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怀强 丨​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微湖渔夫 2021-02-20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春节记忆三两言

文/王怀强

想着这个话题,呆呆地在电脑前坐了好久,是思考?应该说更像回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好像并不是那么激动了。

小学时候,是最期盼过年的日子了,一进腊月,过年的味道就慢慢出来了——腊八粥、蒸馒头、灌香肠、备年货……真的是从初一忙到三十。到了除夕这天晚上,一家人早早的吃饭,准时打开电视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然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倒计时。十二点刚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人在火药味的“陪伴”下睡去,我在黑暗中摸着放在床头的新衣服,着急地等着初一早上的拜年。

这是我印象中的过年,充满了期待。是对美食,是对新衣服。

又过了几年,或许是到高中了吧,每到过年,心里又多了几分不安。这次期末考试怎么样?明年的文理分科该怎么选啊?转眼间好像马上要高考了,我会在哪座城市哪所学校啊?无数的假设充满心田,回家好像会一下子迎面砸来一样,第一次对过年这个时间点有了不属于或本不属于的为难。好在人小烦恼少,想的多但忘得快,随着好友三五成群地出现,学业的烦恼便抛之脑后了,过年,好像依旧是联络伙伴的最佳时间。

成人礼之后的时间,到了异地的大学。没有了高中时候的紧张,时间好像是一张大饼,每天吃1/365,吃完了就到年底了,毫无波澜,到点回家。那几年,过年好像成了父母自己的事情。于他们而言,过年了,孩子终于能回来待段时间了。过年的期盼没有变,只不过角色翻转成了父母,期回家、盼团圆。

2020,对许多人来说是难忘了一年,对刚上班一年的我来说,也是。

腊月二十九回家,父母开心的像个孩子。初一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饭,看着史无前例的无观众春晚,看着电视里播报着的疫情信息,饭桌上的氛围有点沉重。叮咚,叮咚,几声消息提示音打破了饭桌上的话题。瞥了眼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单位群里的消息,脑海中已经明白了半分。消息看完,只说了句,明天要回去了。父母无言,但还是帮着收拾了行李,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再做好工作。回去的路上,我心想:过年,怎么成了牵挂?一年时间不长不短,还没在家热乎两天,就又回去了,父母看着我离开的背影,应该眼里充满了不舍吧。

过去的这一年,是第一次完完整整自己生活的一年,有辛酸,有彷徨,也有无所依的寂寞。离家几百公里,孤身一人工作生活,让不平凡的2020更多了几分起伏。这一年,品尝了工作的不易,品味了生活的艰辛,也品到了父母这些年的不容易,想到这,回家过年的愿望又真切了几分。

过年,是期盼,是在外的游子和意恐迟迟归的父母的双向期盼。

有人说中国人骨子里缺少西方人的浪漫因子,可中国人最浪漫的地方,在于家国情怀,在于不管在哪里,过年了,心里就想回到那个地方,那个有人盼着归来的地方。

倏然察觉,原来,对过年的记忆一直没有变,不管是儿时盼望着好吃的和新衣服,亦或是学业关键时期的不安,再到现如今的对归家的执念,始终都围绕着一条线,一件事,那就是过年。

不知不觉中,过年,成了连接两代、三代甚至四代人的纽带。个人思想观念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对过年的记忆。换句话说,每个人,终将拥有普遍共识的过年记忆,不论学识,不论先后,只因我们共同享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

明日天气:晴转多云,7~25℃,西南风3~5级

本期编辑:郝成 崔琳

责任编辑:崔猛 张则鹏  

监       制:马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