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长江支流涪江的支流。郪江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清代古石桥,连接中江、三台两县,因九个桥墩上分别雕刻着一条石龙,得名九龙桥。

龙首一致朝向上游。

石桥长约五十来米。

中间保存完好的一个龙首,并非整石雕成,而是分成两部分,最后加石榫扣接而成,再置放于桥墩之上。

这块缺失了上部分的一只龙首,能看到榫孔的位置。整个石桥保护得极好,我个人倾向于龙首的现状为原有工艺形成的自然损毁,并非人为破坏。

龙尾上的细节,加了清代常用的繁琐卷纹图案。

桥墩两边入水部位斜着顶了根石柱,以增加桥墩的承压和抗洪能力。在靠龙尾的下游一侧,石柱边缘特意雕出了龙鳞。

每一个龙尾都各不相同,这个龙爪雕得非常幼态。

这个张牙舞爪的。
郪江古镇。
商朝大臣比干被迫害,他的一支王姓子孙逃到了一个叫郪的地方落户。郪县辖地发现的青铜礼器“商父乙鼎”,鼎铭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组织的一次狩猎活动,推断为王氏一支迁徙时携带此传家宝至郪江。郪江现存崖墓群有1638座,印证郪江历史从商末周初开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郪江古镇已被重新打造,街面与所有仿古小镇并无二致,仅王爷庙及地祖庙内部还大致保存了老旧模样。这是王爷庙,过去的城隍庙。

波字用得妙。

庙内打牌的老人。

后部小偏房内被遗忘的痕迹。

快要坍塌的天井。

地祖庙的戏台。

最厌在老建筑上挂红灯笼。

一侧的配殿是砖瓦建筑。

另一侧还保留着两层的木构建筑。

主殿内的抬梁结构。

穿斗式。

雕梁画栋。

大殿祭祀台前的地面上,以青花瓷砌成的钱纹图案。

墙上的透雕砖花。拍糊了。

砖砌的拱形半月门洞。上面有砖烧的匾额,两侧是砖制的对联。“静施德泽通河汉”。

配殿上护栏外的木饰雕花。

木格花窗。

云纹万字符。

实心雀替。

石柱础。

圆木檐栿。

垂花柱。每一瓣花都精雕了花纹。

隔板上的团纹木窗。

雕花额阑。

喜鹊和蝙蝠。蝙蝠如带翅膀的小飞象。

带叶的十字花木雕。

飘逸的祥云案几图案,回字纹的书匣少见。

戏台中腰。

从戏台上望配殿。想来当初这位置是个观戏的好地方,可有什么人坐在那里痴迷地望向唱戏的人。

由戏台上望另一侧。

通往二楼戏台上的挡门,正面镶嵌着一扇凤凰图。

第一次见到以木雕的形式表现雏凤丰茂羽毛,配色又是娇艳的水粉色,实在是精美绝伦。

郪江崖墓。门票二十元。

洞穴外的雕刻痕迹。

一处多穴墓。

墓室大门外的细节。

墓室过道上刻的图案。

像是一处两层小楼,中间下部掏空,指开放式空间。

狗拿耗子。上方的耗子神态及身体完全拟人化了。

一处人像。宽袍长袖,头戴高冠。

墓室内部现多处斗栱。

下方靠近地面的格式,居然类似现代的百叶窗。

粗大的栌斗上是两个圆弧状的令栱,令栱两边是散斗,中部一个齐心斗。

这个很特别,似栱似斗,也许是窗。

墓室顶部的雕刻。

墓室四面拐角的处理。

墓室内连通多个空间。

墙脚的水槽。

六角形的柱子。

屋顶的栿。

分割后形成的空间感。

一处类似客厅的宽敞空间。

墙面上浮雕的斗栱,暗喻外部还有更多的空间。

墓室过道的顶部。

云台观。门票五元,守门的年轻道士一口京腔。
诗人杜甫曾在梓州生活一年多,梓州即今三台。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作于此,那年杜甫五十二岁。今三台亦有杜甫草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