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崆峒山觅古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9-20 发布于河南

郭进拴|崆峒山觅古


郭进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我的故乡汝州市临汝镇南二里许的崆峒山,却是小有名气的。大概这里也是神来仙往的地方吧?

    盛夏时节,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在朋友的陪同下,登临了崆峒山。崆峒山不高,仅有海拔三百二十米。只见山上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别具风韵。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汝州八景之一——崆峒烟雨的遗址。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叇,如烟雨之相杂也。”

    崆峒山上,现有丹霞院遗址,传说丹霞院是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广成子是轩辕时人,起初隐居在崆峒山上的石屋里,积德行善,后升天成仙。崆峒山下有洞,洞中白犬往往在天快亮时外游,白犬一出洞口,总要停下长出一口气,顿时,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树林危崖,时隐时现。人们举目眺望,但见崆峒山上下左右,云腾雾涌,虚无缥缈,就像一幅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历代墨客骚人,欣欣然慕景而来,依依然流连忘返,纷纷在此撰文赋诗,留碑传名。明代河南副使江孟纶题诗云:

    广成仙子久飞升,

    名寄空山几废兴。

    丹霞余香今已尽,

    欲追遗迹恨无征。

    《直隶汝州志》中,古人题的《崆峒烟雨图》曰:

    一片空濛晓欲流,

    许多岚翠涌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

    无数伧城幻石楼,

    缥缈浑疑蓬岛境,

    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

    愿作甘霖遍九州。

    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这一带的历史陈迹,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据临汝镇文化站主办的《乡音》报介绍:临汝镇背山面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在上古时候即为人类聚集之所,当时名叫“广成聚”。相传在南边不远的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了个仙人广成子。咱们的老祖宗黄帝曾从禹州、襄城迤逦西来,在温泉洗浴后,就登上崆峒山拜见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传授了《阴阳经》。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据说黄帝住过的小山就是现在的銮驾山,温泉镇北的均田村就是当年奏《钧天》之乐的地方。黄帝是否来过这里,以及广成子的“养生”之道能否使人长生不老,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奴隶社会以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并且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临汝镇可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

    朋友告诉我们:公元一九一年二月,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来袭击驻扎在阳人聚的袁术和孙坚联军,当晚住在广成关,也就是今临汝镇的虎掌洼。胡轸和他的骑兵都督吕布不和。吕布捏造谎言说:“听说阳人贼兵已退,要赶紧占领这座空城”。胡轸下令不吃晚饭不睡觉连夜赶到阳人聚,阳人聚就是今汝州市杨楼乡的杨古城一带。胡轸兵到阳人聚,见城上灯火辉煌,就命令稍事休息。但吕布又喊:“贼兵出来了,快跑!”士兵们丢盔卸甲逃窜了十几里,见没人来追才又回到阳人聚,这时天已拂晓。孙坚以逸待劳迅速出击,果然杀退了敌兵并亲自斩了骑兵都督华雄,然后经崆峒山下的临汝镇长驱直人,首先占领洛阳城。当然,《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关羽在汜水关前斩华雄,尽管那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但毕竟只是“演义”而已。

    朋友博学多识,讲起临汝镇的历史滔滔不绝。他说东汉时的临汝镇仍叫广成聚,属梁县管辖。

上面提到的广成关是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为防御农民起义的黄巾军进攻洛阳而设的八个关隘之一。崆峒山下有一片洼地,《水经注》上称之为“广成泽”。《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广成泽周围百里,水草丛生,林木茂密,鸟兽成群,是东汉皇帝的三个游猎地之一。东汉马融的《广成颂》记载:这里的树有椿、梧、柳、枫、杨;鸟有鸥、鹭、鸳等,鱼有鲂、鲤、魦;兽有虎、熊、豹、狼等等。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栖息于珍林嘉树之间,鹤鸣虎啸,熊嘶狼嚎,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盎然的天然画卷。《广成赞》里还有“神泉侧出”之句,这是有关汝州温泉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唐玄宗在他夺取帝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把临汝镇改为临汝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临汝县”这个名词。但当时临汝县的范围很小,直到唐德宗贞元七年,也就是公元七九一年,陆长源在汝州当刺史时,才把梁县西界的三个乡让给临汝县,于是才由下县升为上县。唐朝诗人李白的《离彭婆值雨投临汝》一诗中所说的临汝,指的就是现在的临汝镇。

    我们不知不觉已登上了崆峒山顶,朋友指着一片瓦砾说:“北边过去有祖师殿,中间有菩萨殿,南端有广成子殿。殿前这块石头,相传就是广成子修道成仙的升天石。”我仔细辨认,发现石头上还有足印呢!

    朋友指着对面的五龙山说:“据传每隔数十年,在云气高潮时,崆峒山与五龙山的汝阳桥上空,就会呈现一座大桥,桥眼栏杆,来往行人,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赶羊的,依稀可见。此种幻景,颇似'海市蜃楼’,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说亲眼看到过呢!”

    他接着说:“崆峒山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和冯玉祥作战时,两军互争此地,曾在山脚下击毁坦克一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在崆峒山周围挖有战壕,现遗址尚存。解放战争时期,在著名的唐沟战役中,我解放军首先抢战了此山制高点,踞高临下,向敌军开炮,夜晚包围了唐沟村,消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师,获得了全胜。”

    往事如烟,沧海桑田,崆峒山依然屹立在汝西平原。如今的崆峒山啊,你变了!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瞧!艳阳下,崆峒山四周那一丛丛枝叶繁茂的树林,那一片片翠绿茁壮的禾苗,那割倒的一铺铺麦子,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幸运地“知了”,躲在树荫里,得意洋洋地高唱着“知了之歌”。爽朗的笑声,清脆的歌声,还有那广成泽水库的欢唱,汇成了一支优美的乐曲。抬头望去,远山青青,虚虚渺渺,那层层迭迭的山峦,渐次延续到天边的绰约淡远的山影,迤逦而去,纵横千里。严峻、雄伟,拓人胸意;俯首望山腰,但见果园里梨儿吊挂,闪闪烁烁,苹果溜圆,像是冲我们笑,那盛开的石榴花,一朵朵,一簇簇,火焰般的鲜红,仿佛一把烛天的火炬。

那各种各样的山花,竞相怒放,有的婷婷玉立,神貌泰然;有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那白的素装淡裹,晶莹皎洁,那红的艳而不俗,丽而不媚,蓝得清香四溢,沁人心肺,黄的溢彩流金,喷芳吐香。那成双成对的彩蝶,飞来舞去,给这幅奇特的画廊,平添几分趣味。山下的柏油马路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使这幅画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化无穷,令人留连忘返……

    啊!崆峒山,你以天然风姿吸引着游人!啊,崆峒山,你变了,变得年轻、俊美、富有!令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呼:美哉,崆峒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