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山重点文物:颜家坝崖墓群(古伯良)

 嘉绒遗民 2021-02-22

    名称:颜家坝崖墓群
    类别:古墓葬
    年代:南北朝
    级别:市保(2010年10月,眉山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仁寿县洪峰乡美满村八组

    颜家坝崖墓群,原名“颜家坝岩穴墓群”,位于眉山市仁寿县洪峰乡美满村8组,这里生活着一群颜回的后人,故名颜家坝。
    洪峰乡至颜家坝的村道,洞穿一座山梁而过,这座小山叫狮子山。出隧洞,就见狮子山的一面崖壁,亘立在村道左边,颇有气势。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狮子山峭壁高约20米,下临农田,颜家坝崖墓群,就分布在这座红砂石质的峭壁之上。
颜家坝崖墓群
    峭壁呈弧形,长约60米,上凸下凹。在峭壁的底端,紧挨着田埂,排列着一排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洞穴,这些洞穴,便是一座座崖墓。
颜家坝崖墓群
    据考,这里的崖墓共35座,崖墓洞穴构造简单,以小型、单室为主,从墓葬形制来看,除一穴为横穴墓外,其余均为直穴墓。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由于墓室紧接地面,许多洞穴都被村民用以存放农具和柴禾。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千年的风吹雨淋,这些崖墓洞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蚀。
颜家坝崖墓群
    这是16号墓,是最大的一座墓穴,里面甬道长、宽、高均在一米左右。除墓门和墓室外,还有左侧室,长约2米,宽、高各约1米。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崖墓,又称岩墓、蛮子洞、仙人洞,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这种丧葬形式在四川很多地方特别盛行,而且往往几十座墓葬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
    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崖墓,是一种仿生人住宅的墓葬形式,而且当时讲究厚葬,不少墓葬力求复制和表现死者生前生活中的房屋,所谓“事死如事生”。古人还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因此,最初建造崖墓时,越高的位置越受青睐。东汉后,虽然不少崖墓依然构造繁复,但墓葬位置开始慢慢由山崖转向地面。据考查,仁寿县发现的汉崖墓有上千座,绝大多数都位于山顶或半山腰。
颜家坝崖墓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式承续了东汉墓葬由山崖向地面的转变,而且由于名士们的厌世观加上数百年的动乱,失去了对隆丧厚葬的兴趣,都崇尚简约的殡葬仪式。到了唐代,墓葬方式基本转为地面。
颜家坝崖墓群
    颜家坝崖墓群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墓葬位置选择,既不在山崖高处或半山腰,也不在地面,而是在山崖与地面相接之处。而且其墓葬形制大都为斜坡单室墓、少量双室墓,也符合南北朝时期墓葬的特点。
颜家坝崖墓群
    因此,颜家坝崖墓群的文物价值,正是它体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式的这种过渡和转变,是中国古代葬式变迁的实证。
    据仁寿县文管所所长钟建明介绍,仁寿县境内南北朝时期的崖墓,登记在册的仅23座,相比于汉崖墓少之又少。而颜家坝崖墓群不仅数量多而集中,且保存相对完好,对于研究古人墓葬方式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颜家坝崖墓群
    也正是因着较高的保存价值和研究价值,1988年12月,仁寿县政府将颜家坝崖墓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颜家坝崖墓群又被公布为眉山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家坝崖墓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