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活着,就是一个愈发变得孤独的过程。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内心对于外在事物的抵触,从而产生出厌恶之感。这种厌恶,是人所无法自我控制的。 其实,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也许还不会对社交产生什么感觉,都认为身边朋友的数量,就该是多多益善。 在那时候的我们看来,没有朋友,那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受到别人怪异目光的歧视。 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人之成长的一个过程。 当人有所经历,或者说出了社会之后,人的想法就会发生改变。而这个改变的原因,就是人对于社会和人情的逐渐看透。
人经历过伤害,那就会选择孤独;人经历过痛苦,那就会选择独处;人经历过困阻,那就会选择一个人过。 所以说,人混到最后,终究是没有朋友的,只能是越成长,越是孤独。 02 曾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个乐于交朋友的人,他从小到大就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而活着,总是奔走在交朋友的途中。 年轻的时候,他跟身边的小伙伴特别好,他就算有一块馒头,也会掰一半给对方吃。 当他出来工作之后,他发现,所谓的友情好像慢慢地变得不对劲了。但是,他还是在坚持。 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再也受不住了。因为他所认识的某些朋友,都背叛了他。 在某一天,他碰到了一个老人,就坐在树下乘凉,而且轻轻地闭着双眼,仿佛在享受着这天地间的馈赠。 他很不解地走了过去,担心地问道:“老人家,您怎么就能在这树下睡着呢?” 老人缓缓地睁开双眼,看了他一眼,道:“年轻人,你这就不懂了,我这是在自我的世界中遨游。” 对于老人这个回答,更令他感到不解,便问老人:“老人家,自己一个人,到底有什么好的?” 老人说:“你自己就是这个世界,而外在世界是否阳光,都与你无关。只要你感觉到自己能享受内心世界的美好,那就足够了。这,叫做独处的乐趣。” 03 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便是用心去感悟自己的“世界”,感悟自己的“生活”,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人身上。 当你将心思完全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过得不痛快,仿佛活得像别人手中的傀儡一般。 而当你将心思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就能发现身边的美好,享受到自我内心的潇洒和乐趣。 人活着,就是一个享受“独处”的过程。 很多人都不理解,独处有什么好的呢?就像上面那个小伙子一般,只认为群来群往的日子才好。但是,真的好吗? 不见得。因为人与人交往,终究是人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在你孤独一个人的时候,难道说你就不用生活了吗? 尤其是当你要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群来群往了,而是要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因此,那时候的你又该怎么办呢?没办法,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学会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要知道,无论是谁,都会离你而去,包括你的父母,包括你的挚友,包括你所爱的人...... 04 人能相遇,这是缘分,也就成就了大大小小的社交网络。 而缘分散尽,人也就只能回到本身的状态,再次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可以说,这孤独的道路上一直有我们的身影,只不过我们不想接受,也不愿意去接受。 但是,不接受孤独,难道孤独就不会发生了吗? 这恰恰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的人情冷暖,现实的生活百态,终究会把你逼到绝路上,把你逼成一个人的状态。 就像你在职场中,因为某些事情而得罪一个人,别人就会来针对你,就会来排挤你。如此,你难道还要逆来顺受吗? 在那个时候,你只能在外部的压力下,选择一个人去扛起这一切,承受别人对你的压力。 慢慢地,你就会在逆境中学会如何独处。而独处,也将会赋予你看透这世界的能力,领会这人生百态的本事。 这种情况,会随着人年龄的增加,从而变得更加频繁。 尤其是一个人上了年纪之后,他会逐渐明白,所谓的人际关系也不过如此,所谓的亲朋好友,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虚伪者罢了。 所以,我们的心便会沉静下来,让独处成为习惯,让独处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