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在远方一次次深情地回望故乡……

 凡人之力 2021-02-22

       后    记

2017年元旦,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留住乡愁》正式发行了。本来就是文学爱好者的闲来随笔集,就不敢心存任何的奢望。新书出版,对我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卖多少,赚多少,对我并不重要。于是,没有搞什么仪式,新书悄悄地摆进了北京各大新华书店,登上了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多家网上书店,还有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黄冈商会、浠水商会等批量订货。时至今日,半年之久,近6000册新书销售一空。

有作家朋友说,如今文学书籍卖过2000册,就很了不起。而我面对这一销售业绩,并没有年少轻狂的窃喜,反而吓得一身冷汗。因为试水之作,我本来只想自娱自乐,不考虑市场行情的。如今的销售量,加上传阅率,可以接触到上万人次的读者,这对作品和对我都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这好比乡村爱唱山歌的女伢,一不小心登上了央视的选秀舞台,能不紧张吗?

作品一旦出版了,就如我的孩子长大了,走向了广阔的世界。至于人们说它“好”还是“不好”,那就由不得我这“产妇”来护短了。不过,从网上舆情监测和读者反馈来看,鼓励多于批评。大家对我的作品从未心存阅读期待,宽容自然就多一些。于是,我接着写下去的信心就满满的。

故乡黄冈,大别山绵延千里,扬子江滚滚东流,境内可以挖掘写作的素材太多了。故乡也不是我专属的领地,谁都可以去书写。那一片土地上,从古到今激发了多少人的文学灵感:杜牧、苏东坡、陈沆、闻一多、废名、胡风、熊召政、刘醒龙、何存中、夏元明……

我完成《留住乡愁》书稿之后,依然坚持在往返家与单位之间的地铁上写作。哪怕匆匆之间,留下一篇篇散文的草稿,也能积累很多写作的话题,也能用好零碎的时间。一回到家,转贴到电脑上加工整理,两三千字的散文就新鲜出炉了。如此日积月累,五六十篇文字也就不大费工夫。

当然,地铁写作只能是仓促成文,缺乏深度地思考。工作日五天,每天置身拥挤的地铁车厢,连个座位都很难抢到,只好站立着,在微信朋友圈手写文字,这个时候,查不了任何资料,错别字也会免不了。好在每天地铁上玩游戏和聊天的乘客很多,我的这一写作的举动,没有人会注意。搬家两年来,我已经“业务”很熟练了,可以车厢里站着写,也可以换乘途中走着写……

历经多年高校的学术训练,我本来是不愿轻易下笔为文。而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是个灵巧的工具,可以任我自由驰骋。以散文、随笔的名义来零散写作,有别于中规中矩的学术文章,也不必引经据典,压力并不大。

但是,要想深入地写作,必须要不断地积累:阅读经典,发掘史料,借鉴技法,寻找灵感。我并不是厚脸皮,也害怕浮皮潦草的文字招人笑、招人骂,也害怕长久地写作之后,我落得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王金石先生画作。

思想正确,对散文创作似乎是一种束缚,其实不然。我们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多优美的文字,只是思想的“外壳”,如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决不会讨人喜欢的。散文创作,贵在真诚,不说瞎话,这一点很要紧。语言的背后,是其言说者,再往深里说,可以窥见说者的心胸和格局。谁愿意听小肚鸡肠的男女唠唠叨叨吧?

散文写作的更高要求:有画面感、有韵味、有知识、有文化。阅读之中,文字看似平面的,文字的意义却是有张力的,可以构造立体的画面,如绘画和雕塑呈立体的再现。我力求笔下再现场景,让画面感嵌入文字,让文字连成一片,在阅者头脑中自动汇成影、凝成像,这样文章才生动有趣。

有韵味,必须有特点。故乡的黄梅戏节奏的欢快婉转,如枝头的一只黄莺在歌唱。故乡的楚剧节奏凝重压抑,如老妇人满腔愁怨地诉说。一城一地的大众口味,有麻的,有酸的,有辣的,有甜的,所谓众口难调。高明的厨师,只顾调好自己的菜品特色,不必过分迁就食客,反倒引领食客的消费潮流。

散文写作之中,我总努力融入黄冈地域的元素,诸如地方志、方言土语、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名人轶事、风景名胜等等。如果能够串起众人遥远的记忆,拉近读者的心,也勾着读者的魂,那就算是比较成功的写作。

而有知识、有文化,这可以说是学者散文的特点。不是简单肤浅的表述,一篇小小的文字,还有新的知识传播,等于是一堂好课,众人会被吸引。当然,精神追求的最高层面,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浇灌、滋润,这正如人类的宗教,总有上帝或者神灵在召唤着浮躁的凡心。

散文不要写成党报的社论,不必正襟危坐、装腔作势如吓人的上司,最好温尔文雅,如邻家大哥和你闲来亲切交流,不强求你接受什么主义和观点。彼此嘻嘻哈哈,一个开心地说,一个开心地听,两人再开心地互动一番,海阔天空,无拘无束。

   
散文的最妙境界,其实是以诗化的语言打底子,尽力营造诗意的精神空间。禅境、诗心、散淡人,这是我写作散文的心理准备,否则下笔无文,更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或许得益于我年少时写诗的情怀,让笔管中盛满浓浓的情思,让往昔的岁月流淌成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

对我而言,写作终归是快乐的业余工作,或者是工作之外的事业。如果再有阅读来打底子的写作,就具有双重的快乐:一边输入新知识,一边输出新产品。这正如大口大口地吃着青草的奶牛,然后源源不断地奉献出鲜奶。我正是在这样的快乐状态下,完成了第二本散文集《回望故乡》。

这本散文集,可以看作《留住乡愁》的姊妹篇,文章的风格接近,选材也很接近。如果说《留住乡愁》主要是写浠水巴河镇乡村的人和事,那么《回望故乡》补充了未写的乡人和乡事,还跳出了浠水,观察黄冈的人和事。有的文章还是在大量史料的阅读基础上,按照散文的语言要求来写的。

一如既往,感谢充满活力的中国三峡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袁国平兄为我的书稿“催产”,我相应地投入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加快了创作进度。感谢关注我写作的社会各界朋友,没有你们注视的目光,我的动力可能也不足,也可能早就搁笔了,在无聊之中度过。

这本书就要出版了,还没有写完的内容,可能会催生出第三部故乡系列散文集《寻根故乡》,努力从学术层面上来解读故乡的人杰地灵,解读神秘的黄冈。我不会停下笔,负责任地写下去,写出真真切切的故乡。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在远方一次次深情地回望故乡。我深爱着祖先长眠的那片土地,我深爱着养育我的那片土地,我深爱伴着我一起成长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

谢天谢地,《回望故乡》终于完工了,我要尽快呈给我的父老乡亲和读者朋友们……

                  2017年9月1日于北京房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