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县长蒋文斋4:移忠作孝,厚葬先人

 探秘桂北 2021-02-22

原创:陶启兄

蒋文斋的孝,突出地体现在他留下的碑文及厚葬其父母上。民国十五年,蒋文斋为其母及继母写的墓碑文,读来令人动容。

在写“显妣蒋母张氏老孺人墓碑文”中,他提到母亲的贤良,“读父挽吾母联云:‘只望我成名,不畏苦不怕辛,内外操劳,女子更兼男子事;那知尔夭寿,丢幼儿丢弱女,母夫勿顾,有情反做无情人’。读其上联,始知吾母用心,苦持家劳,所以夭寿殆以此欤;读其下联,当时之惨状,在吾父因属难堪。想吾母死亦未必瞑目也。呜呼痛哉……兹奉严命撰吾母行状,笔未落而泪先坠……”

在“继妣蒋母赵氏老孺人墓碑文”中,他提到生母逝后继母的恩德:“不肖与吾兄甚幼,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褓抱提携,视如己出。当时家计维艰,父讲学在外,赖继母克勤克俭,俾吾父无后顾忧,茹苦含辛自若也。”

   民国十六年秋,蒋禹门去世。蒋文斋深悔自己不该离父去任职,坚决辞去多职,回家守丧。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的传统教育熏陶,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蒋文斋在家族桑梓间以仁孝称著,蒋禹门的丧事办得自然隆重。去世后的第四年(民国二十年),蒋文斋为父建了规模较大的石圈墓,当时县内名声显赫的蒋伯文为其写墓志铭、蒋余荪、吕辛斋与湖北中华大学的唐宗分别题写了诗文,并镌刻于墓碑,墓碑上还刻有状元刘福姚的一祯赠联。1996,笔者因寻找全州进士墓,闻乡人传有豪华大墓,专程到帽子岭找到墓地。当时其墓刚被盗墓者挖开了一大洞,骸骨散于墓外,笔者草草掩骨填洞后,并抄得墓上铭文。

蒋伯文为蒋禹门写的墓志铭长达800,可谓情重意长。他写道:君性情恬淡,富贵浮云,而爱国忧民时老而弥焉;曾赋《六一感述》月以见志。有云‘外侮不尝胆,同室竞操戈,可怜禹域遍地血,那堪荆棘卧铜驼’。虽庾信之哀江南,杜陵之赋秋兴,何以过之?足见君之怀抱矣!”落款为“广西省政府委员、财政厅长、宗世侄蒋继伊谨撰”。

蒋余荪(即敬斋)的挽诗写道:“坟前挂剑拜徐公,湖海归来惜寿终。色笑舟(疑为“再”字―编者注)难亲雅范,清高犹自想遗风。

   竹林一带寒江缘(公晚年囿园,种竹翠于寒江,自号竹溪居士),碣石千秋落照红。有子为官庭训在,道旁传颂口碑同。”署名为“香港大学毕业、署理修仁县、全县县长,兴全灌游击司令、宗世侄余荪拜题”。

 

吕辛斋(即鸣和)也有挽联,内容为“谪仙归天上,遗范在人间”。署名为“署理全县、灌阳县长、世晚吕鸣和拜题”。

更有清代广西最后一个状元刘福姚的一幅对联,刻在墓两旁。刘福姚原名福尧,字伯崇,号守勤,一号忍奄,临桂人,光绪十八年的状元。因生不逢时,高中之后,正值国运衰弱,清室将倾,晚年生活穷愁潦倒,官运也不显。

   数年前,刘福姚曾到蒋家,与蒋禹门有过一次见面,二人交谈后甚为投机。刘有感而发,题赠“于世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字联,题款是“禹门仁兄大人正”

落款是“伯崇刘福姚”。刘状元善书法,自京都以此联寄赠,蒋禹门深爱之,平时悬于室中,临终时嘱蒋文斋两件事:续成家乘、善保刘字。蒋文斋担心“此联迭经兵燹,珍藏未失。然不能保持终不失也,谨拓刻于墓,永存君好”。可惜的是十多年前,此石刻被人盗去半联,其后人已为补刻。

蒋文斋的孝,还反映在他继承父亲遗嘱,花了很大精力修好黄沙田蒋氏家谱一事上。谱成后,他在序中写道:“予作家谱,遵遗命也……爰于民国十五年春发起辑修家谱,旋以时乱未克将事。越明年,先君弥留时以此遗嘱,予涕泪敛声,跽而受命。十七年春,猥以芜陋,与诸叔侄昆季从事于斯,十八年不熟,拙于资,复中辍。时萑苻遍野,民不安堵,予奉委任县属民团指挥兼总局长,再辞不获,继而协县篆,戎马仓皇,案牍纷扰,亦未尝一日忘其谱事也。本年春,脱屣诸务,继续编纂,幸各克尽厥职,如乃成事……今吾之谱成矣,予不孝之罪可以少逭……”

作者简介:

陶启兄,全州县文化局公务员,县第三批拔尖人才;中国戏协、民间艺协

会员。曾创作40余个剧本并搬上舞台,获国家金奖及区、市、县各类奖30余

次。在省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杂文、诗歌、小说、戏剧、调查报告及全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考证、全州历史文化考证等文类50余万字,全州《楚南文学》主要

发起人。

文章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 》( 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文章经作者授权刊发。其它媒体刊发,请与作者联系取得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