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晓春:过期的风景

 吞像摄影 2021-02-22

媒体

过期的风景

     马晓春 /摄影

自序

源于22年前,偶然得到的一些过期十几年(1985到期)的柯达EPT120灯光型彩色反转片。这些图像就是我20多年来,用它断断续续拍摄的一些“过期的”风景。

由于胶片过期的原因,这些风景已经不能得到正确还原,从暖色的故宫到冷色的圆明园,从蓝紫色的香港、上海再到今天红黄艳丽的黄山,它产生这种影像多变性常常令我着迷和惊奇。随着胶片过期时间的增加,这种失真变的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了,这还是我要的影像吗?摄影往往就是这样:这种图像的多重性,正是其魅力所在。

图像还原正常与不正常往往并不重要,关键要与内心的一致,要具感染力。 

我常常将摄影比作书法,练就一笔下去有力透纸背的感觉,是非常难的,这往往是需要书者穷其一生而追求的目标,摄影亦如此。 

第一阶段:1998-1999

红蓝时期,面临毕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迷茫和焦虑混杂其中。拍摄有《故宫》、《圆明园》

第二阶段:2000-2011

蓝紫时期,事业繁忙而快乐,寻求一颗安静的心。拍摄有《虚影》、《重影》

第三阶段:2012-2020

红黄时期, 情感和事业交替挑战, 躁动不安而又跃跃欲试。拍摄《黄山》、《残舞》

— THE END —

推荐人语

马晓春的这组照片源自于一次废旧胶片的利用。

98年秋,有朋友告知小西天中影仓库要处理一批85年到期的120柯达灯光型(160T)废旧反转片,5块钱一卷,于是,我先买来了几卷测试了一下。考虑到过期时间太长,先要查验感光度的下降、灰雾度的增加、反差的下降、感光特性曲线趾部与肩部的“开叉”情况(即所对应画面暗部和亮部的偏色情况),正常的E-6工艺冲洗,断定是不行的了,我便改成了采用C-41冲洗彩色负片的工艺来完成。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前期按照保守一点的ISO100的感光度来进行拍摄,后期采用反转负冲的方式来进行冲洗,便可以降低灰雾,平衡反差,取得完全能够接受的影像效果。而且,由于其趾部与肩部的“开叉”,在视觉效果上,画面主体及其整体基调均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迷幻”的奇特效果。于是,我一口气将库房里所剩下的一箱半的胶片包圆了,分发给了我97班的全体同学,让他们进行各自的毕业创作。记得在全班同学里,当时执行力与悟性最高的就是马晓春同学,他拍摄的主题是故宫,废旧胶片影像特征表达下的故宫更具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妙处,从视觉的表层结构所能抵达的深层描述上,已经形成了图像意义的高度概括与抽取,令寻常的画面表达很自然地转换成了一种幽雅而深沉的复调式隐喻关系。

如果故事止于此,就该没有后文了。马晓春是个有心人。他不断想方设法从其他同学那里“匀”来“弹药”,继续维持着他的“过期影像”之旅。此后,他又先后拍摄了圆明园、颐和园、上海、香港、黄山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过期的风景”所拍摄的是直接的眼前风景,但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最终影像所呈现出来的却全然是经过岁月过滤了的碎片记忆——经过摄影特殊材料的处理,眼前的景象在画面中已经转化为另外一种更为纯粹的“意义框架”,无论是以真实为前提的自然主义,还是以象征为目的的浪漫主义,意义的表达因为溢出了画面本身而获得了自由,而被赋予的意义将在一个个“再一次”的观看体验之中进行着不断的自主性延伸。

风景(landscape),这个千百年来被全世界各色人等反复观看和凝视过的对象,一直有着不同的诠释。其实,从风景开始被人观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已经将人化的自然精神融入到了各种自然景色之中,并与政治、经济等权力因素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山水”,早已不只是表面上的对自然力量的神秘崇拜,更包含了对世俗世界权力关系的深刻观照,它完全是特定政治语境下的产物,是对“世俗”与“王权”的抗衡或精神的逃离,是隐士文化在寻求“精神家园”时的一种想象性建构。W.J.T.米切尔,作为当代图像学的创建者与代表人物,他觉得不能将风景视为有待解读的文本,而应是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媒介,它是一种由文化中介而生发的自然景象。在他看来,风景并非全然是自然的,而是由各种权力关系建构起来的文化幻象。当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视点。而马晓春以他的一次次摄影实践向我们证明:风景还不是真正的媒介,只有对风景的观看才能形成媒介。事实上,摄影最为精妙的地方,就是“观看”!

令人欣喜的是,马晓春“过期的”观看——无论是举重若轻的直接拍摄,还是多次曝光技巧下的重合影像表达;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气氛,还是细节;“实相”,还是虚影;单幅,还是“并置”;在我们对摄影观看的认知上,在有意无意之间,又从另外一个小小的侧面,向我们的摄影创作者、欣赏者和批评者,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影像文本。

唐东平

2020年7月25日晨于北京

摄影师介绍

 

马晓春

1965年生于河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职业摄影师。目前生活、工作在北京。

从小就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成年后当过3年的油田钻井工人,并开始自学摄影。为了进一步钻研摄影,1995年来到北京,先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摄影,随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1999年毕业之后,主要为时尚杂志拍摄建筑空间、家居生活、时尚人物、时装以及静物等多类专题摄影,在中外媒体发表数百篇摄影专题。

在时尚杂志摄影和商业摄影的同时,关注当代艺术,积极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探寻影像的可能性。主要拍摄题材:城市风景、文化古迹、人物状态等。

2000至2018 时尚家居杂志社 特约摄影师

2018至2020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外聘教师

个展:

2008年 马晓春摄影展 XYZ画廊 北京798

2011年 马晓春摄影展(阿尔勒在北京) EGG画廊 北京草场地

多幅摄影作品被美国、荷兰、德国、香港和国内的收藏家收藏。

彩虹摄影书系

摄影:马晓春

主编:刘铮

出品:大咖汇摄影书制作研究中心

如果你也有佳作想要展示

请把作品发送给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