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云锦居士 2021-02-22

我国广义上的东北地区,不仅囊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还涵盖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广大地区。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东北地图

东北地区是我国古人类、古文明和多民族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截至目前所挖掘出土的古人类遗迹,即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已多达几十处。其中时代最早的,是距今40万年前的本溪庙后山遗址和距今28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遗址,晚的距今约1万年左右,出土遗物有人类化石、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等。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本溪庙后山遗址

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东北地区进人新石器时代,4000年之后又进人青铜时代。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富有特点的古文化,大量的居住址和墓葬相继出现,陶器普遍用于日常生活,精美的玉器更引人注目,更较早地使用了冶铜术,祭祀遗址的地位尤为突出。

在这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通过辽西陆路和山东半岛到辽南半岛的海路对东北地区的传播及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辽宁喀左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鸮

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先秦文献中已有零星记载。比如肃慎族,就频繁出现过,在《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和《朝鲜列传》中,相关内容则更多了。不过,真正开始给东北各主要民族单独立传的,则是《三国志》和《后汉书》。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金毓黻(1887-1962),字静庵,主要著作有《渤海国志长编》《中国史》《东北古印钩沉》《东北通史》等

对于东北古代的众多民族,20世纪40年代金毓(yu)黻(fu)先生出版的《东北通史》,将其分为肃慎族系、獩貊族系、东胡族系和陆续从中原迁人的华夏一汉族族系四大部分,迄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

一、华夏一汉族族系

华夏一汉族族系,是学术界对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统称,先秦之前一般称为华夏,汉代以后则称为汉族。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民族”分布

东北地区华夏一汉族族系的出现和发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先史时代开始,中原人口陆续迁徙流入;二是与东北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

学术界普遍认为,几十万年前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大概率源自中原。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原文化自辽西陆路和山东半岛到辽南半岛的海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北,其中必会有中原人口伴随而来。

文献记载出现后,中原人口大量的迁徙流入,更是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这当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和时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1)商末周初的箕子东迁

箕子是原商贵族,周灭商,箕子率族人自中原经辽西、辽东,到朝鲜半岛北部建立古朝鲜,周封其为侯国。箕子东迁的人数,据有关文献记载达5000人之多,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箕子(? - 前1082),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帝辛(纣王)的叔父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古朝鲜的疆域以平壤地区为中心,并包括了鸭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

2)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原人口持续的大量迁徙流入

公元前300年左右,燕国派遣大将秦开向东北开拓疆土,从今河北北部到朝鲜半岛西北部之间,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把长城修到了鸭绿江以南,接近清川江江口,大大方便了中原人口的迁徙,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进入了铁器时代。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燕长城遗存

秦统一六国后,其疆域在朝鲜半岛又向南延伸,接近了大同江江口。秦汉之际,中原战乱,大量中原人口迁往东北和朝鲜半岛。

此时,古朝鲜箕氏后世,被由今北京地区流入的燕人卫满所代替。不久,卫满的后世因阻塞邻近民族“上书见天子”,被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世纪末出兵剿灭,并设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直接管辖。

过后几十年,临屯、真番两郡并入乐浪、玄菟之中,玄菟郡也从朝鲜半岛东北部初设之地向内迁移。设置在平壤的乐浪郡一直持续到4世纪初,后迁徙回辽东郡内的玄菟郡和原辽东郡,一直持续到5世纪初。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乐浪、玄菟二郡示意图

统一的版图,长时期的郡县统治,为中原人口及中原文化向东北及朝鲜半岛的迁入和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汉代末年至魏晋时期,由于中原再次进入战乱,又有大量人口流向辽东和平壤。考古工作者们在辽东和平壤两地区,发现了大量汉末与魏晋时期的城址和墓葬。

3)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的北方王朝辽金时期

唐朝灭亡后,中原战乱,契丹崛起,建立辽朝,其疆域南到北京和山西北部。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契丹内陆,被编入州县,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照顾迁来汉人的乡土情感,所建州县多用汉地原来的州县旧名。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辽史·百官志》载,由于辽境内汉人的增多,辽朝的官制实行北面官和南面官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以契丹皇室贵族为主体,以本民族风俗制度,掌管契丹军政大权;南面官以中原风俗制度管理汉人,其官吏也主要以归降的汉人承担。学者统计,《辽史》列传之传主为汉人者58人,占全部列传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很快灭辽侵宋,其疆域越过黄河到达淮河北岸。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仅大批女真人迁至中原地区,大批中原人口被迁到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等东北地区,以充实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据有关文献记载,1127年金第二次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掠男女不下二十万。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金朝疆域

4)“闯关东”

17世纪以后,女真与明战争不断,明军败退,原有汉族居民大部内迁。清兵入关后,满族上下也大量随入,东北地区一派荒凉破败。

清初曾颁布政令,鼓励关内汉人来东北垦荒种地。但“好景不长”,清政府为了维护本民族的风俗和利益,推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墙,严禁中原流民出关。但由于中原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流民外流未能阻断。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闯关东”的关内人民

清朝后期,不得不开放禁令,于是一批批关内流民如潮水般向关外涌来。为了加强对新开垦土地和流民的管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相继增设了很多新的州县,同时增添了边防设施。这些来到东北的关内“流人”,在传播中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拓展阅读:“闯关东”:华北贫苦百姓的血泪漂流史

二、獩(hui)貊(mo)族系

獩貊族系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重要族系之一。在历史文献中,“獩”通“秽”,“貊”通“貉”,“獩貊”二字,多出现于先秦文献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汉朝之前为“獩北貊南”,獩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貊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

“獩”与“貊”关系密切,相互交叉渗透。獩之后为夫余、沃沮和东秽,貊之后为高句丽。其中,夫余、高句丽正式建立了政权,政权的名称仍称夫余和高句丽。

1)夫余

“夫余”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皆为夫余立传。

夫余之地原来有哪些人在此居住呢?《三国志·夫余传》记录道,“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据考证,玄菟郡郡治在今沈阳、抚顺之间,玄菟之北千里,约今七百里,即第二松花江中游的吉林地区。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扶余国的大致范围

经学术界数年讨论交流,现基本形成共识:包括榆树老河深中层在内的吉林地区的遗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主体是夫余文化遗存。

夫余政权建立的时间,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推测是在西汉初期或前期,不会晚于汉设四郡的时间,其王城位于今吉林市。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所逐,夫余王室投奔高句丽,留在原地的夫余人陆续融人勿吉,后面形成了“勿吉一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部。

2)沃沮和东獩

沃沮和东獩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皆有传。沃沮有东沃沮、北沃沮、南沃沮之称。东沃沮的北部为北沃沮,南部为南沃沮。《后汉书·东沃沮传》记:“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獩貊接。其地东西夹,南北长,可折方千里。”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沃沮的大致活动范围

1977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与黑龙江省考古队共同发掘了黑龙江省东宁团结遗址,被确认为北沃沮遗存。碳14测定,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20±105年,公元前150±100年,公元前110±105年,公元65±85年。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团结遗址

与该文化属于同一性质的,还有东宁大城子遗址、珲春一松亭遗址、汪清县新安闾遗址上层和分布于俄罗斯滨海南部、构成“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的众多遗址,以及朝鲜咸镜北道的罗津草岛遗址、会宁五洞遗址、茂山虎谷洞遗址等。

沃沮主要分布地区,涵盖了图们江流域、绥芬河流域,穆棱河上游,以及这一带东侧的沿海地区,其北边不越过兴凯湖,南边至朝鲜咸镜北道中部。公元前2世纪末,汉灭卫满古朝鲜设四郡,其中玄菟郡初设之地,学术界多认为是在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汉代北沃沮族小四方山城部分出土遗物

东獩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皆直接称獩。为了与原活动于松嫩平原的獩相区别,故学术界多称之东獩。《后汉书·减传》记:“獩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接乐浪。”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东獩的大致活动范围

学术界多认为,獩在朝鲜江原道一带。汉四郡之一的临屯郡(前108一前82)和四郡之前曾设的苍海郡(前128一前126),皆在此地。

沃沮和东獩的居民同属獩族,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沃沮和东獩开始皆属卫氏朝鲜,汉设四郡分属玄菟郡和临屯郡。公元前82年,四郡调整,又同归属乐浪郡东部都尉,东汉初年都尉撤销,又封各族“渠帅”为侯。因其地小势弱,东汉末年皆归属高句丽。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长白山

但是,据《晋书》和《魏书》记载,沃沮人并没有全部融人高句丽。《晋书》、《魏书》无沃沮传和獩传,说明此时两族已不再独立存在。《晋书》记肃慎(即挹娄)在不咸山即长自山北;《魏书》记勿吉在高句丽北,说明沃沮之地南部归高句丽所有,而北部被挹娄一勿吉所占。

因此可以判断,位于今延边之北的沃沮人,后来则多融入勿吉,形成了“勿吉一靺鞨”七部之中的白山部;沃沮一部分先流人高句丽,另一部分后流入勿吉。

3)高句丽

高句丽,又称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5世纪后逐渐改称高丽。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自汉至唐,高句丽政权在鸭绿江两侧的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存在了700年之久,至于高句丽族的历史,更早于政权。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全盛时期的高句丽疆域

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四郡。在《汉书·地理志》中,玄菟、乐浪二地所属居民“皆朝鲜、獩貉、句骊蛮夷”,“句骊蛮夷”即高句丽民族。当时高句丽族的活动中心,在今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的辽宁省桓仁与吉林省集安一带。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多认为是貊族,其依据分别是《汉书·王莽传》、《三国志·高句丽传》、《后汉书·高句骊传》的记载。至于古代貊族,有学者认为,他们原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或更西南的地区,与燕国相邻。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向东北扩展后,才缩小到或一部分迁徙到东北方的山林地区鸭绿江流域,最终成为了高句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朱蒙雕像

高句丽政权,始建于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据其创始传说,高句丽王朝的缔造者是夫余族的王子朱蒙。当然,夫余属于獩,高句丽属于貊,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也称得上是“一家人”。

不过,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前,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高句丽县”的建置。因此,高句丽政权的名称,大概率直接取自高句丽县。一言概之,高句丽名称的沿袭关系是“族名一县名一政权名”。

公元3年,高句丽政权的王城从始建之地今桓仁迁到集安,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东汉时期,高句丽以今桓仁、集安、通化地区为中心,西边占据了今新宾一带,北到辉发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与夫余相接,东至今延边,南至清川江,与乐浪为邻。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公孙氏和魏国先后征伐,高句丽西进受挫。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早期的高句丽疆域

4世纪初,高句丽势力向南发展到了大同江、载宁江流域,开始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相争雄,并开始连续接受历代中原王朝的册封。

进入4世纪中叶,慕容鱿又一次远征高句丽,“焚其宫室,毁丸都而归”。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容鲜卑势力也日趋衰落,到5世纪初,辽东之地终被高句丽占有。与此同时,他们还向北发展,于410年到达今吉林市之夫余故地,后来便和从主流松花江流域南下的勿吉族相接壤。

427年迁都平壤后,高句丽把南边作为主要发展方向。475年,长寿王率兵攻破百济都城汉城,迫使百济迁都熊津(今公州),其势力到达汉江流域。至此,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达到了极限。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高句丽与新罗、百济

在长期的对外发展及战争过程中,高句丽的人口构成,在原有当地高句丽人和从北边迁来的夫余人的基础上,又陆续有沃沮、东獩、古朝鲜遗民和部分汉人等加入,其中大部分逐渐融合为一体。

6世纪末,隋王朝统一南方,国力大增。而在这时,高句丽王却率骑兵“寇辽西”,于是又引发了隋唐两代与高句丽之间长期的战争。645年,唐兵渡过辽水,收回被高句丽占据了240年的辽东。之后又经20多年,至668年,唐兵攻克平壤,在历史上持续了700年之久的高句丽政权灭亡。

拓展阅读:“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壁画中的高句丽骑兵

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后,数批高句丽遗民被迁入中原;留居辽东的高句丽遗民,先后融入到靺鞨或突厥诸部,最终与北方各民族融合到了一起;留居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遗民,多半流入新罗,与新罗居民及以及百济遗民等,共同组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民族。

三、肃慎族系

肃慎族系,其名称从肃慎开始,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到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传承关系及其与其他民族交往也比较清晰。

1)先秦肃慎

《史记·五帝本纪》记虞舜时,“南抚交耻、北发,西戎、析枝、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可以说,早在夏商之前,远居东北的肃慎即已出现,并与中原发生了联系。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肃慎先民使用的石箭

周朝时期,肃慎与中原的交往又有了发展。肃慎所在方位,《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昭公九年(前533),周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日:‘⋯⋯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说明,肃慎已在周的北部疆域内。后来的《晋书·肃慎氏传》,仍言肃慎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

2)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挹娄、勿吉

自《三国志》和《后汉书》开始,作为东夷一族的挹娄,被单独列传。其后,《晋书》又名其肃慎,《魏书》改称勿吉。在这些列传中,该族所在的方位、地区和物产、习俗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三国志·挹娄传》记:

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馀,言语不与夫馀、句丽同。有五谷、牛、马、麻布。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土气寒,剧于夫馀。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桔,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黑龙江友谊县挹娄文化风情园。

《后汉书》记载与《三国志》相同,《晋书·肃慎氏传》记“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指出了挹娄与长白山的关系,其他与《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也相同。

《魏书·勿吉传》的记载则进一步明确。“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其活动中心是在长白山之北的松花江主流流域。

关于挹娄和勿吉的考古遗存,“主要在分布小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中游和下游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境内”,年代为两汉时期。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挹娄人生活场景

对于“夫余为勿吉所逐”的具体时间,尽管《魏书》没有记载,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有明确记载,即文咨王三年(494)。“文咨王三年二月,扶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也就是说,5世纪末,勿吉发展到了第二松花江流域,与南边的高句丽直接相邻。

3)靺鞨与渤海

勿吉之后改称靺鞨,《隋书》始为靺鞨立传,《北史》仍是《勿吉传》。在《隋书·靺鞨传》和《北史·勿吉传》中,均记载该族有七部,大约从5世纪末向南发展之后逐渐形成的。《隋书·靺鞨传》记录道:

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中。其二日伯咄部,在粟末之北,胜兵七千。其三日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日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日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日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日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键。

关于靺鞨七部的所在地区,多位学者考证后认为:粟末部在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区,伯咄部在拉林河、阿什河流域,安车骨部在牡丹江中下游地区,拂涅部在兴凯湖一带,号室部在兴凯湖以北以东的地区,黑水部在安车骨之西北乃东北之误,故黑水部应在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白山部在今延边地区。

其中,白山部中包括原沃沮北部的人口,粟末部中包括扶余人的一部分。白山部先臣属高句丽,粟末部开始与高句丽相互摩擦,后来也附属于高句丽。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靺鞨七部的活动范围(via:地缘谷)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或入唐,或奔散,入唐者多集中于唐营州即今辽宁朝阳地区。

30年后,契丹人反唐并杀死营州都督,迁居营州的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在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的率领下乘机东奔,途中击败唐朝追兵,遂“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自号震国王。学术界多认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位于牡丹江上游的吉林省敦化境内。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大祚荣(?―719),本名祚荣,无姓,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国建立者(698—719在位)

之后不久,“(唐)睿宗先天二年(713),遣郎将崔讶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宝应元年(762)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并迅速发展起来,被誉为“海东盛国”。

历史记载,其疆域“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王城经几次迁徙后,长期定于镜泊湖畔的上京城。全盛时期的渤海国,囊括了我国吉林省的绝大部分,黑龙江省的东半部、辽宁省的东北部和朝鲜的东北部以及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渤海国疆域

926年,渤海政权被契丹所灭,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上京城改为天福城,928年又迁东丹国于东平郡(今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渤海上京遂废。原渤海居民中,只有少部分留居故地或南奔朝鲜半岛,大部分则被迁往西南辽境和辽东,之后经辽金两代,多与汉族融合。

靺鞨七部之中,居于最北边的黑水部与粟末部,同为势力最大的两部。渤海政权建立后,黑水部曾附属之,但其活动地区和文化面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4)女真与满族

女真,又称女直,其名始见于五代,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金史·本纪》记:“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黑水靺鞨的活动区域(via:地缘谷)

由于渤海灭亡及大量人口西迁和南迁,黑水靺鞨趁机向南发展,形成数部。辽王朝将其迁移到今辽阳之南,编入辽户籍。学界认为,凡分布于第二松花江以南、受契丹影响较大而社会发展较快者,皆可称为“熟女真”,北边的诸部则是“生女真”,皆直接或间接地受辽王朝的统治和奴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步发展强大起来。1114年,完颜阿骨打举兵誓师反辽,第三年(1115)即皇帝位,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推荐阅读:金国百年兴亡史: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完颜阿骨打

进入元朝,东北地区的原契丹、奚、渤海等族逐渐融入汉、蒙古等族之中,东北地区南部的女真人,也基本融入汉族等其他民族之中。不过,居住在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女真人,仍保持着原来的族称和生活习俗。

明朝时期,东北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野人女真部长期居住在原地,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则由东西两侧向南迁移。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相继统一建州诸部,吞并海西女真。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明初女真的分布

1616年,努尔哈赤于今辽宁省新宾建后金,向明王朝开始大举进攻,1625年迁都今沈阳。1626年皇太极继位,继续向周边用兵,统一了东北大部,1635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入关,逐步统一全国。在此过程中,本族人大量从东北进入关内。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满洲改称满族。

四、东胡族系

东胡和匈奴一样,先秦时期已见于历史,长期活动于我国北方辽阔草原地区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东胡“在匈奴东,故云东胡”。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学射,燕将秦开北却东胡,皆是指其而言。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辽宁博物馆东胡曲刃剑短茎剑

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击破,之后其后裔迁徙演变,先后出现多个民族,学术界皆将其归于东胡族系。由于匈奴族的兴衰迁徙,不少匈奴后裔加入到东胡族系的某些民族之中。因此,东胡族系包含了匈奴的血统。

东胡族系的诸多民族,大而言之可分为乌桓、鲜卑两个序列。乌桓存续时间稍短,主要的还是鲜卑序列。之后,契丹、奚和室韦、蒙古等民族,虽然不再以鲜卑冠名,仍不失为鲜卑与东胡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胜出者。

1)乌桓

乌桓,又名乌丸,《后汉书》、《三国志》皆为其立传。《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学界考证,乌桓开始居住在西辽河上源北支西拉木伦河流域,汉武帝时期南迁到西辽河上源南支老哈河流域,北方鲜卑南迁到西拉木伦河流域,之后又不断向南迁徙,与汉人、鲜卑等民族杂处错居,并不时参与中原政权、匈奴、鲜卑之间复杂的战事。在这期间,乌桓就开始与汉族或鲜卑族发生交叉融合。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乌桓的活动范围

汉魏之际,生活在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势力,趁中原战乱,掠夺大量幽州人口,并加入曹操与袁氏的对决战争。3世纪初,曹操远途奔袭,大破乌桓,迁其20余万人口于内陆,留在原地者则融入鲜卑。

2)东部鲜卑

鲜卑和乌桓一样,同为东胡后裔。西汉初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逃窜辽东塞外,“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活动地区在乌桓之北。直到东汉初年,鲜卑才与中原来往。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壁画中的鲜卑人

东汉中期,匈奴势力衰微,鲜卑乘机占领匈奴故地,在北方辽阔草原上,建立了以檀石槐为首领的“军事行政大联盟”。大联盟分为东、中、西三部,东部之中包括宇文部的先祖,中部包括慕容部的先祖,西部包括拓跋部的先祖。

魏晋时期,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三部在辽西及其周邻地区相继兴起,其中宇文氏是匈奴后裔。最后,慕容氏西平段氏,北并宇文氏,东击高句丽,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强大部族,并从4世纪上半叶开始,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的“三燕政权”。其中在前燕、后燕时期,曾将疆域发展到中原地区。436年,后燕被北魏灭亡。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北魏与南齐

在这一过程中,鲜卑与匈奴、鲜卑各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始终不断,之后大部并入北魏,最终陆续融人汉族。宇文氏在北魏灭亡后,还曾建立了北周政权,而在并入慕容部之时,还有一部分北逃松漠之间,形成契丹和奚两个新的民族。

3)契丹和奚

奚,北朝称库莫奚,隋唐称奚,《魏书》为契丹和库莫奚立传,活动区域位于西辽河流域,皆以游牧为生。两族之间及其与中原政权和周邻其他民族,既相互联系,又不时发生纠纷。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全盛时期的唐朝

唐初,于契丹所在设松漠都督府,于奚所在设饶乐都督府。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叛唐,杀死唐营州都督,促使了渤海政权的建立。伴随着中原战乱,契丹发展壮大,907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916年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契丹”,后改称辽。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耶律阿保机

在此过程中,契丹征服北方室韦,911年吞并奚,926年灭渤海,又接管黑水靺鞨后裔女真各部。辽朝曾多次出兵中原,占领今北京和山西北部等地,掠夺大量汉人,发展成为统一的北方王朝。1125年,辽被金所灭,其中一部西走建立西辽政权,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进入元朝,曾在辽金时期活动于东北地区的契丹、奚、渤海等民族,逐渐融入到了北方汉族和蒙古族之中

4)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原在东部鲜卑之北,然后一步步向内陆迁徙。《魏书·序纪》记载,拓跋先祖是黄帝少子昌意。

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1世纪末,东汉出兵大败北匈奴,漠北空虚,为东部鲜卑向西发展、拓跋鲜卑向西南发展创造了绝好机会。在发展和迁徙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匈奴人加入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公元220年,(北魏)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开始明确纪年,并于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作为其都城。315年,穆皇帝被晋封为代王。386年,拓跋珪继位,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史称“北魏”。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不仅让北魏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并缓解了民族隔阂,加速了拓跋鲜卑与中原汉族的交流融合,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此交流融合基本完成。

5)室韦和蒙古

室韦,又名失韦,《魏书》、《隋书》、《北史》、两唐书皆为之立传。按《魏书·失韦传》所记,室韦在勿吉北千里,从契丹到室韦要走20多天,其国“有大水从北而来,广四里余,名捺水。国土下湿。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同”,开始的活动区域在嫩江流域。

室韦民族的起源,有鲜卑、肃慎、丁零、乌桓及自成体系等几说。至隋唐,室韦发展为多部,地区也扩大到黑龙江上游之广大地区。进入辽金,室韦属辽金管辖,诸部发生变动,重新组合,名称也随之改变,至金末元初,室韦之名则完全不见了。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隋朝时期的室韦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族起源于室韦中的蒙兀室韦部。据《旧唐书·室韦传》的记载,蒙兀室韦的活动地区,主要在黑龙江与主流松花江合流之前的南侧地区,即嫩江上游的山林中。

大约在10世纪,蒙兀室韦西迁到斡难河上源地区,并联合室韦诸部及其他民族部落,逐步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窝阔台即位后,灭亡金朝。1260年,忽必烈继位,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疆域庞大的蒙古诸汗国

明清两朝,蒙古诸部又迁徙演变,遍布于北方草原之广大地区,仍将东北西部包括在内。清朝统一全国后,对归附的蒙古各部实行了统一的编制和管理,即“盟旗制度”。坦诚说,蒙古族是清朝、近现代乃至当下东北地区民族格局中的重要一员。

五、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东北地区历史悠久,自秦汉开始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距今40万年前,东北地区就出现了古人类,8000年前进人新石器时代,4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直到今天,东北地区依然是多民族的聚居区,涵盖了华夏一汉族、獩貊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四大族系。

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王冰冰与查干湖胖头鱼

2)不同族系的众多民族,始终不断地在进行着交往融合

东北地区先后兴起的众多民族,不仅在其族系内和地区内迁徙演变;不同族系和不同地区的民族,也在不断地交往融合。在众多非汉族人口融入汉族的同时,也有部分汉族人口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历经几千年,最后东北地区主要融合凝聚成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诸多民族。

可以说,东北各民族同全国各地的民族一道,共同促进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东北地区及东北民族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