

魏国芒卯始以诈见重。(这个人当上重要职位)

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秦国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魏国献地求和也没得到秦国的谅解)

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288年)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说服齐王立为东帝,并准备与齐国相约共同伐赵。苏代自燕国来齐,齐王说:"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苏代说:"愿大王尊秦为帝而自己不要称帝。秦国称帝,天下都知道了,大王现在称帝,天下认为你不过学秦国,没有意思。而且秦国称帝,天下都厌恶,大王因为没有称帝,天下人心就会认为齐国有道,这是大利益。而且伐赵哪能比得上伐桀宋有利。大王不如放弃称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攻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人以帝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

齐王听从苏代的建议,称帝二日而复称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秦攻赵,拔杜阳。

注:苏代劝齐王这段很有意思,博弈的双方就像在下围棋,你走一步,我跟一步,每次行动要给对方一个新的动态,不能在对方预设的地方布子,秦国约齐国攻赵,齐国非要攻宋。然后再看秦国接下来怎么走?

二十八年(甲戌,公元前287年)

秦攻赵,拔新垣、曲阳。

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286年)

秦国司马错出击魏国河内。魏国献故都安邑以求和,秦出其人归之魏。

秦国再败韩国军队于夏山。

宋有雀生(左鸟右旃)于城之陬。有人对宋王说:"吉。小鸟而生巨蛋,宋必霸天下。"

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滕,伐孟尝君之薛,东败齐,取齐国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经常整夜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闵王起兵伐宋,宋国民众逃散,城上无人相守。

宋王奔魏国,死于温。

注:宋国有点像今天的土尔其,国小力弱,却敢以一国之力硬抗全球所有强国,而且制定了统一中亚占领南欧的土尔其计划。

三十年(丙子,公元前285年)

秦王会楚王于宛,会赵王于中阳。

秦将蒙武攻击齐国,拔九城。

齐闵王既灭宋而志骄,乃向南侵楚,向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狐咺提出建议,被其在通向檀台的路上给斩了。陈举直言劝诫,齐王杀之东闾。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国家慢慢富实起来,于是与乐毅谋划攻伐齐国。

乐毅说:"齐国,霸主国家有余威,地大人众,不容易独自进攻。大王一定要欲攻伐,莫如约赵国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国派出使约向秦国述说伐齐之利。诸侯内心害怕齐王之骄暴,皆争着与燕国合谋伐齐。

注:齐宣王在位的时候,占领了燕国,不仅没有能消化,反而耗费了相当多的国力,齐闵王在位的时候丢了齐国附属国中山,这次灭宋比较顺利。和秦国不同的是,秦国得一块地就多一分力量,齐国得一块地就会导致国内因为争功分利而产生内耗,博弈不仅对外,还有对内。占据宋国后,孟尝君为代表的宗室精英没有得到好处,而闹情绪,齐闵王的办法就是杀人立威。

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84年)

燕王举全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闵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齐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

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闵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

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闵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

曰:"知之。"

"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

曰:"知之。"

"有人当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

曰:"知之。"

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

遂弑齐王于鼓里。

注:齐国综合实力远大于燕国,却被燕国连下70余城,而齐民皆乐之。剧辛和乐毅有两个不同的判断,剧辛认为燕小齐大,燕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边境土地,以得实利。而乐毅却认为齐国现在国君昏乱才是真正的机会,所以必须要长驱直入,击跨其国家意志。

实际上,国家之间不光是国君与国君的博弈,参与方是多方的,一切人和一切人都在战争,国君、大臣、精英士族、普通民众都有其筹码,两方势力相斗其实是多方势力在斗,齐闵王攻宋,分配利益上得罪了齐国的重臣与宗室,这些人就冷眼看着燕国占齐,而士大夫这个阶层,谁对自己好就站谁,燕国的政策好,他们就为燕国做官,齐国的政策好就为齐国做官。这场多方博弈的过程中,此消彼长是很快的。我军就有一个统战部门,实际上就是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而分化敌人的力量。

乐毅的战略洞察能力远强于剧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