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苑】王金桩:红红火火红灯笼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2-20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红旗飘飘,大红灯笼高高挂,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了,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开天辟地一大庆,劳苦大众齐欢颂!鲜艳的红旗,火红的灯笼营造出一种普天同庆的氛围。天安门城楼上大大的,红红的灯笼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灯笼,是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喻意吉祥和美好的信物。这些直径达四米多的灯笼,倾注了工作人员全部的汗水与心血,昭示着建立的新中国前程似锦,国运昌盛,红红火火,长治久安!大红灯笼,以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为载体,富寓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国同家,家似国。在城市或农村,逢佳节,过喜事,人们为营造喜气气氛,除了披红插花贴红联外,一定会在大门口或客厅挂上火红的灯笼。
在我们当地有一传统习俗延续了不知有多少年了。新婚之家,女方父母必给女儿家送一对大红灯笼,寓意着女儿婚姻美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外甥出生后,三岁到十二岁,舅家年年要送外甥一个红灯笼,寓意为外甥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长高长大,像火红的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每年上元节,大街小巷挂满了大红灯笼。孩子们三五成群挑着灯笼到处跑。明月朗朗,星光点点,灯笼乱蹿,孩子们的欢声笑浯在巷道的天空里激荡着,激荡着,久久不散。
正月十四晚称作试灯夜,大人为孩子们早早准备好灯笼,插上蜡烛,糸好挑杆。孩子们挑灯笼心切,单等着天黑后挑打着火红的灯笼跑来跑去。十五元宵节,在我们村子其实应当称作上灯节,或者叫作赛灯笼会吧。一轮圆月冉冉东升,天空似乎被一片半明半暗的灰色轻纱笼罩着。村子里的巷道被孩子们的灯笼占领了,此时的大街上似乎成了灯笼的河,火红的灯笼汇聚成红色的流,忽而流向东,忽而流向西,忽而南,忽而北。大街成了孩子们比赛灯笼的集会场。大家跑着,叫着,笑着,比谁的灯笼亮,比谁的灯笼漂亮,比谁的灯笼明的时间长。我们小时候的灯笼多是用纱布染红,用竹片弯弓做架子,用画着黑色图案的红纸裱糊而成,可谓自产自销,粗制滥造,无法与现在的高科技洋灯笼比!虽然大多数人家缺衣少穿,生活艰难,但是,家家只要有小孩,大人定会给小孩备办上元节挑的灯笼,要么舅家给外甥送的,要么自家大人动手做的。个别有钱人家的孩子挑的是丝绸金丝灯笼,令全村的小孩子们羡慕不已啊!之所以家家注重孩子们挑灯笼,其中蕴含着一种世代相传的朴素的唯美的向往: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如灯笼一样,红红火火,长明长亮
十六日夜,街上的灯笼就少得多了。这天夜里称作烘灯?谁都希望自己的灯笼红红的,亮亮的。假若谁的灯笼在今夜自灭了,或者自燃了,寓示着不祥之兆!有一年正月十六晚上,我把外婆家送给我的红纱布灯笼搞着了。一会儿功夫,灯笼化成了一堆灰。这个晚上我心里十分难过,回家后哭了好长时间。这一件事,在我心里隐藏了好多年,并留下了许多抹之不去的阴影。后来,我曾经多次怀疑:今生我的坎坷的,不景气的人生路,与我那烘了的灯笼不无关系吧?!
诚然,古老的习俗,赋予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无限的向往。家家大门口挂灯笼,每年正月十五孩子们挑灯笼,不仅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火红的灯笼寓意着一家人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美满幸福,家里的小孩一定能平平安安,健康长大,如火红的灯笼一样红火。
八五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普及推广,土地联产承包制深入人心,人们劳动积极性普遍高涨。不几年,村民们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家里有了余粮,钱也多了起来。个别有本事的人家已成了村里人人敬慕的万元户。这个时期的灯笼已变成纯一色的红丝绸面灯笼。娘家舅家给女儿,外甥送的灯笼全是大大的,丝绸灯笼。过年时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显得阔绰大方了。孩子们正月十五挑的也全是丝绸灯笼。从此以后,纸质的,红纱布,自制灯笼退出历史舞台!灯笼质底的好与坏真正成了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晴雨表,风向标。姐姐出嫁后,不几年有了外甥。给外甥送灯时,父亲从集市上购置了一个好大的红绸灯笼,非常喜庆的样子,与过去舅家送我的红纱布灯笼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啊!
到了2000年左右,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轮到儿子送灯笼,他舅家不光带来了三个火红的大丝绸灯笼,还带来装电池的电子灯笼,有小白兔,有黄金鱼儿,有小飞机。电子灯笼真先进,它既发光,响音乐,又好看,集观赏玩乐于一身,比传统灯笼的确技高一筹。其寓意更加深远:祝愿孩子富贵平安,生活美满!
如今,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巳进入小康时代,衣食住行今非昔比。人们享受着如今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来,灯笼在里面电灯泡的照射下,更红更亮了!
我衷心祝愿我的祖国国运永昌,人民生活世代安康!就像大红灯笼一样,永远红红火火,火火红红!

作者简介:王金桩,大荔县苏村镇槐园村西王人。历经磨难,看成平淡。文学一腔心中留,喜结文友不问封侯。孝道文化,化雨唯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