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市茶山镇——袁氏宗祠(31)

 襄阳孙金福 2021-02-21

2021220日(星期六)下午,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茶山镇下朗村——袁氏宗祠。在寻找宗祠的过程中发现,下朗村有很多古庙、古宗祠、古树,宗祠位于堰塘边,是一块风水宝地。

据茶山镇下朗村志记载,下朗村立村至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举人、进士、孝子、儒商等人物。菊隐公又叫袁义安,是宋末元初人,51岁时,他倾尽家财在广州赈济饥民。菊隐公是下朗村德善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下朗村袁氏宗祠,乃横江、下朗二村之始祖祠,原建在医灵庙左侧,堂曰“追远”,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祸,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十六世粤侗、凌江二公倡议重修,并建于下朗现址,改称“雄绪堂”,祠虽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过,但还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是《茶山志》记载的五大宗祠之一。

祠堂建筑面宽20.6米,进深43.9米,面积907.34平方,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由门厅、天井、牌楼(垂花门)、享堂、天井、寝室组成。门厅由四条红砂岩石柱把宗祠分为五开间,中间高两侧低,两边第二根柱横梁下各悬一根垂莲柱,此为北方特有的建筑装饰,在茶山的祠堂建筑中也仅此一间。

门额上原来悬挂“袁氏大宗祠”匾,现已不存,两边长联写道“系本汝南鹤洞桐山绵世泽,派宗宋将文经武玮振家声”,把横江(鹤洞)、下朗(桐山)是兄弟俩,本是袁氏一族(汝南堂)交代的清清楚楚;门枕石为虎爪形青石雕刻,门厅左侧镶有“重修宗祠记”,记载着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宗祠的经过,右侧镶着“裕后良规”石碑,“裕后良规”是其祠本族的族规,早在清雍正三年时,下朗、横江两村已对本族人的言行举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规定上到犯何事被革出祠,下到祭祀的要求,都作了详尽的说明。

  

 转入大门后写有“历朝科甲”的牌楼(垂花门)迎面而立,气宇堂皇。牌楼为四柱三间,中间是青石为柱特别高,两边为红石柱矮一载,把天井隔一为二,牌坊的四根柱上明显留有壶瓶牙子和抱鼓石及门坎的痕迹。牌楼的各个翘角均有琉璃烧制的狮子坐守,更显得祠堂的威严。

享堂两边用红砂岩石雕刻成栏杆,围于两侧,这也是区别于其它祠堂的不同处,也尽显该族先祖在社会上的地位。享堂高挂“雄绪堂”上刻“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叅议前奉勅督理学校广西按察司佥事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十六世孙昌祚题,承德郎四川行都使司断事十六世孙秋书”字样。享堂梁柱粗壮,屋顶前部分为卷棚式,后部分为梁架式,中间用青石凿有一条水槽,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并把雨水接走,更显示族人的才智。

     寝室已在1958年拆毁,但在周圈还残存着旧的墙基和余下的柱石、台阶。现已被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的文物”将其保护下来。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