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彬州方言几组特殊用字

 夜黑心明 2021-02-21


一.面、响、性子“biang”的本字

市面上流行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大体有七种,店铺用得最多的是、。民间常用顺口溜作谜面表示biang字的写法。

七种写法是

第一种(多种说法,大同小异):

一点撂上天,黄河两道湾(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也扭,我也扭,当中夹个言篓篓;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走进来,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马二郎),心字底,月字帮,两个贼娃立在旁,坐上车车走四方。(这个顺口溜“两个贼娃立在旁”似与字形无关)

第二种:宝盖头,八字腰,左防(帮)肉月右防(帮)刀,你一扭,我一扭,中间有言不开口,左傍长,右傍长,当中坐个马大王,心在底,随军推车送军粮,兵扫六国走四方,保得秦王坐咸阳。

第三种:一点一平回,一撇到咸阳;左捩捩,右捩捩,中间站个言大哥;左长长,右长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帮,土匪来了打一枪,子儿落在城墙上,刀子戳在大腿上,留(diu)下钩搭挂麻糖。

第四种:一点一划长,二字口来张,两边丝纽纽,你长我也长,中间坐个马战王,心字底,月字旁,刘备走来踢一脚,关公走来打一枪。

第五种:一点一横长,言字在中央,两边丝绕绕,当中马来草稿场,东一长,西一长,心打底,月打墙,刘备过来踢一脚,张飞过来戳一枪。

第六种:一点一横长,二字口封梁;两边绕个丝瓤瓤,中间一个马大王。你也长我也长,心儿来铺底,月儿来靠墙。一笔穿身杠,砸个钉钉挂衣裳。

第七种:一点一横长,二字下来口子方,两边一个丝角角,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二郎,心字底,月字旁,打一锤放一枪,打个钩钩挂文章!

第四到第七种与一般写法相去较远。

本人按照汉字结构即造字原理造出了biangbiang面的“”字。这是个形声字,“饣”是其形旁(义符),用近韵“麃”作其声旁(声符)。汉字形声字用近韵声旁的很多。比如“膀”“裨”“缕”“悭”“龋”“糁”等。

依“”字类推,又造出、两个字。“”是“性子biang”“biang性子”的“biang ”字,“”是摹拟biangbiang响、及山东快书敲击鸳鸯板(月牙板)bianglagebiang,bianglagebiang声响的“biang”字。

有人会说,已经有那么多“biang”字,干嘛还要另造?另造的理由有四:一是那些字形体不一不固定;二是不合汉字结构规范;三是笔画太多,实难进入印刷正体;四,即使“biangbiang面”用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字,那“biang性子”“biangbiang响”的“biang”该用那两个字表达呢?如果这两个字用“”“”可以,那“biangbiang面”的“biang”为什么就不能用“”字?

二.bia字:粑

彬州方言把贴常说成bia,还有biabia响、bia哒响一类音节,但是普通话没有bia这个音节,更没有这样的汉字,笔者选近音字“粑”作这些意思的本字,其结构也切合这些意思。“粑”普通话读bā,指饼类食物。

三.pia字:扸、釽、、//

彬州方言有pia这个音节。比如把什么“pia成两半”,“piapia响”,“在泥地pia沞pia沞走”,“腿pia开尿”等。但是普通话没有pia这个音节,更没有这样的汉字。笔者选近义字“扸”作“pia成两半”的“pia”字,“釽”作“piapia响”的“pia”字,“”作“泥地pia沞pia沞走”的“pia”字,“//”作“腿pia开尿”的“pia”字。比如“把竹杆扸成两半”“把铁片摔得釽釽响”“他趟着泥地沞沞走了”“把腿//(裂:板~开了)开尿”等。

四.一个俗字:

彬州一带把头叫“sa”,社会上用“”表达,但是工具书中有好几个用“”作声旁的汉字,就是没有这个“”字。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95页:“〔〕lāsà肉杂。”字典编纂者没有了解到这个字词还应该有“头”这个义项。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延安以南,秦岭以北,河南灵宝及山西运城、永济以西,甘肃庆阳、天水及宁夏泾源、固原以东,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六千多万人都把头叫sa,并且多用“”字表示。历史学家范紫东先生在他的《关西方言钩沉》里也确定“”为头。笔者所见彬县等地也用“”表示头,其构成的词语有“顶”“大(大头)”“软(表示软弱不力)”“谢顶(头顶脱发)”“老鸹(一种形面食)”“疼”“大咧(相当于“头疼”,形容犯愁)”“雀儿戴不起王帽。”等等。该字典13页:“sà[屋顶]义未详。”“屋顶”实际指房屋(主要指窑)的头顶(上部),彬县方言叫崖(ngai)背(窑庄子的背部)。“”还可以用于其他事物的头部,比如“镰”。该字典对“”的解释也可以印证“”的确读作sa,指头部。由此可见,有人用“颡”表示头是不妥当的。

五.十二个臆造字(详见《彬州方言生僻疑难字是怎样确认的》)

、、、、、、、、、、、

第五节 彬州方言生僻疑难字是怎样确认的

可以把彬州方言用字分作常用字和生僻疑难字两大类。常用字绝大多数同于普通话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直接用一般不会错,只是有些读音有变化,变化读音就是了。生僻疑难字用起来就有困难。彬县方言至今没有一本字典规范其用字,造成遇到生僻疑难字时往往不知怎么用或胡乱用。这就提出寻找和确认其生僻疑难字的问题。笔者在编纂《彬县方言辞典》和《彬县方言研究》中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方言生僻疑难字当然指的是方言本字中的生僻疑难字,笔者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予以寻找和确认。

一.从《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等权威工具书和方言研究文章中寻找确认

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按照方言的读音在电脑上打出该读音的所有字,从中挑选出可能是其本字的某个字,然后到《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查检其音义,这样选定了不少方言本字。比如“僄/(~实)”“(~跳)”“馇(~食)”“煠(~菜)”“(母~)”“訍(~话题)”“搋(~面)”“褿(脏)”“騲(~驴)”“觘(~起)”“瘆(~濩濩)”“(吃得过饱)”“啴(~和)”“//粆(~面)”“跾(~脱)”“/(舂)”“葥(马~)”“稴(秕~~)”“趄(~坡)”“(牛笼嘴)”“(~起来)”“荃(~香)”“瘩(~背)”“啖(~药)”“儅(~向)”“伄(~曳)”“挏(~脏)”“揄(嫑~)”“(~堆卖)”“燔(~馍)”“(鞋~底)”“(风~)”“玍(~古)”“澉(~话,~笑)”“戆(~性子)”“詥(~识)”“(圪~)”“垯(这~)”“抇(~挏:搅乱)”“㧚(用瓢等凹形器皿舀米面等)”“蛄(~)”“(~住)”“俇(~当)”“咣(~倯)”“佮(~合)”“蓏(果~)”“啯(~啰)”“葭莩(~~亲戚)”等等。这样选定的生僻疑难字数千个。

二.从某些文字著作中寻找确认

謑诟(訽):《荀子·非十二子》:“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訽:是学者之嵬也。”(表面上高深莫测,实际上毫无廉耻之心而能忍受污辱谩骂:这就是那些学者的怪模样。)《楚辞·王逸<九思·遭厄>》:“起奋迅兮奔走,违羣小兮謑訽。”原注:“謑,耻辱垢陋之言也。訽,一作呴。”《红楼梦》第七八回:“諑謡謑詬,出自屏帷;荆棘蓬榛,蔓延窗户。”原读xìgòu,意思是辱骂;方言音变为sigou,意思变为顽劣耍赖。

姚婆yaopo:指虐待先房子女的后妈(后娘)。董大中《妖婆应该是姚婆》、李均宏《闲谈陕西方言中的姚婆》

乡党:《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

白雨: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饦饦馍: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陕西人重叠成“饦饦馍”“饦饦”。

年时:去年。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日。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垯(㙮):表地点处所之语素。比如“阿垯”“这垯”“那垯”“(wo不远的)垯”“垯垯”“垯些”,也是“圪垯”的本字。贺敬之:“陕甘宁——我的家,几眼新窑在这垯。” 柳青:“同志,你晓得打罢榆林,咱的队伍又朝哪㙮开呀?”

投:临到,等到。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亦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区投明须到。”

投到:临到,等到。《水浒传》第95回:“投到城里救军出来时,宋江军马已都入山里去了。”

争:差,缺少,不足。唐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西厢记》:“争些儿(差点儿)把你娘拖犯。”《水浒传》第1回:“争些儿送了性命”第5回:“哪争师傅一个”第56回:“他那里如今招纳壮士,那争你一个”。

科: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科竹”是击打或删削竹枝。但“科”的结构(声符、义符)根本不能作动词表达这样的意思。应该用“搕”或“剶”。“搕”是用杆子击打,“剶”是用刀具删削。其实用“”最好,好认读,声符、义符都贴切。

赍发: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贤弟且休去,略住三朝五日,待老夫賫发你一路鞍马之费,未为迟也。”《水浒传》第二回:“收拾些人事盘缠,賫发高俅回东京。”“赍发”旧指接济,也有打发的意思;彬县方言指打发女子出嫁。

蓍龟陶诞:比喻不走正道乱作妄为。《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愓悍憍暴,”《王先谦集》:“郝懿行曰:‘陶,古读谣,陶诞(陶,通谣,谣传;诞,荒诞。)如谣诞。谓好毁谤夸诞也。’”

擿觖:《汉书·孙宝传》:“(孙)宝奏请覆治,傅太后大怒,曰:‘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扬我恶。’(是说冯太后想故意挑刺骂她,败坏她的名声)”颜师古曰:“擿觖,为挑发之也。”高诱注《淮南子》:“觖,不满也。”“擿觖”就是训斥人,骂人。这个意思现在多用“日吷”“日诀”甚至“肏诀”。《汉语大字典》(袖珍本)264页“吷jué ❷方言。骂。”1694页:“诀jué❹方言。骂人。《川剧喜剧集》:‘为人心不黑,死了无人诀。’”《中国歌谣资料》:“放羊娃儿好遭孽,出门离不得马桑叶。割起回去牛不吃,又挨打来又挨吷。”

溜:溜须拍马。《水浒传》第七一回:“比我们还更会溜呢。”

嫽:《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辞海》也解释“嫽”为“美好”。

倭僷:宋代《文韵》:“倭,顺貌。”《说文·人部》:“倭,顺貌。”“僷,宋卫之间谓‘华’‘僷僷’。”段玉裁注曰:“华,华容也。僷,好貌。”

大剌剌:《水浒传》第九回:“见了我还是大剌剌的。”

倩蛋蛋:《诗经·卫风·硕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杜约夫《拟李商隐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

《红楼梦》第十回:“话也懒怠说,神也发涅。”“涅”实际是“苶”的同音字代替,表示蔫,精神不振。

枉羸:可怜,羸弱。《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睁开枉羸眼,打起老精神。”

消停:安静,消闲,从容,慢悠。《水浒传》第四回:“岂不消停些。”

亭:均等。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金瓶梅》作“停”是同音字借用。

他谁:谁,表示没有谁的意思。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何梦桂《沁园春·寿毅齐思院五十二岁》:“阿婆还忆年时。也曾趁鸿胪拜玉墀。念青衬荷叶,嫁衣尚在,青铜菱影,破镜犹遗。半席寒毡,一官俯首,造物还应戏小儿。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

一家(音架)《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李逵)两个酒食都不肯吃,一家骑了一匹马,飞奔山上来。”

闻:趁,趁机会。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作》:“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王建《秋后日》:“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韦应物《早春对学,寄前殿中元侍御》:“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

闻早:趁早。宋柳永《木兰花令·仙吕调》:“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风流肠肚不坚牢,只恐被伊牵引断。”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水浒传》第100回:“不如闻早自省,免受玷辱。”

至于零零散散从已出版的县志、方言字典、方言研究资料中搜集的方言字是那些,如今已经记不清了。

经以上途径寻找之后,仍有一些方言音没有对应的文字,只好另辟蹊径。

三.《汉语大字典》作“义未详”处理的几个字,恰巧是彬州方言某个意思的本字。

《汉语大字典》作“义未详”处理,表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编纂者没有了解到它们如彬州方言所表示的意思。但,凭这几个字的结构(形符、声符),用来表达方言某个意思很贴切很恰当,就可以认定其为这个音这个意思的本字(当然作彬州方言用字,有的读音可能改变)。比如:

da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512页:“dào义未详。”其实“”是“向”“东吃羊头西吃猪头,两边来回”的本字。

dou《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594页:“kě义未详。”“”是并拢的意思。比如“两脚齐。”“两页板到一垯就是个床。”

p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621页:“pā义未详。”应该是肌肉酥松这个意思的本字。比如“一听娃掉到河里,我吓得瘫到地上,浑身了动不了了。”

煱煱guagu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956页:“煱guā义未详。”彬州方言把“锅巴”叫“煱煱”。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954页:“shào义未详。”“”作“天了”“早不出门,晚晒死人”“脸了”“两人耍了”的本字最妥当。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328页:“yīn义未详。”“”是“把火着”“ 炕(烧炕)”的本字。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216页:“sà[屋头]义未详。”“屋头”就是窑庄子的头顶(上部),彬州方言叫崖(ngai)背(窑庄子的背部)。《汉语大字典》编纂者没有掌握这个字词在彬县方言中的义项,连“屋头”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义未详)。在彬州等地方言中,“”还可以用于人头以外事物的头、头部,比如“镰”。

四.工具书或电脑中某个字解作它义,其可能是彬州方言这个意思的本字。

这种情况也可以看成是编纂者只了解到其在别处的意思,没有了解到在彬州等地方言中的意思。比如:

妑b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468页“妑pā➊女子人名用字。➋少女发式。”彬州方言把祖母叫ba,没有第二个字能比“妑”作其本字合适的了。

垹/塝bang:《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91页:“垹bāng一种药物,形如手掌。”208页:“塝bàng方言。田边土坡;沟渠或土埂的边。”“垹/塝”凭其形符、声符作彬县方言“垹/塝(梯田)畔”的本字很贴切。

捹be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22页:“捹bèn手乱貌。”但是“捹”作彬县方言“捹(够)着(chuo)”“捹(够)不着(chuo)”的本字再贴切不过了。比如“树梢上的枣捹不着摘,要用杆子搕”“前捹不着村,后捹不着店”。

桲b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543页:“桲bó连枷,打谷脱粒的器具。”“桲”作彬州方言“碌碡桲架”“碾子桲架”的本字音义都合适。

謲ca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722页:“謲càn❶相怒。❷伺。”“謲”在彬州方言中表示委婉自荐做某事或欲求某物,可以作“謲得起”“謲得邵”的本字。

傪ca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91页:“傪㈢càn同‘参’。鼓曲名用字。”“傪”在彬县方言中可以表示“别、另外”的意思。比如:“来你一个,傪的人呢?”“这件事比不得傪的事,不能马虎。”

ca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685页:“ cáo粗劣。”彬州方言说爱打人叫“手”,吃饭不挑食叫“口”。

愺恅/caola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004页:“[愺恅]cǎolǎo➊心乱。➋寂静。”293页:“[]也作‘愺恅’。寂静,无人貌。”“愺恅/”在彬州方言中作“操持、服侍”或“关顾、指拨”的本字本体很贴切,其中“愺恅”二字义符是“忄”,尤为贴切。比如“娃不太灵醒,啥都要我愺恅,一时愺恅不到都不行。”

䠀chang:《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265页:“䠀tāng❶从浅水里走过去,也指从雪地、草地等走过去。❷用犁把土翻开,除去杂草并给苗培土。”“䠀”的形符、声符完全符合彬州方言“较周遍地踩踏”这个意思。比如“羊把麦苗䠀得不像样子了!”

chu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389页:“zhà步立貌。”“”在彬州方言中表示不主动向前而落在后边,可以作“磨”的本字。

ci:《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10页:“zì❶聚积。❷搣颊旁。‘搣颊旁’一说为按摩颊旁,一说为剪剔鬓毛,整理面颊。”“”在彬州方言中表示“伸进、伸出、凸出”,作“胳膊往袖子里”“坐车时头不能到窗外去”的本字。

撽cia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页:“855撽㈠qiào同击,旁击。”“撽”作彬州方言“撽面”“撽泥”的本字,声符、义符都贴切。

恎die:《汉语大字典》(袖珍本)992页:“恎dié凶狠;恶性。”“恎”作彬州方言“恎住”“恎头”“恎大活”“恎冷活”“恎实活”的本字很贴切。

䠪dua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615页:“䠪duàn❶践处,足迹。也作“”。❷行速。❸行远。”“䠪”在彬州方言中作“驱逐、赶走”的本字很贴切。比如“䠪脱”“䠪出去”“分家时把我干䠪了。”

噋du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312页:“噋㈠tūn〔噋噋〕也作‘啍啍’。迟重缓慢的样子。”“噋”作彬州方言“噋嗒”的本字很合适。

佴er:《新华字典》(第10版)118页:“佴èr置,停留。”彬州不大说“扔”“抛”“掷”,而说“佴”“撂”“撇”,比如“佴远”“成了佴物了快佴了去!”

f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799页:“同‘钺’。”其实“”凭其声符、义符作方言“锯(用钢锉锉利锯齿)”的本字非常贴切。

紨fu:《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468页:“紨fū布名。”“紨”作“紨面”“紨页”“窄紨布”“宽紨布”的本字很地道。

桄榔guanglang:《汉语大字典》(袖珍本)538页:“桄㈡guāng﹝桄榔﹞木名,又称‘砂糖椰子’‘椰树’。棕榈科,常绿乔木。花序的汁可制糖,髓心可制淀粉。”其实“桄榔”作彬州方言“䄻秫桄榔(䄻秫秆两个关节之间的部分)”的本字本体,读音、字的结构都很贴切。

挄guang:《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12页:“挄guāng➊活。➋哄骗。”“挄”作“活”“哄骗”解释都很生硬,倒是作“用棍棒一类东西打”的本字才贴切。比如“给上挄了一烟锅”。

gu:《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14页:“gǔ壅蔽;蛊惑。”《康熙字典》128页:“公户切,音古;壅蔽也,像左右皆蔽也。”“”在方言中表示处于孤独无助或被外力胁迫的境况中。比如“呱”“扎”“硬”“我不买,你还住叫我买?”“狼把人到路上了。”“讨债的把他在集市上要钱,不给就不让走。”“立马要这么多钱,小伙不知到那儿去借,起了。”

浛雨hanyü:《汉语大字典》(袖珍本)721页:“浛hàn水与泥、物相掺和。”彬州方言把连阴雨叫“霖雨”也叫“浛雨”,这样的雨才会出现水与泥、物相掺和的情况。

晘ha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676页:“晘hàn❶日出貌。❷同‘旱’。”彬州方言不大说“限”时间,多说“晘”时间。比如“晘三天把钱交齐”。“晘”凭其结构和读音作其本字极贴切。

翭hou:《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455页:“翭hóu❶羽根。❷羽初生的样子。”“翭”在彬州方言中表示饱满地,极量地。如:“美美翭了一担。”“几个月不剃头,头发翭了一(sa)。”“地里不见庄稼苗,杂草翭满了。”

/huang:《汉语大字典》(袖珍本)680页“huǎng旱热。”674页:“huāng旱热。”凭其声符、义符作方言“(“后晌”的合音)”“五六月”的本字十分贴切。

hu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76页:“hé棺当,即棺材两头的木板。”“”作棺材的量词,是以局部(棺材档)代整体(整个棺材)的借代方式形成的。如:“我这次割了两枋(棺材):我大(父亲)一,我妈一。”

㸌hu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973页:“㸌huò光亮闪烁貌:杜甫:‘㸌如羿射九日落。’”彬州方言把柴火燃烧到失去火焰、剩余的红火烬叫“㸌子”。

嚄hu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313页:“嚄㈠huò〔嚄唶〕1.大叫,以形容勇猛。2.多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594页:“嚄huò❶大呼;大笑。❷表示惊讶。”彬州方言把鼓动、扇动、唆使说成“嚄”。如:“人家嚄疯狗咬石狮子哩,你就咬哩。”“他大(父亲)嚄得叫娃打人哩。”

嚄huo:《儿女英雄传》:“看得众人齐大夯的喝彩,就中有嚄一声的,有唶一声的。”彬州方言把随声附和、盲从叫“搭嚄声”。如:“你们打起嚄声整我哩!”

㦜㦜huohu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019页:“㦜huò❶心动。❷惊。❸忧愁。”“㦜㦜”作彬州方言如下意思的本字没问题:①东西没有大动大减少。如:“东西还㦜㦜搁着的,没变动。”②轻慢地,小心地。如:“河里冰不怎么厚,要㦜㦜走,小心把冰踏破了。”“取眼窝里的东西要㦜㦜的,不然就会伤着眼睛仁子(眼球)。”③警告对方收敛些的口语语词,相当于“放慢些”“嫑扑势”。如:“你娃㦜㦜的,看把你(wo)卯挒了。”“㦜㦜停着哇(wa“兀垯”合音),嫑向前扑。”

擭hu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53页:“擭㈡huò装有机关的扑兽木笼。”“擭”作荡、摆荡的本字很贴切。如:“打秋千全凭擭哩,朝前擭朝后擭,越擭越高。”“猴子抓住树枝擭来擭去。”

/秣m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118页:“秣mò❶牲畜的饲料。也作‘’。❷喂养,饲养:如:厉兵秣马。”1912页:“mò同‘秣’。喂养(牲畜)。”)二者作彬州方言“过/秣”的异体本字十分贴切。“过/秣”是凑合着吃,甚至是不敬地给食,所以用喂养牲口的“/秣”合适。

pian:《汉语大字典》(袖珍本)141页:“同‘用’。”“”同“用”很难理解,而作“草”“苜蓿”“木头楔子”“御面(浴面)”的本字,不仅贴切而且好认好理解。用“片”只能是同音字代替。

椌qiang:《汉语大字典》(袖珍本)555页:“椌㈠qiāng古打击乐器名,即‘柷’。㈡kōng❶古代塔下宫室的名称。❷器物朴。❸虚。”“椌”结构原理同“腔”,作“门椌”“窗椌”的本字最合适。

潵s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760页:“潵㈠sàn水散。㈡sǎ❶撒,散落。❷水名。”彬州方言把徒步淌水过河叫“打潵”。“水散”即水散布,散布即浅,水浅才能徒步淌水而过;所以“潵”是“打潵”的本字。

sao:《汉语大字典》(袖珍本)788页:“同‘’”1684页:“shào牛角向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145页用“捎”表示牲口后退太生硬,不如用“”表示吆喝牲口后退来得地道。

其实,如上诸字,怎么看怎么说都是彬州方言如上意思的本字,看着顺眼说着顺理,倒是字典所说意思太生硬太难解释。

用这种方法寻找并确认的方言本字有220多个之多。

如上这些工具书中有而意思不合彬县方言的字,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别处表达那样的意思,在彬州方言中表达这样的意思,编纂者只了解到前者没有了解到后者。这样的情况肯定有而且不少。单看《汉语大字典》中不少作“义未详”“音未详”处理的实例就可断定编著者没有穷尽所有的汉字及其义项,也不可能穷尽,尤其是方言用字。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彬州方言这个意思打根儿就没有过本字,现在完全可以借如上那样义符、声符切合的字来作其本字。

五.通过别的途径寻找确认的方言本字

自己确认本字的原则:一是其本字书面上确实找不到(当然是在自己所能涉猎的范围内),二是要符合汉字构字原理。书面没有找到,笔者就通过别的途径尽量寻找确认。

㈠三个选自关中方言俗字

song:关中民间对精液也俗称。

sa:《汉语大字典》(袖珍本)895页:“〔〕lāsà肉杂。”《汉语大字典》编纂者没有了解到这个字词还应该有“头”这个义项。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延安以南,秦岭以北,河南灵宝及山西运城、永济以西,甘肃庆阳、天水及宁夏泾源、固原以东,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六千多万人都把头叫sa[sĄ35],并且多用“”字。

ga:关中民间把钱戏称为ga,但是书面上找不到其本字。有人造出个“”作其本字,笔者觉得很贴切而予以认可。

㈡两个选自陕北方言的俗字

da:陕北把父亲称作da写作“”,是个形声兼会意字,比用“大”好。

㒲ri:关中把男性对女性性交的举动称作ri,多用同音字“日”表示,陕北则用“㒲”。“㒲”是个形声字,比用“日”“肏”好。[《汉语大字典》(袖珍本)49页“㒲同‘财’。”]

㈢两个选自互联网的

谁侅seigai:网上显示:“侅gāi(1)〔奇~〕非常;特殊。(2)东西在喉间卡住。”后查[《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25页有:“侅gāi<说文>奇侅非常也。扬子<方言>:非常曰侅事。杨慎曰:饮食之咽为侅。”彬州方言问“谁”时,多说“谁侅”,靠近旬邑地界的人说“谁”。“侅”“”是词缀,没有实际意义。如:“,你是谁侅?”“谁侅说我病了?”

癪ji:网上百度汉语:“癪jī方言,疳积。”后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602页“积”的第三个义项“积❸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食积/奶积/捏积/这个孩子有积了。”说明“疳积”原作“疳癪”,现作“疳积”,所以工具书上找不到“癪”字。

㈣一个选自台湾地名用字

哖nian:网上显示:“哖nián〔噍吧哖〕地名,在中国台湾省台南县玉井乡。”其实“哖”作彬州方言“哖喘”的本字再合适不过了。

㈤三个选自日造汉字

这三个日造汉字也是从互联网上搜寻到的。

峠qia:网上显示:“峠”是个“日造汉字”,中文意思是“山峰间的鞍状低地”。而“峠”作彬州方言“山qiaqia”的“qia”字,音、形、义都很贴切。

扖(擩)vu[vЧ55]:网上显示:“扖”是个日本汉字。以其代替“擩”,不仅笔画少得多而且好认读得多。比如“把棍子扖在雪堆上”“扖了一指头”“铡草时扖草”“办事要扖钱,不扖钱办不成”“有两个钱了塞这垯扖那垯,不知扖阿垯才放心。”

ri[ʐʅ31]:互联网·百度百科:“鳰,这是一个日本字,有两种意思:1.鸟名。鷿鷈。2.姓氏。日文汉字,据说是中国传过去的,音rù。”汉字有一组表示疾飞的异体字“鴧/鴪/鴥”,读yù。彬州方言没有用yù表示疾飞的,倒是常用ri表示倏忽迅捷,比如:“刚才还在,怎么ri一下不见了”“啥鸟ri儿飞过来ri儿飞过去。”“我脚一掸,狗ri一下跾脱(跑离)了。”等等。按意思,可以用“鴧/鴪/鴥”表示这个意思,但是不如用“鳰”直观好认读,也完全符合汉字结构原理。

㈥自己臆造十二个本字

任何途径都找不到的方言字,只好自己臆造。虽说臆造,也不能胡乱造,必须遵守汉字结构原理,且要好认读。就此,笔者冒昧造出如下十二个方言本字。

biang:民间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仅仅是个图画式的俗字,样式太多,个个笔画繁难,完全不合汉字规范,难以进入汉字行列和印刷文字中。笔者用“饣”作形符,近韵的“麃”作声符(用近韵的声符作偏旁,在汉字中是比比皆是的),造出个“”来作“面”,应该是完全符合汉字音、义、形原理的。

、biang:依“”的思路,又造出“biangbiang响”“biang性子”的“”和“”字来。

veng:人眼视力差,看东西眯缝着眼,叫眼睛veng,“氄”“绒”都无法表达这个意思,只好造个“”,作“眼”。

xiü:人眼见强光就产生难以忍受的刺激感,尽量躲闪,叫“眼xiü”,也可以用“”表示,但是“”并不表示这个意思而表示“目汁多”,也太生僻难认读。于是笔者造出个“”来。

bie:彬州方言说“把狗日的美美bie了一顿”,这里的bie表示狠劲打,现有文字中找不到其本字,便造了“”来表达这个意思,义苻、声符都切合。

yao:“”表示斩断、切断、铡断。比如“棍子太长,从中间开”“叫铡草不好好铡,胡丘(胡乱,不认真)的几下撂过(收场)了”。现有文字有个“”字,字典解释为“削”,容易读作yao;“削”与“”完全不同,再说也没有“”好认读。

zao:就是彬州地界普遍种植谷子,碾打谷子时只碾打谷穗,这就要把谷穗从谷秆上割下来,但不叫割,叫zao、zao谷穗)。这个zao也可以用“劋”或“剿”,但是这两个字有“砍”和“削”的义项,没有割的意思。只好造个“”字表示用镰刀割取的动作。

ga:彬州方言常把钱币戏称作ga,也可以用嘎或玍、尕、尜表示,但都不好同钱币联系起来,倒是“”较为贴切。

suan:彬州方言不用“簇”这个字词,这样的意思说成“”。手工割麦捆成的麦捆别处叫“麦个子”,彬州方言叫“麦尖子”。为了便于大车装运,也使麦尖子干得快,常把它敦聚成一堆一堆,叫一一、一子麦尖子。再比如说“一子菠菜”“一子苜蓿芽”等等。这个“”是依据“簇”造出来的。

(抪挲)pusuo[phu35 suo31];也可作“抪挲”:①轻轻抚摸。②用手把颗粒或粉状东西聚拢或抹去。

vua[vЧɑ55]:旧时有用“”“”“愞”的,普通话用“懦”;性气弱。如:“她身体近来不好,人得很。”“看他声的,就知道他在说谎。”

●有人会问,你个小小老百姓凭什么造字?我说:

首先是书面表达的需要。从古到今,许多文章、资料、书籍中都有方言词语出现,今后也会这样,甚至有更多的需要,这是必然的。既然书面表达需要,而又有许多词语只有音没有字,怎么表达。

其次,有许多方言字,字词典中没有。字词典中没有的字,并不等于社会上没有。比如,公认《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收字最多最全,然而有些电脑能打出的字,它们里面却没有。电脑能打出的字应该是社会上客观有这个或这些字,可见现行字词典也没有把社会上的字收全收尽,也不可能收全收尽。

第三,方言词汇有不少是有音无字,书面无法表达;造这个或这些字是迟早的事,迟造不如早造。

第四,不只方言字,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众多人陆陆续续造出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是普通民众造出来的,不是都由造字专家造出的。汉字那么多异体字,不就是你从这个角度造一个出来,他从那个角度造一个出来形成的么。表示急跑疾奔的字“趉/赽/趹/躩/蹶///”就有八个之多,不都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造出来的吗。陕西biangbiangmian的biang字就有十多种,不也是这样吗。鲁迅《故乡》中写到一种小动物“猹”,当时汉字中没有这个字,鲁迅只好自造。鲁迅曾在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鲁迅不是文字学者,更不是造字专家,也能“自造”字,别人怎么不能。民间流传以至上了字典的所谓“俗字”,都是普通民众造的。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未必是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他也只能造现行字中的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还是由后人、众人陆陆续续造出来的。

第五,至今还没有一本彬县方言字典,也就没有人有机会为彬县方言造字;本人现在编著《彬县方言研究》和《彬县方言辞典》,如果满篇都是代表有音无字的方框符号(笔者看到已出版的不少方言字典等著作就是这样,让人看了很不美气),那还算什么辞典,而且这样的现象延续到什么时候才是个结。笔者看到南方方言字典中就有许多通用字典词典中没有的字甚至怪字,那不就是为适应方言书面的需要造出来的吗。

第六,笔者想在这个问题上“吃回螃蟹”。再说这两本书是民间试验性作品,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第七,借此征询社会意见,并向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研究的蓝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