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穴治疗便秘,这几个穴位记准了!

 中医药方便 2021-02-21

耳穴诊疗法适应病症广泛,既适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又对某些疑难杂症有独到疗效,不仅能治疗痛证、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而且对胃炎、肠炎、溃疡病、肝胆及肾结石症、增生等器质性疾病,以及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气管炎及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亦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今日向大家介绍耳穴疗法治疗便秘的方法。

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数日一便,或虽不延长而大便干燥,艰涩难解。

中医学称为“大便难”“后不利”“脾约”等,认为便秘与人体五脏六腑失调有关。如肠胃燥热、津液耗伤、七情不和、气机郁滞、久病内伤、年老体衰、气血不足等,分为虚秘和实秘。

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角窝中(便秘点)、腹、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实秘:胃、配肺、三焦;虚秘:配脾、肾、肺。

取穴依据

相应部位:直肠、大肠——增加肠蠕动、疏通脏腑、顺气导滞;胃、腹——通腹泻热。

神经学说: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调节胃肠功能。

藏象学说:脾、三焦——脾主运化,三焦化气输精,二者合用可促进运化功能;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增加大肠疏导糟粕的功能;脾、肾——健脾益气通便。

经验用穴:角窝中(便秘点)——润肠通便。

随症加减

若兼有心悸、失眠者,加心、神门;食欲不振、恶心者,加脾、胃;发热者,可取耳尖、屏尖放血;情志不遂者,加肝、胆、肝阳。

按语

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并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逐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