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鸣远紫砂壶的辨认

 博搜艺术 2021-02-20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究精细的制作工艺、古朴精美的艺术造型,以及深长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紫砂壶成为当今收藏界炙手可热的、极 具艺术价值与升值潜力的藏品。紫砂壶超越一般陶壶,成为一门独特且享誉世界的艺术。在紫砂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无数紫砂艺人勤劳地完善着这门艺术,使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在市场上是屡屡创出新高,成 交价格甚至超过千万元,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收藏热潮。2015年6月,庞元济旧藏的陈鸣远制素带壶以3162.5万元高价在北京保利拍出,创造了当时陈鸣远作品的拍卖纪录。陈鸣远,清康熙时期名匠,擅长以自然万象塑成象生茶壶、笔架或器物,为紫砂工艺开拓新路,被誉为“清代第 一家”,其作品曾被宫廷选作贡品,其做工精良的紫砂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陈鸣远存世紫砂壶作品国内外均有留传,《阳羡砂壶图考》列有陈鸣远传世器具;《茗壶图录》载有鸣远制“浴后妃子壶”和“风 流宰相壶”。其它标有陈鸣远款识的存世作品不少,古籍图谱中提及陈鸣远紫砂壶作品不在少数。

  陈鸣远多才多艺,如果不想做壶了,就制作案头成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栗子、藕片、核桃,做什么像什么,完 美复原的果蔬的自然生态,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陈鸣远作品材质与明代材质类同,但目数较细,一般在40—50目,主要是练泥用石磨为之。表面大多无光泽度,色泽深沉,以深古色,黯肝色,冻梨色,葵黃色(拼砂),豆碧色,轻赭色(砖红)、棕红色,极少见普紫,更无金黃团,此色为民国泥料。

  陈鸣远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除壶、杯、瓶、盒以外,他还设计制作了许多文房雅玩,如笔筒、笔架、笋形水盂、鼎、爵、歇蝉摆件等,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文房用具,又可供艺术欣赏。此外,陈鸣远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创作了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亦即陈鸣远制作了著 名的“丁卯壶”这年秋冬之交,陈鸣远特别精心制作的一批紫砂生坯,在回荆溪的水路中,不幸于前(钱)山漾遭遇风浪翻覆,前功尽弃。金张有诗曰:“陈鸣远至,始知归舟覆前山漾,秋深所制各家壶俱没,念此番求者有齐伏之诚,作者饶酬知之感,式既互呈,工复独到,悼惜之余,诗以言之:辜负生前如许恩,秀而不实恨何言。香炉歌扇多生样(皆壶式),水啮泥融了没痕。百首望云舟里坠,全军赤壁火中燔。苕西波浪前山漾,更有陈生茶具魂。”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此后对抗清势力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疯狂镇 压,使得华北与江南的社会经济遭受了空 前 绝 后的灾难。诚如时人萧震所说“大兵所至,田舍一空”。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宜兴紫砂业在清代初年一片萧条。正是“国破”、“家亡”,命途多舛。于是便有人推测,“壶隐”一号或据此而出。由此,或许正如宋伯胤先生所说,陈鸣远仿“东陵瓜”的用意正是“吉士寄思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