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造车:一杯必须喝掉的毒酒

 文明世界拼图 2021-02-21

规模庞大的资本开支,是所有试图造车企业所必须面对的,小米也不例外。

2014年,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企业未来可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贴牌制造商”,甚至直接“点名乐视”,表示原以为乐视代工生产汽车。

当时的乐视是中国最早造车的互联网公司(特斯拉更早,于2012年就发布了第一款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 S),也是最早做新能源车代工生产规划的公司,最终却深陷泥潭。

很多人从贾跃亭造车、破产的风波,知道了互联网公司造车的风险。实际上对于小米来说,持续性地跟踪、研究造车的可能性,并最终付诸行动,最终也要承担与乐视一样的风险。

只不过由于新能源汽车大环境的改善,这个风险要比2015年小了很多。

当年击倒乐视的是严峻的现金流问题,这一风险小米同样要去面对。

翻开小米2019年的现金流量表,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份不错的经营现金流数据:公司在这一年通过经营获得了238亿元的现金流。

但往下看会发现其扩张支出,也就是投资现金流的花费更高,达到了315亿元,这让其2019年的自由现金流成为了负数——这还是小米上市以来经营情况最好的一年。

小米没有明确列举这300多亿元的方向。背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小米全力拓展的IOT业务,需要消耗大量的内部投入与外部投资。

而当年更加投入造车的乐视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打开乐视的现金流量表就能发现,其2015年经营现金流+8.76亿元,但从投资方面流出了29.85亿;2016年经营现金流-10.68亿元,从投资方面流出的更多,达到96.75亿元。

在自由现金流完全为负的这两年间,乐视当年是依靠大规模的融资,也就是筹资现金流来填补这个窟窿的。

小米手机自身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电商与IOT业务都能够创造比乐视强大很多的经营现金流,因此也支撑着小米年年更进一步的发展。

可是一旦进入到资本密集、比IOT更加高投入的造车领域,小米的自由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抢占全场景

全场景覆盖是每个消费电子企业都必须抢占的。虽然艰难,但小米必须造车。

而对于小米的另外一个竞争对手苹果来说,造车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秘密。

苹果造车是否会伤害其自由现金流的表现?肯定会,但与小米不同的是,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但对于小米来说,刚刚获得238.10亿元的经营现金流之后,想要负担其动辄以百亿计算的造车投入,难度要大得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小米造车的局面这么苦,就不要造了好不好?

答案极有可能是不行。

通过观察电子产品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电子类产品,都是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的产物。不论是早期的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还是以后消费电子化的智能汽车。

例如,个人电脑目前与办公场景高度适配,智能手机与移动办公、移动休闲适配,客厅、智能音箱与客厅生活高度绑定。

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到客厅到路上再到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然而一旦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替换掉,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巨头级消费电子企业所不能,也不应该容忍的。

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有一天特斯拉去造手机也毫不意外。

从汽车到手机的跨越相对简单,但是从手机到汽车的跨越,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更艰难的任务。

总结

小米在此前是所有新经济巨头中市值最小的一家,相比竞争对手苹果2.18万亿美元的市值更是相差悬殊,雷军也会因此而寻求自我突破,造车是一个最重要的选项。

但是造车(不论是以何种形式)都需要进行超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这对于现金流情况并不是太好的小米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然而,即便是一次众所周知的艰巨考验,小米也必须迎难而上,因为只有通过造车,小米才能将用户的全生活场景打通,竖立起更高的消费电子产业进入壁垒。

到那时,消费电子行业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用户生活的全场景争夺战中,小米获得成功的条件是:先干了这杯毒酒解渴,然后活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