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摩崖刻经拓片的肌理表现及审美

 kenbian8 2021-02-22

自从清代黄易发现了沉寂于荒山野壑1500多年的山东邹城四山摩崖刻经后,它的磅礴气势就被奉为震古铄今的绝诣。于是从清代就有部分摩崖拓片出现,但留存数量极少。目前大部分拓片一般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拓制的。虽然摩崖刻经出现了风化脱落,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拓片的使用材料和拓工的技术,进一步从摩崖刻经与自然融合的视角,去鉴赏感受摩崖刻经拓片的艺术自然气息。

山东邹城四山摩崖之岗山 摩崖刻经拓片

山东北朝摩崖的分布和刊刻 

山东北朝刻经久已闻名,向有“四山”与“八山” 之说。“八山”是指山东的北朝摩崖刻经见之于8座 山岭,即泰山、水牛山、徂徕山、尖山、铁山、葛山、岗山、峄山。这8座山峰除泰山、徂徕山和汶上水 牛山外,都在山东孟子故里邹城市境内。其中特别集中、相距不出30华里的尖、铁、葛、岗4座山峰,为“四山”之称,史称“古邾四山摩崖”。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在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刻经内容主要包括经文、偈语、佛名、经名、题名、题记、铭赞、颂文等。 

北朝摩崖刻经之清代拓本

山东邹城四山摩崖之岗山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是北朝时期佛教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主持刻经的是僧人僧安道一,他刻经历时近30年(约550~580年)。将佛经镌刻在摩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 265年至公元前235年)。

佛经摩崖刻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时间集中在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直到北齐灭亡(577年),书写和雕刻水准之高,奠定了邹城摩崖刻经在北朝摩崖刻经的地位。同时,由于北朝时期中国汉字书写处在隶楷变体阶段,邹城摩崖刻经书体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因此,自从清代被黄 易访得后,邹城摩崖刻经的磅礴气势就让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

摩崖拓片肌理对摩崖刻经表现力的影响 

摩崖刻经在传拓过程中形成的拓片肌理表现力融合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元素。大千世界,各种物体由于自身材料和组织形式的物理特质各异,因而组织纹理不同。这些纹理有的是自然生成,称为自然肌理;还有一种带有某种抽象的、人工制作的痕迹,如揉皱的纸、丝棉的长纤维等,具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被称之为人工肌理。而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摩崖拓片形成的肌理,是指在岩石自然的物理特质基础之上伴随传拓技术而形成的艺术表现。

摩崖石刻拓片审美要素及对人们审美情绪的影响

一件书画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 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摩崖拓片则通过综合的艺术表现方式,融合众多自然因素,通过传拓技艺创造艺术审美, 给人们在视觉以及心理上带来“天人合一”的价值实现感。摩崖拓片的传拓技法决定了肌理的艺术表现力,高水平的传拓最终体现的就是“笔墨写千山”的高超艺术境界才能实现的笔墨效果。

由于摩崖刻经所在地区的山体岩石特质,这些存在于1400多年前的刻经,历经岁月变迁,主要受到的是来自自然界的影响。比如局部的脱落、细部的自然风化等。而这一切又给传拓作品带来了天地时空共振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力强的摩崖刻经拓片,一定是将时空凝结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们感受到 作品的艺术价值感,以及再现刻经者“金石不灭,托以高山”的情怀,实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共铸,大美汉字”的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