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荡四百年:乘机而起后秦夺取洛阳,勤于理政姚兴堪称贤君

 沉映香 2021-02-21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26篇
西燕灭亡后,后燕马上面临北魏的挑战,没来得及收拾残局,原为慕容永所统属的河东太守柳恭等人各自拥兵固守城池。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灭亡前秦已经两年的后秦国力正盛,姚兴看上了这一片膏腴之地,派晋王姚绪前去讨伐。
不料,柳恭等人在黄河沿岸设防据守,姚绪没有办法过河。一筹莫展之时,一个意外之人帮姚兴打开了局面。
永嘉之乱时,汾阴的薛氏家族聚集同族和同党据守黄河险要,保卫家园,前赵和后赵相继兴起时,他们都没有屈服。
前秦苻氏兴起之后,苻坚对他们礼敬有加,延聘薛强出仕,以他为镇东将军。这时,薛强引导后秦军从龙门渡过黄河,进入蒲阪。
蒲坂既失,河东无险可守,柳恭等人被迫投降后秦。姚兴以姚绪为并、冀二州牧,镇守蒲阪。
就这样,趁着后燕和北魏生死对决时,后秦将河东之地纳入囊中,既是运气,也是实力使然。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九月,臣服于后秦的鲜卑首领薛勃叛变,姚兴亲自前往讨伐,薛勃战败,投奔没弈干,没弈干却将他送回后秦。
随后,姚兴继续东出,率兵进犯东晋的湖城,东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都被迫投降,后秦军抵达陕城,攻克上洛。
上洛已陷,姚兴又派姚崇沿着洛水而下,进犯洛阳,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坚守金墉,阻止了姚崇前进的步伐。
就在这时,后秦后方发生叛乱,氐族人屠飞、啖铁等人占据方山作乱。后秦忙于平叛,姚崇便裹胁二万多户流民撤回。
之后,姚兴暂时放弃了攻略洛阳的计划,将注意力放在了内政上。
史书记载,姚兴勤于政事,善纳忠言,尊重人才,杜瑾等人因为经常议论国事而得到提拔,姜龛等人因为精通儒学而受到礼遇,给事黄门侍郎古成诜等人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参预朝廷机要。
军事上,姚兴充分信任两位能征善战的叔叔姚绪和姚硕德;政治上,他依靠的是足智多谋的尹纬,上下齐心,得以让后秦在夹缝中崛起。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七月,经过两年的准备,姚兴再度将目标锁定洛阳,派齐公姚崇、镇东将军杨佛嵩大举进犯。
镇守洛阳的东晋河南太守辛恭靖环城固守,雍州刺史杨佺期派使者向北魏常山王拓跋遵请求援助。拓跋珪同样觊觎洛阳,派散骑侍郎张济作为拓跋遵的从事中郎前往刺探虚实。
见面之时,杨佺期问张济道:“你们魏国征伐中山,用了多少兵力?”张济如实道:“四十多万。”
杨佺期道:“以你们魏国之强大,消灭姚崇不值一提。晋魏之间,本来就是一家,现在既然已经结成友好关系,更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实话告诉你,我这里兵力微弱,粮草也很少,洛阳存亡就靠你们魏国了。如果洛阳可以保存,你们一定会有丰厚的报答;如果守不住,与其让羌人得到,不如让你们得到。”
杨佺期的表态无异于将洛阳半送给了北魏,张济立马回国向拓跋珪汇报,并力劝拓跋珪出兵救援。
此时的杨佺期已经和东晋朝廷决裂,夹在后秦和北魏之间,他只能将北魏牵扯其中,以北魏对抗后秦。
听完张济的汇报,拓跋珪兴奋不已。八月,拓跋珪派太尉穆崇带领六万骑兵前往救援洛阳。
然而,穆崇完全没有大局观,行动迟缓,直到十月才抵达洛阳。
此时,在姚崇的强攻下,洛阳已经陷落。拓跋珪一气之下,将穆崇贬为豫州刺史,让他镇守野王。
攻克洛阳后,后秦军抓获了辛恭靖,押解他去见姚兴时,他坚决不肯跪拜,昂然道:“吾不为羌贼臣!”姚兴将其囚禁,他趁机逃回。
洛阳沦陷,淮河、汉水以北地区纷纷请求投降,并向后秦送去担保。此时的后秦,地盘并不算最大,却坐拥长安和洛阳,当世瞩目。
就在这时,后秦国内屡屡出现天灾和异兆,姚兴大惑不解。
最终,姚兴决定自降名号,由皇帝改称王,并下诏诸公卿、将帅、地方官吏全部降职一级,然后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国内。
南北朝时期,姚兴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具体政事上,他重点围绕三个方面。
一是澄清吏治。姚兴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贪官污吏,而对于清廉的官员,他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下书表彰,越级提拔。
为了提高官员素质,姚兴在长安办有律学,学员都是地方郡县的闲散官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有所成的人被派回原地负责司法。
姚兴规定,凡州、郡、县不易判定的案例,一律报请朝廷裁决。他本人经常在咨议堂旁听判决,尽量避免冤狱的发生。
二是发展经济。姚兴曾发布命令,要求各地释放因灾荒贫困而自卖为奴的百姓,禁止百姓制造锦绣和过多地进行宗教祭祀。
姚兴本人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从不用金银装饰的车马器物。在他的带动下,后秦上下崇尚清素,达官贵人也不敢肆意奢侈浪费。
这些措施,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和恢复关陇地区的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大兴儒教。姚兴继承姚苌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姜龛、淳于岐、郭高等都云集长安,讲学授徒,各有弟子门生数百人,远道而来的求学者竟达上万人。
洛阳城内的凉州硕儒胡辨,弟子千余人,关中很多人慕名前去就学。姚兴特别指示各地关卡,对来往的儒生,一律放行,不许刁难。
姚兴素以精通典籍而闻名,政务之暇,经常在内宫召见学者,和他们一起讲论道艺,辩驳名理。其中一些善于为文的人,都被姚兴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起草诏书。
在南北朝那个以武立国的时代,姚兴能够静下心来治国理政,固然离不开他的个人觉悟,但也代表了时代风气的转变。
前赵和后赵的快速灭亡,以及前秦和前燕的转瞬即逝,让一些君主逐渐意识到治理国家、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让我所建立的王朝能够传之久远呢?
对此,苻坚身体力行过,姚兴笃行之,拓跋珪也在经历艰难的转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