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的新乡土建筑解析

 江南一鱼6jvvqc 2021-02-22

  - 摘要 -  

◆ ◆ ◆ ◆

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不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都呈现一种趋同的现象。在现代主义“国际式”的席卷之下,许多城市呈现千城一面、许多乡村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不论是城市和乡村都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文化。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性的矛盾对抗中孕育而生。本文从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依次对习习山庄(1982年)、西安富乐陶艺博物馆主馆(2004年)和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2014年)从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出新乡土建筑在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人情化;地域性;新乡土建筑;传承与演绎

漫画《千村一面》

(图片来源:传媒湖州)

  - 1.背景 - 

◆ ◆ ◆ ◆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显著,造成了复杂环境下各民风民俗的差异,同时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传统乡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新疆的阿以旺、皖南一带的“四水归堂”式住宅、闽南客家土楼、黔东南的吊脚楼、岭南的骑楼等,这些乡土建筑都是乡土文化与传统技艺相融合的结晶,但是传统乡土建筑的功能难以适应当下的生活需求。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性的矛盾对抗中孕育而生,它中和了对立两者的矛盾,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它既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地域文化,又批判的吸收全球化带来的科技与进步。因此,对当下的新乡土建筑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实践。

黄土高原的窑洞

(图片来源:北斗城乡工作室共同缔造小组)

  - 2.基本概念 - 

◆ ◆ ◆ ◆

  - 2.1 人情化、地域性 -

人情化:在文中指关注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注重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和人内心的表达的要求。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指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也称为当地性。

  - 2.2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建筑师不应仅仅设计一个与自身文化背景、环境没有关系的建筑外壳,而应将整体环境、个人需求等方面充分考虑到设计中,既从理性角度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又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到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审美性。应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精髓中,把握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与需求,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 2.3 乡土建筑 -

目前常用来描述乡土建筑的词汇如“本土建筑”、“自发建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乡村建筑”等都是从其性质上进行描述。乡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和朴素性,是民间自行建造、供自己居住的“非主流”建筑。正如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所描述的那样,乡土建筑是“无名的,自发的,土生土长的,乡村的,诸如此类。”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2届大会通过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给出了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
1)一个群体共享的建筑方式;
2)一种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
3)风格、形式与外观的连贯性,或者对传统建筑类型的使用之间的统一;
4)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
5)因地制宜,对功能和社会的限制所做出的有效反应;
6)对传统建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2.4 新乡土建筑 -

在当代建筑的设计及建造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乡土建筑。所谓“新乡土建筑”,是指那些由当代建筑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乡土建筑的新建筑,是对传统乡土方言的现代阐释。它赋予乡土建筑以新的、现代的功能,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新乡土”被奥兹坎(SuhaOzkan)视为是地域主义的一个方面。新乡土建筑是一种在建筑文化领域的地域性文化的回归,它是在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成为地方风格和类型特征以及个性表现的代名词。

  - 2.5 乡土建筑VS新乡土建筑 -

新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本质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建筑师的介入。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自己建造的建筑,而新乡土建筑是由建筑师介入设计从而建造起来的建筑。新乡土建筑是当代建筑,在当代建筑体系中与乡土建筑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对比

(作者自绘)

  - 3.案例解析 -  

◆ ◆ ◆ ◆

本文从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依次对习习山庄(1982年)、西安富乐陶艺博物馆主馆(2004年)和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2014年)从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出新乡土建筑在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个方面的特点。

 - 3.1 习习山庄 -

习习山庄是葛如亮先生在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设计并完成的第一座建筑,建筑包括山门、接待室、入洞前室、小卖、茶室和办公用房等。习习山庄因为位于灵栖胜境清风洞入口处,清风习人,故得名——习习山庄。同时它也是早期新乡土建筑的一个经典代表作品。

鸟瞰图

(图片来源:一条视频)

3.1.1 人情化体现

材料方面:建筑师受蒙特里安画作的影响,用本地特产的凝灰岩砌墙,这种砌墙方式被称为灵栖砌法。(“横缝水平但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直缝有垂直及倾斜:整片墙面不规则地有若干块石头凸出墙面30-60mm。)灵栖做法的应用,使得墙面别有一番趣味,让游客感受到另一种不同的体验。

灵栖做法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网站)

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尽可能保留现状,因地制宜。坡屋顶下的长廊,有三块天然的岩石被建筑师有机地组织到空间里,建筑、山石、自然相互依仗,矫饰而不做作。其中一个石头的高度恰恰是人扶手的最佳位置,每一个进洞的游客都会不由自主的抚摸过它,久而久之,石头靠近顶部的位置已经油润光滑。

保留的石头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造型方面:坡屋顶的最低处恰恰是人眼高度的舒适角度,并与矮石墙、混凝土柱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取景框,将蓝天白云、风花雪月一并框在了视线之中,好不惬意。

框景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入口敞廊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布局方面:建筑师从游客心理感受出发,通过建筑布局对路径设计作出严格控制,从大门到进洞一共设计了七次转折,在一次次转折中酝酿入洞心情。

石墙分布分析图与七次转折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回望入口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体量方面:建筑体量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度,避免以过大的尺度出现,最终使得建筑以一种宜人的姿态坐落在山林之中。习习山庄的入口,尺度很小,谦卑的像是一户山里的人家,低调朴素。并且,低矮的入口,也从视觉上加强了入口的意义。

习习山庄入口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

3.1.2 地域性的体现

材料方面:习习山庄主要采用混凝土建造,而非传统的砖木结构。笔者认为,因为山上潮湿,如果采用砖、木材料,建筑很快被侵蚀受损,所以用混凝土材料再现木质的构件,如裸露的梁柱、屋檐的檩条等,营造出江南传统木结构穿斗样式。既保留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韵味,又使得现代材料的耐久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不细看,人们会误认为是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师采用现代材料对传统结构进行现代演绎,可谓精妙至极。今日的习习山庄,建筑与山体、山石已经紧密地长在一起了。

混凝土柱与墙的关系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混凝土材料再现木质构件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造型方面:考虑到建筑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并与周围的山脉进行对话,建筑师根据地形顺势高差,设计了一个倾斜单坡屋顶,即长尾巴屋顶,将入洞路线覆盖起来。长尾巴屋顶是传统坡屋顶的现代演绎和转化,屋面采用与自然山坡相同的坡度,使得长22.8米的长尾巴坡屋面并没有太过突兀,并在无形之中强化了与山坡的关系。

长尾巴屋顶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布局方面:庭院是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习习山庄建筑规模虽小,从平面组成上来看,习习山庄由两个适度咬合的L型组成,南接平台,北依山体,中间围合出一个主要庭院及若干小庭院,庭院的存在也区别开了前场与后场空间。

鸟瞰模型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

小结

葛如亮先生设计习习山庄时,从人体角度和地域性方面出发,在材料、造型、布局等方面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经典作品。习习山庄采用混凝土材料再现木材的构件,既保留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韵味,又使得现代材料的耐久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独创的灵栖砌法将二维空间上的变化向三维空间转化发挥到了极致。七次转折,巧妙酝酿了对未知胜景的铺垫。

  - 3.2 西安富乐陶艺博物馆主馆 -

西安富乐陶艺博物馆主馆位于陕西渭南富平陶艺村,由建筑师刘克成亲自操刀主持完成。设计理念是:简约、质朴、独特、新颖;同时,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将建筑学的结构、线条、空间、美观等元素完美结合。

博物馆外观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滑动查看更多

博物馆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1 人情化的体现

材料方面:博物馆采用当地生产的砖块来砌筑,内部空间不加任何多余的装饰,砖的受力情况一览无遗,原始质地的粗糙与质感肉眼可见,同时使人们感受到西北地区的粗狂与豪放之感。

博物馆室内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造型方面:建筑取自窑洞的变形体,不仅在形式上与陶瓷呼应,曲线的形体使得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精美的陶艺作品。建筑展现了当地人们千百年来的建造智慧,增强了当地人们的自豪感和家园感。

博物馆模型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体量方面:人们既可以在建筑外部找到在仰视中国古塔时那种庄重和丰富,又可以在建筑内部领略某种在西方哥特教堂才能感受神秘和大气;建筑在融入农村田园景观的同时,又向中国传统陶艺表达了敬意,并与现代陶艺作品产生了对话。

博物馆主厅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2 地域性的体现

材料方面:陶艺博物馆所用的材料均来自于当土地,并采用当地传统做法砌筑,采用砖拱砌筑的砖建筑,既出自偶然,也是必然。箍窑是当地农民熟能的建房传统技艺,建筑师从建筑工头得知富乐农民最擅长的就是砌砖拱。所以主馆设计是以一种当地成熟、简单技术为基础,进行的一次现代尝试。通过当地砖块以及文创标识的使用,延续了建筑风貌和场所精神。

造型方面:建筑师希望博物馆的侵入不要打破土地原有的景观逻辑,避免城市建筑对乡村的殖民,但也不希望简单拷贝乡村传统建筑。最终使建筑贴近土地,融合在基地的乡村景观之中。

博物馆剖面

(图片来源: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小结

建筑师通过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建立联系,从建筑所处的环境中找寻元素与形式,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采用当地的材料,当地的结构体系。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虽材料朴素,工艺简陋,却不能掩饰其魅力和其体现出来的美和力量,与西北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完美融合,本身存在一种辽阔、粗犷、深厚和大气之美。

  - 3.3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由建筑师华黎设计,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下的新庄村。博物馆旨在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手工造纸文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典型的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富有生命力的建筑。通过不同空间的营造和空间的叙事性,将高黎贡山的造纸文化向游客们娓娓道来,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老文化相互交融的美好画卷。

手工造纸博物馆

(图片来源:ArchDaily)

3.3.1 人情化体现

材料方面:展厅室内考虑就用当地的手工纸来做墙面,采用45cm×45cm的木龙骨网格来裱固纸,这样可以使得展览的内容在模数基础上有灵活性,同时纸的反射可以便室内的光线更柔和并形成一种氛围。并且在室内空间的玻璃窗上贴了手工纸,装饰室内空间的同时漫反射了光线,增添场地温馨的氛围。

博物馆内部

(图片来源:ArchDaily)

布局方面:考虑到人们在参观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多次转折与明暗的变换,丰富了空间层次,也增加了趣味性。

博物馆流线分析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体量方面:造纸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代建筑给人们的那种距离感和生硬感,而代之以宜人的尺度和亲切的姿态。这种情感虽然能心领神会,却又似是而非、难以名状。

3.3.2 地域性的体现

材料方面设计采用当地的杉木、竹子、手工纸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当地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做传统木构的经验,木头成为建筑主要材料的自然选择。木头是有生命的材料,它会随着时间褪色和降解,最终回到自然中。

自然材料的使用

(图片来源:ArchDaily)

造型方面:展厅高度、形状各不相同,分别对应着手工造纸的6道工序,在空间上形成延续的动线。建筑的每个体量都不规则并略有角度变化,整体上形成一种轻微自然的转折,这来自于场地自身的不规则性以及村落自然生长的形式特征。

手工造纸博物馆轴测及平面  

(图片来源:ArchDaily)

布局方面:六个形状各异的展厅围绕中心庭院展开布局,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中间则是一个可向庭院完全开敞的茶室。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连续转化,也使得人们意识到手工造纸与当地环境的密不可分。

庭院观茶室和茶室望远方

(图片来源:ArchDaily)

体量方面:建筑师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整体呈U型,中间的院子对着西侧的田野和山景。这一建筑集合包括1个3层体量(正房),1个2层体量以及6个独立的展厅,这样的拆解使建筑的尺度变小,更好地融入环境。

造纸博物馆立面图、中间院子望向田野

(图片来源:ArchDaily)

小结

在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营造中,建筑师将地方自然材料、传统工艺与建造手段转译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并融入当代的技术支撑,诠释了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化传承与转译,从而形成了新的乡土建筑语汇。

  - 3.4 案例对比 -

案例对比

(作者自绘)

  - 4.人情化与地域性视角下的

新乡土建筑特点-

◆ ◆ ◆ ◆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从中概括总结出了新乡土建筑在材料、造型、布局和尺度四个方面的特点。

  -4.1 材料方面 -

有时用砖、木等传统材料,有时用新材料、新结构;在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与机械化施工时,总是尽量处理的“柔和些”或“多样些”。习习山庄独创的灵栖砌法、陶艺博物馆变径的拱券,使得传统材料以多样性再现;造纸博物馆采用当地传统的杉木、竹子、手工纸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2造型方面 -

在建筑造型上不局限于直线和直角,有时会采用用曲线和波浪形,以柔和的曲线表达出有别于冰冷的方盒子建筑的另一种声音。陶艺博物馆形体本身的构造决定了其曲线形的形体,但正是因为出于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不仅与博物馆本身主题相呼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自身异于方盒子的独特性。

  -4.3 布局方面 -

在布局上主张不要一目了然,而是多层次、有变化。基于对人们心里感受的考虑,使人们在进入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习习山庄的七次转折以及造纸博物馆展厅的布局,都是丰富空间布局的应用与体现。

  -4.4 体量方面 -

在建筑体量上,强调人体尺度,反对“不合人情的庞大体积”,对于那些不得不造得很大的建筑,主张在造型上化整为零。造纸博物馆从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来适应场地环境,化整为零,避免体量过大带来的突兀感。

  - 结语 -  

◆ ◆ ◆ ◆

阿尔瓦·阿尔托曾经说过:“建筑不能拯救世界,但它可以为人们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从上述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的新乡土建筑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建筑创新性与现代性的阐释,更是当代乡土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并没有具体固定的手法、语汇,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实践,需要创造此时此地的“场所精神”。

从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下的视角解读新乡土建筑,一方面,地域性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当下乡土建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情化方面的考虑。笔者希望,今后新乡土建筑的建设可以为乡村建筑的良性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未来的乡村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维基·理查森(RichardsonVicky).《新乡土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朱金良. 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5]彭怒,王炜炜,姚彦彬.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解析[J].时代建筑,2007(05):50-59.
[6]王炜炜. 葛如亮“现代乡土建筑”作品解析[D].同济大学,2007.
[7]刘克成.陕西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0(07):156-157.
[8]华黎.建造的痕迹——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设计与建造志[J].建筑学报,2011(06):42-45.
[9]华黎,黄天驹,李国发,姜楠,孙媛霞,徐银军,杨鹤峰.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J].小城镇建设,2017(10):70-71.

致谢

非常感谢段德罡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倩老大一直以来对小弟的照顾与帮助,感谢动文、冰冰、小卢等师兄师姐的宝贵建议,感谢杨婷、王明珠、胡慧东、韩嘉林、段彦超等小伙伴们的帮助,感谢北斗城乡工作室提供的学习研究平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