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浅析大唐功臣刘文静之死的深层次原因

 海曲上人 2021-02-20

如果把刘文静作为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首功之臣,他必然当之无愧。作为建立大唐的肱股之臣,刘文静之死一直以来都被后人以冤案视之。刘文静到底死的冤不冤,小编试着为各位看官解读一二,欢迎共同探讨。

立下大功的刘文静被以谋反罪处死

隋末大乱,担任晋阳令的刘文静洞察天下大势,料定隋朝气数已尽。因此他很早就和李世民一起谋划起兵之事。但李渊一直犹豫不决,下不定决心。刘文静便拉着老朋友——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给李渊下套,安排李渊酒后夜宿晋阳行宫,还把隋炀帝杨广的妃嫔给睡了。这才让李渊下定反隋的决心。

刘文静剧照:刘文静年少有为,在晋阳令的岗位上圈粉无数,李世民便是其中一位

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获得了突厥出兵相助,免除了李渊南下关中的后顾之忧。李渊这才有可乘之机,夺取关中,建立大唐

在随后的岁月里,刘文静辅佐秦王李世民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秦王府中头号智囊。刘文静虽屡建军功,但在朝廷的封赏却一直低于裴寂。此时的裴寂是李渊身边的红人,深得李渊信任。刘文静一直忿忿不平,认为一定是裴寂在背后搞鬼。这一对老友竟因此而产生隔阂,逐渐对立起来。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文静在和兄弟饮酒时,接着酒兴发泄对裴寂的不满,甚至拔刀砍柱,声称定要杀了裴寂。结果这话却被一小妾听到。这小妾前几日失宠,正对刘文静满心怨恨,便向官府告发刘文静谋反。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浅析大唐功臣刘文静之死的深层次原因

裴寂剧照:晚年的裴寂在回想起他和刘文静的过往,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丝愧疚感

李渊派裴寂来审理此案,这是刘文静怎么也料想不到的。这下落到了裴寂的手里,只怕是凶多吉少。果然,裴寂以谋反之名给刘文静定了死罪。事发之后,李世民向李渊求情,希望看在刘文静辅佐起兵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但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刘文静被以谋反之名论罪处死。

据说刘文静临死前,发出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感叹。这便是刘文静事件的来龙去脉。看起来这是一起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诛杀开国功臣的事件。要说刘文静死得冤不冤,肯定冤。但这看似简单的冤案背后,却隐藏着皇帝李渊不便言说的苦衷。

刘文静之死的原因解析

有一点很清楚,刘文静看似死于“谋逆”,但谋逆这个帽子毕竟太大了,局内人都能看出来是皇帝李渊要杀刘文静。这一点,刘文静自己也清楚,要不然临死前也不会发出“兔死狗烹”的感叹了。

那么李渊为何一定要处死刘文静呢?毕竟武德初年,大唐初建,天下尚未一统。此时诛杀功臣,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搞不好,瓦岗寨自李密诛杀翟让后造成的树倒猢狲散的悲剧也有在大唐重演的可能。

而作为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诛杀开国功臣的事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李渊这一行动的理由和动机,但我们有理由推测,随着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进程日渐深入,一些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一次开始在王朝内部悄悄发生。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李渊的政治敏感度超乎常人。正是这细微的变化让时年已经五十三岁的李渊下定决心,必须要采取行动了。

秦王李世民在大唐开国和统一全国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府也逐渐笼络了一大批天下的能人志士。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随着功勋日盛,秦王府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功臣集团。李世民是这个功臣集团的首领,刘文静是其中的首脑人物。

英气逼人的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府人才济济,是李世民的大幸,但此刻却成了李渊的不幸。他必须要考虑如何处理好秦王府和东宫之间的势力平衡问题。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先是平定了陇西薛举,后又收复了晋阳,功劳已经远远盖过了东宫太子李建成。而如果放任这种局势发展下去,秦王府集团必将成为东宫的一大威胁。这对于帝国的稳定是大大不利的,这当然不是李渊想要看到的。

李渊对秦王府的倚重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秦王府不断坐大所带来的的后果。李渊平日里深居太极宫,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是在寻找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这次刘文静自己送上门来,李渊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而裴寂只不过是李渊的一个棋子而已。表明上看,是李渊听从裴寂的谗言,处死刘文静。实际上是李渊自己要刘文静死。

再往深了看,当年刘文静出奇计,让裴寂安排李渊留宿晋阳行宫,以隋炀帝妃嫔来侍寝,让李渊陷入退不可退的境地,不得已而起兵反隋。看似刘文静只是推了李渊一把,但李渊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反隋的。无论怎么看,“被逼谋反”和“夜宿隋炀帝嫔妃”都是李渊的人生污点。不难想象,李渊在心里对刘文静是既厌恶又忌惮的。

刘文静被判死罪,让李世民如坐针毡。二人亦师亦友,关系十分亲密,李世民自然不会坐视。但刘文静作为大唐民部尚书,却由秦王李世民出面求情。这进一步坐实了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权力欲极强的帝王最反感的就是臣下结党营私。所以说,李世民的出面为刘文静辩护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李渊处死刘文静的决心。

于公于私,刘文静都死定了。

刘文静之死对武德年间局势的影响

对于当时刚刚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李世民来说,刘文静之死无疑对秦王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休戚与共的将佐臣僚,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仅仅因为一句酒后狂言,竟落得个如此下场。

李渊为了打压秦王府,先是将秦王府重要幕僚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调离,现在干脆借谋反之名除掉了李世民的首席谋士。但李渊的这些操作但没有对秦王李世民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的夺权欲望。作为功臣集团的最高代表,如何利用统一战争快速积蓄资本,在日后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李世民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抉择。而此刻,李世民选择了隐忍。

天下尚未统一,而屠戮功臣,不得不说李渊是“好心”办了坏事。即便李渊竭力地扶植东宫势力,但太子李建成自当上太子以来,并无太大建树,功劳离李世民差得太远了。即便李渊有意加持,东宫在短的时间内仍然难以有所作为。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浅析大唐功臣刘文静之死的深层次原因

看似忠厚的高祖李渊,实则满肚子的腹黑

而常年领兵在外的李世民坚毅果敢,沉着稳定,处乱不惊,一举一动反而闪现着一个未来帝王应有的样子。由历史也证明,秦王府的功臣将佐们并没有跟错人。刘文静死后,李世民的秦王府又一举平定了中原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势力更加无人可及。面对封赏无以复加的李世民,李渊绞尽脑汁后,破天荒地给李世民加封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官爵,希望能够暂时安抚住二皇子的野心。

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不再是为自己而奋斗。他看重的是整个秦王府的整体利益,甚至是整个大唐天下。于是,玄武门之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李世民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帝位,所有秦王府的大小臣僚全部加官进爵。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并未忘记刘文静,登基后,即刻推翻了刘文静的谋反罪名,追复了他的官职,为他平了反。到了天宝年间,刘文静又得到了配享高祖庙庭的殊荣,可见大唐并未忘记他的功劳。只是身为唐高祖的李渊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