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苑】田冬泉:难忘的一篇课文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2-20

难忘的一篇课文

——《海螺渡》点燃我文学的梦想

文/田冬泉

       我的中小学学业应该是在文革后期完成的。那时的语文课本,课文内容大多都是紧跟时代步伐,宣传战斗英雄和革命小将的文章,像《战斗英雄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雷锋的故事》、《反潮流的小闯将》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唱响时代主旋律”。这些课文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的光荣,坚定了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使我们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如果说以上这些课文给了我政治上的坚定信念以外,那么点燃我文学梦想的却是另一篇课文《海螺渡》。教我们这篇课文的老师是赵文元老师,他身材高大,体形魁梧,黑而油亮的头发朝后背着,略带沙哑的说话声极具“威严”,让我们从心里感到敬畏。尤其是平时说话时总要把黑而亮的头发用手指往后一捋,显出一副既帅气又儒雅的形象。当然老师给我们上《海螺渡》这一课时的情景早已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了,但是课文开头的那段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如今时隔近半个世纪我还能倒背如流——

        “清晨,我挎上文件包,急匆匆地赶到海螺渡。渡口空荡荡的,看不到帆影,望不见鸥鸟。宽宽的海峡,白浪滔滔,风呼潮啸。”……我疑心这是极美的文字!(借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子)也不知道当时处于什么心里,课文的内容我现在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但课文的那段描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竟埋藏了下来,至今已有四十六载!

        也许正是由于这段描写,我对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的描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凡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和句子,我都会背下来甚至抄下来(几年下来,我整理的笔记足足有十几本,大多都是优美抒情的词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优美的语言给了我文学的养料,唯美的描写给了我写作的基本,课文中好词好句让我有了飞翔的冲动,在这里,我要大声说:感谢语文、感谢语文老师,感谢《海螺渡》的作者把我一步步引上文学之路!

        作者简介:田冬泉,笔名甜泉水,陕西大荔人,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扎根边远三十春,三尺讲台勤耕耘。陕西楹联学会、教育学会会员。爱好广泛,以至“泛滥”。自画像:教坛耕耘墨海采金亦教亦学双砥砺,杏林跋涉文山探宝且医且文两蹒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