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文西: “我有一个心愿,创作一幅反映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百米长卷。”

 青诗白话 2021-02-20

惊悉:黄土画派创始人、人民画家刘文西先生于2019年7月7日13:50分去世,享年86岁。

      1992年,我曾在当年第12期《大学生》杂志上发表长文“我所结识的四位研究生导师”,其中专门写到了与刘文西先生的交往。今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刘文西先生。

国画家刘文西教授:
“我有一个心愿,退休以后,创作一幅反映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百米长卷。

       1989年10月下旬,我应邀参加在陕西三原县空军导弹学院举行的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十年回顾研讨会,有幸认识了著名的画家刘文西教授。在此之前,我虽然从没和刘教授见过面,但他的名字和他那洋溢着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国画一样,早就刻在了我的心中。在我的想象中,刘教授应该像书中通常描写的艺术家形象一样,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才扬气傲。不料,当别人介绍我认识他时,我却被站在面前真实的画家形象惊呆了。
       矮矮胖胖的他,穿一身无论是样式还是衣料都早已陈旧了的蓝色卡叽布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土里土气的蓝单帽,在衣冠楚楚的人群中显得那样不协调,完全是一副十年前农村公社干部的打扮。唯一透出艺术家气质的是那双睿智的眼睛,以及压在帽子下的长长黑发。
       刘教授不仅第一印象让人感到惊讶,他在大会上的发言,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奇,说出来的话如同一连串的炮弹,把台下昏昏欲睡的代表一个个都轰醒了。
      “我们陕西省历来有保护古代优秀文物的好传统,临潼的兵马俑有一流的博物馆展厅,全省各地有众多的保护完好的文化古迹。陕西省的党政领导在这方面是舍得花钱的,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我们一些优秀的当代文物却得不到和古代文物同样待遇的保护,这又是我们的遗憾。陕西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文化名人,这是和兵马俑同样宝贵的‘文物’,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可是,整个陕西省却没有几所像样的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展览厅。艺术家的作品没有像样的地方展览,没有很好的措施保护,艺术家本人的待遇也不高,整天还得为柴米油盐所累。我们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同样不足,研究生创作大的绘画作品也常常由于缺乏经费不能尽善尽美。这些难道不应该值得我们的领导深思吗?”
      刘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我想,这样的代表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一定会在最高决策会议上反映出人民的心声。

    刘文西创作的具有浓郁陕北民风的国画。

        一天,大会组织代表参观三原县城。县城北面有一条已经干涸了的河流,河上架起了一座颇具现代化的吊索铁桥,铁桥下面还保留了几百年前建造的一座磨盘石桥。由于组织者规定代表们在桥边逗留的时间很短,大家都不愿意沿着陡峭的河床下到石桥上去,只是站在高处听听当地人讲讲有关石桥的传奇而已。刘教授听说石桥上刻有很多浮雕,就不顾大家的劝阻,拖着笨重的身体连滚带爬地下到了石桥上。我和另外一个年轻人怕画家出意外,赶紧也跟了上去。
       刘教授一面在速写本上勾勒浮雕的形象,一面给我们讲解这些雕塑的艺术特点。当他看到有些雕塑被后人“好心”地重新雕琢加工而失去原有的质朴、灵气后,气愤地对我们说:“保护文物最怕有人‘好心’干蠢事,好端端的艺术品就断送在这些一点文物知识也不懂却偏偏又自以为是的人手里。”
      和刘教授搞熟了,谈话的内容也更广泛。刘教授告诉我,他除了担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负责全院的研究生工作,并亲自指导研究生外,还兼任延安市副市长等社会职务。他曾40多次到延安,去陕北,跑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和许许多多的陕北人交上了朋友。正是这片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民,给了他不尽的艺术营养,使他画出了表现毛主席在延安和老百姓一起观看秧歌的年画《同欢共乐》,以及《山姑娘》、《老来乐》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认为,是陕北的山山水水,使他这位出身江南的画家造就了熔西画造型手法和传统国画笔墨于一炉的浑厚庄肃的画风。

     刘文西先生为第五套人民币绘制的毛泽东主席像

      刘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谈了他对培养研究生的看法,他说:“在长年的创作苦乐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艺术学院培养研究生也一样,在狠抓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应该鼓励他们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反映生活。”
      刘教授憧憬着他的艺术前景:“等我脱离繁琐的行政工作后,我要扎根在延安,创作出一幅反映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百米长卷,这是我后半辈子的最大夙愿。”
       我衷心地祝愿他这一美好的心愿早日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