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具的文化范——读《渔具图谱》漫记

 洗闲阁 2021-02-22

渔具的文化范

——读《渔具图谱》漫记

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修建三峡水库之后,江面宽阔,江水宁静。闲步如画江堤,时见三五垂钓者,各坐一张小椅,手握渔杆,双目淡定地望着水面,嘴里唠嗑着家长里短,也有听来的国家大事,好不悠闲。想起建造三峡水库之前,我正年少轻狂,常与一班大哥哥游玩在长江边。那时的江水凶险,一些江边巨石形成回流,正是垂钓捕鱼的好去处。我们或寻急流险滩处,或流水迂回点,用各种渔具或钓、或网、或捞,“愿者鱼儿上钩”,不亦乐乎!

读盛文强先生的《渔具图谱》,真是大开眼界,之前所获得的那点感性见识差得太远,原来渔具那么有文化范!

《渔具图谱》一书共分八个部分:一渔舟;二网罟;三钓具;四掩罩;五笼壶;六陷阱;七耙刺;八动物。

渔舟当属品类最丰富的渔具之一,但也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种渔具,因为渔舟毕竟只是载具,而每一种渔舟虽然形制不一,各有便利,依然可以钓、网、捞、叉、罾。从书中第一幅汉画像石图谱中,可见渔舟的三种形制已经相当完善,几乎数千年之后,依然可以在江河湖泊上看到这类渔舟。特别是下图,水中有大鱼,前后各有两人在工作,或荡浆、或掌舵,或撒网,或拣鱼,船中间部位还有一个鱼篓状器具,将先民的鱼猎生活刻画得非常生动细腻。第十三图的皮船图来自明代万历刊本《三才图会》,文字介绍说:“皮船者,以生牛马皮,以竹木缘之,如箱形,火干之,浮于水,一皮船可乘一人,两皮船合缝能乘三人。”在前农业时代,这可能是一种成本最经济,使用最简便的船之一——另有木筏等,可以乘至水中垂钓或收网。而充气的皮船类似于现在的皮筏艇,则更奇幻。我想象古时没有类似现代的打气筒工具,主人的肺活量一定惊人,即使如此,没有三五人连续吹牛逼,这皮船很难下水。

第十五图介绍了四种驾舟方式:荡桨式、摇橹式、持篙式、撑篙式。顾名思义,四种方式可简称荡浆摇橹,也就是说,浆是用来荡的,橹是用来摇的,篙是用来撑的,不可错乱,这些名物解释很好玩。书中第二十六图来自清代光绪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书前几年出版过一次,我当时想买一部收藏,终因部头大,费用不菲,没有敢买)一书,其中对篙、帆、篷的解释也很生动,现在的中小学课本难以想象。如对篙的解释是:“以竹为之,人立于船而以篙著定物,互相撑拒,则生扺力。”帆的解释是:“以布为之,张诸桅,风扺其背,则推船前行。”最妙是对篷的解释:“或以布,或织以竹,两端著舷,而穹其中以容人者,谓之篷,以木则谓之舱。”篷本为船上遮风挡雨之物,简短的文字不仅清晰解释了篷,并且与舱分别出来,一目了然。

《渔具图谱》最中心的内容,当属第二部分“网罟”和第三部分“钓具”。

网字本为象形,第一图半坡陶壶上的网纹,与第二图甲骨文字极相似,堪称“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的民俗历史文化物证。第三图莫高窟撒网图简洁夸张,颇有印象主义色彩。

盛文强先生在文字介绍中,释疑解惑,特别提到民间俗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故实,原来这句话并非只是指责人偷懒成性,而是真有其因。那时的渔网大都用麻纤维织成,如果不将水份晒干极易腐烂破碎,于是而有此说。还有一些渔网,我以为尚可从独乐乐与众乐乐之区分,比如拖网,就需要多人合作劳动才有收获。图九中的绰网也至少需要两人。图十挡网算是抄网的一种,与我们常说的“罾”同属独乐乐,“以长竿为手柄,另一端捆缚三角木架,并沿着木架敷设网兜,可以站在岸上,手持长柄作业,捞取水中小鱼小虾。”这是一种很普遍常见的渔具,也简单易做,我小时就捆扎过。说句玩笑话,罾网也可以是众乐乐,常见一人做业,而围观哄闹者众,似乎比主人还失望或兴奋。上述那些渔网,一般讲就是呆子也会操作,比较特殊的是撒网,最讲究技巧性,图十五的文字介绍就讲到,撒网多配合渔船使用(也可站在岸边),轻便可携,但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技术熟练者,能在空中高抛出纯圆的网罩;不熟练者,则容易缠到自身,狼狈不堪。”欣赏老渔民撒网,先是将网缘一格一格分次抓牢,稍吸气弯腰沉身,再猛然侧身撒网,力道刚好,连头上戴的草帽都没摇动一下,扬手划出的那个形神兼备的圆满,仿佛天女撒花,令人惊艳。

当然,渔具中以钓具最富于灵感与思想性,堪称渔具里的诗。第三部分专门介绍钓具,总体的形制并没有太大差异,总是一竿一线一勾,不论何种饵食,都可“姜太公钓鱼,愿者鱼儿上钩”。贫者可垂钓以补生活之需,富者可垂钓以寄意。历代画作中,都充斥着无数江上钓鱼图,无疑那是文人知识分子的寄托,寓意着脱俗与独立的思想境界。图二即是南宋马远的传世名作《寒江独钓图》,取自唐人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图九是取自明代《无双谱》中严子陵画像,文字介绍说,“古代声誉素著的垂钓者当中,除了姜尚之外,当属严子陵。所不同的是,姜尚的钓是为了仕,而严子陵的钓却是为了隐。”图十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手持鱼竿画像,只因年轻时举进士不第,便隐居松江甫里,不与流俗交接,常乘船游荡于江湖间,其流传下来的画像,也多手持鱼竿,更创作有《渔具诗》二十首,在小序中为渔具分类,颇有史料价值。


此外,钓具也作为不分阶级与身份的消遣娱乐工具。图七是一幅士绅阶层的闲暇垂钓图,图八则是明代《水浒叶子》中水上大盗混江龙李俊手持钓竿的形象,幽默风趣中又不乏影射现实。图十三更是一幅渔樵耕读题材的画作,题跋有“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的诗句,画中人物清雅闲适,自得其乐,表现了渔夫、农人与士子的合家欢,是画家对农业社会的理想化。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部分介绍的渔具堪称另类渔具,是对既有渔具体系的拓展与丰富,虽算不上主流,却也别有巧思与趣味,体现了先民对生活的想象力。如用竹篾或柳条编织的渔罩,形制如圆筒,上下通透,浅水中见鱼急扣下去,再从顶端伸手将鱼取出。这多少是一种力气活,比较笨拙,图中貌似收获颇丰,我却怀疑,因为小时候试过,靠眼疾手快,有难度。渔叉有四个尖,又称四股叉,每尖上还有倒钩,见水中之鱼直接用力叉下去,可说与渔罩的使用功能接近,只是更直接粗暴,非君子所为。另有一些捕虾捕蟹捕鲟捕乌贼等器具,尚可称为大范围的渔具。


第八部分介绍动物帮助主人捕鱼,如图一汉像上水獭立船首,介绍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文字:“今川沔渔舟,往往驯畜,使之捕鱼甚捷。”图二至图八是鸬鹚捕鱼,貌似古代相当普遍,连外国人的书上都有介绍——见图三威廉·亚历山大《中国衣冠风俗图解》。如今,在江南一带可能还留下些许踪影,而在我家乡已经接近绝迹,很难看到。我固执认为,这种动物捕鱼方式所以越来越势微,或许与地理水文变化有关,但主要是不入主流,很难想象姜尚子牙或严子陵站在水獭与鸬鹚成群的船头。而所获不过幼稚小鱼,来个老奸巨猾的五斤大鱼,即使水獭、鸬鹚再凶猛,受限于自身体力,恐怕也无能为力。再说,虽然主人训练也很辛苦,如果水獭、鸬鹚没有努力的状态,主人总有借口,随时成为全鱼宴的替代品,让人立马想到时下一些企业家正讨论的996工作制。

从“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来看,人类生活首先是从结绳记事开始,继而游牧渔猎以赡民用,再而才是农耕定居生活,渔具当先于农具发明使用。渔具最是平凡常见之物,作者深挖中国历代渔具的发展变迁,配之以图文,写出了中国人一段段的天才传奇。犹如吃饭,只有美食家才能吃出足够称道的品味,而普通人就仅仅只是动物的本能而已,鉴赏渔具即如是。

盛文强先生写作这一系列主题书籍,首先得之于机遇,这就是因工作的关系,接触了相当多的这方面知识,然后再生发出兴趣。读了这部有趣的民俗文化著作《渔具图谱》,我就可以大胆质问友人,你知道多少渔具的故事?他定然一脸无知。因此,我以为,这本书应该在钓鱼爱好者中广为宣传,人手一册,让他们知道渔具不但有趣,而且大有文化范。

作者简介:

盛文强,1984年生于青岛,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近年来奔走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致力于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研究,兼及海洋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著有《渔具列传》(2015)、《海怪简史》(2016)、《岛屿之书》(2017)和《海盗奇谭》(2017)。《渔具图谱》由领读文化传媒策划,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4月出版。

前情参考

~~~~~~~~~~~~~~~~~~~~~~~~~~~

迫害与写作艺术[书香闻过录]

也说诗人之死

悼金性尧先生

私房阅读:《局外人》

书的厄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