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千肖像动心扉

 青诗白话 2021-02-20

刘宇主任(右一)讲述为援鄂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的感人故事

“我们为援鄂的四万两千多名白衣战士拍摄人物肖像,经历了四万两千多次的感动。尽管这可能不是这些医务工作者最好看的一瞬间,但却是他们在特殊时期所记录下来的最难忘的一刻。”5月29日下午,接受“致敬新时代、礼赞科学家——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主场活动”现场主持人采访,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发出了上述感慨。
中国科技馆主办的这次活动由三个版块组成,第一版块“科学抗击疫情,致敬白衣战士”,除了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暴婧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叶永安分别讲述武汉抗疫亲身经历外,刘宇主任还现场讲述了100多位摄影师为援鄂的4.2万余名白衣战士拍摄人物肖像的感人故事。

白衣天使肖像

这个创意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提出:在确保医务工作者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为每一位援鄂医务工作者拍摄一张摘下口罩时的真实颜容,让全国人民永远记住这些勇敢逆行者的相貌,以作为这段抗疫历史的一个见证。2020年2月20日,当协会摄影小分队出征武汉时,全部人马包括刘宇在内还只有5位摄影师;抵达武汉后,《人民画报》和驻武汉媒体的摄影记者纷纷加入,援鄂医疗队的摄影爱好者和武汉当地及河南的摄影志愿者也积极参与,一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强大拍摄团队很快组成。
抗疫一线,工作紧张,情势危急。早期大都在医院拍摄,通常只有两个拍摄时间窗口,一个是医护人员从病房交接班出来,摘下口罩准备吃饭的空当;再一个就是医护人员下班后在缓冲区消杀,把口罩摘下来扔进垃圾桶里准备步入淋浴间的那一刻。后期的许多拍摄都是在医护人员驻地完成。此时,摄影师只有一分钟左右的拍摄时间,必须提前做好预案,选好角度和场景,迅速按动快门,抓拍下被摄者转瞬即逝的表情。
至4月25日,全部拍摄任务完成,仅刘宇带领的摄影小组就拍摄了1300多张医务人员肖像。会场大屏幕闪放的一张张医务人员朴实无华的素颜照片,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其背后隐含的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感受到了一段段临危受命的勇敢担当。有感于斯,填《虞美人》词一首,以表情怀:“白衣战士急行逆,搏命江城疫。扶伤救死大医仁,德术至诚事迹感人深。//临危摄影真颜录,历史鲜活幕。万千肖像动心扉,能不长存天地耸丰碑?”

戚发轫院士讲述“东方红一号”研制背后的故事

第二版块活动的主题为“唱响时代强音,点赞民族脊梁”,旨在通过开展全国科技馆行动、启动“星耀寰宇,箭震五洲——‘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科学家精神展”,传承并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技术负责人和中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见证人,戚发轫院士讲述了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人员为使卫星实现“抓得住”所付出的艰苦卓绝努力。他说:“当时是靠民用电话线把全国各地测控站的卫星数据收集起来。为了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卫星自甘肃发射后,从青海、云南、四川经贵州、湖南、广西直到广东的海南岛,各个测控站之间的每根电线杆子下面,都安排有两个民兵值守。是几十万人保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得当年卫星在‘五一’晚上9点钟飞过天安门时,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一道都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在太空遨游。
2020年是中国科技馆“科技与人”数字馆藏元年,年度收藏主题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民抗击新冠疫情”。活动第三版块“关联人与科技,智联数字馆藏”揭晓了这两个主题的入选数字馆藏项目:国际地球学会“数字地球之窗”和阿里巴巴“达摩院AI抗疫”。
数字地球是一个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对地球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进行集成,并用于服务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虚拟地球。自1998年“数字地球”概念问世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地球战略,聚焦数字中国创新发展,大力建设国家数字基础设施,使得数字地球在国土、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生态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呈现出数字描绘中国、数字改变中国和数字驱动中国的新局面,为科技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新活力。

阿里巴巴达摩院张建锋院长做主旨演讲

新冠疫情爆发后,阿里巴巴达摩院紧急研发了一套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准确率高达96%。随后,“达摩院AI”进驻郑州“小汤山”歧伯山医院,先后被武汉金银潭、火神山等医院引进,继而又支援了70多家海外医院,至今已完成50余万例临床诊断,成为科技抗疫的一个缩影。
“数字地球之窗”和“达摩院AI抗疫”入选中国科技馆年度数字馆藏,示范作用明显,彰显意义重大。填《菩萨蛮》词一首,以表感佩情怀:“小康建设频推力,地球数字高科技。成果入馆藏,典型示范强。//病疑精准验,点赞达摩院。抗疫显神威,科学永耀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