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看似很好写,但是千百年来散文名家不多见,经典作品至今都熠熠生辉……

 凡人之力 2021-02-22

李建先生篆刻作品《天道酬勤》。

这一两年来,我无意之间在地铁上挣扎着,用手机和闲下来的大脑,落实我手写我心”,在微信中完成了几篇散文。从《门前的花椒树》《巴河古渡口》开始,想不到借助朋友圈的力量,引发了一些关注。然后,我就有意读读书,规划着创作了一批怀念故乡的散文。

2016年底,我试着结集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留住乡愁》,销量过了五六千册。乘胜追击,2017年我日积月累地完成了又一批散文,9月底即将出版第二本散文集《回望故乡》。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写作是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而要想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否则就会黔驴技穷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散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功夫不足。于是,找老师、找教材、找素材,成了我取得进步的动力。

过去,我们对散文的认识停留在课本上,认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的鲁迅,《荷塘月色》《绿》的朱自清,《荷花淀》的孙犁等作家。大学期间,我转而关注了女作家张爱玲的散文和小说。前些年,我断断续续阅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邓拓的《燕山夜话》、梁衡的《觅渡》、季羡林散文等作品。

很幸运的是,我在湖北宜昌工作8年间,认识了散文家韩永强和甘茂华两位好老师。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勤于笔耕,那些个性化的文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牢牢地吸引着我,也深深感染着我。他们是引领我走上散文自主创作道路的良师益友!

王金石先生作品《梦里家山任我飞》。

应该说,从机械专业转为新闻专业之后,我习惯了白手起家式的学习,习惯了集中打歼灭战,而不是散乱的游击战。散文学习,高峰在哪里?这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直觉是,应该在民国期间,在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间寻找。今年上半年,我陆续找到了苦雨斋主人——周作人先生,找到了黄梅籍的废名先生(冯文炳),找到了描写湘西风情的沈从文先生等,我尽可能收集了他们的作品集。这些散文家,本身还是是大学教授,是某些领域的知名学者,自然是我仰慕的老师。

前不久,我在旧书店发现了一套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赶紧欢天喜地买下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8位散文名家的七八百篇散文作品,又成为我手头最好的范文。

现在,我越写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断地补课。业余读书,就成了我最好的休闲方式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