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东五水流域在两汉时,地旷人稀,一县只有万余人,不可想象……

 凡人之力 2021-02-22

【鄂东巴人之谜】

巴人何时来鄂东?(10

古代巴人什么时候发展到鄂东的?史料记载阙略。冯永轩先生引用了如下史料:

《后汉书. 南蛮传》:“建武(汉光武帝年号)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潳山(现在长阳县一带)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

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囤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荆州诸郡兵万余人讨之。圣等依凭阻隘,久不破。诸军乃分道并进,或自巴郡鱼腹数路攻之,蛮乃散走。斩其渠帅,乘胜追之,大破圣等。圣等乞降,复徙置江夏。”

看来,以雷迁为首的潳山蛮,以许圣为首的巫蛮,都是造反起家的,然后被朝廷镇压,先被流放到江夏郡,进而向东来到了鄂东的五水流域。第一次七千多人,第二次没有记载人数,总数应该不下万余人吧。

据冯永轩先生指出:现在武昌城东珞珈山附近(东湖之滨)来王山有蛮王冢。

著名方志学家、罗田人王葆心考证说:“马岐山一名来王山,在武昌城东二十五里……有蛮王冢……此蛮王冢可能为南郡潳山移来者。来王当即雷迁。来、雷一声之转,所谓来王山,即雷王山也。”又说:“自后晋至南北朝,而西阳之五水蛮炽盛一时,皆建武所迁遗种也。”(《安雅》第一卷地一期《来王山蛮王墓考》)

写至此,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河口对岸,也有个马岐山村,很多人常常错写为马骑山村。由此可以大胆推断一下,过去应该是巴人进一步东迁的重要驻地,否则不会也叫马岐山(即来王山、雷王山)。

五水流域在两汉时,地旷人稀。《汉书地理志》说,江夏郡有十四县(西阳为其中之一),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后汉书郡国志》说,江夏郡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两志所记大致不差。一县只有万余人,说明人烟稀少。但是当地山明水秀,物产丰富,当时人们由江夏往投五水流域是很自然的。

而且,东汉王朝崩溃后,军阀混战,各据一方。江淮一带,尽为战场。江夏地区更是魏吴对立,打来杀去的地方。《三国会要》“方城”下说:“何承天曰:‘曹魏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间,不居者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吴城江陵,移入南岸。’”人们逃亡战祸较远的五水流域,是很自然的事。

再者,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北方的世家大族也跟着大批南来。他们在南方安居后,上自帝王,下至官僚,穷奢极欲,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更一天重似一天。人民为了逃避压迫和剥削,也只有向封建统治薄弱的地方逃亡。他们往南是逃到南岭山区,往北就是逃到大别山南麓的五水流域了。

 

另据荆楚网新闻数据,截至2016年底,鄂东人口超过百万的有四个县市:麻城市户籍人口达到116.7万人,常住人口88.0万人;黄梅县户籍人口达到104.4万人,常住人口86.5万人;浠水县户籍人口达到102.5万人,常住人口88.2万人;蕲春县户籍人口达到101.3万,常住人口77.7万人。

而其他县市人口情况是:武穴市户籍人口达到81.7万人,常住人口65.4万人;红安县户籍人口达到65.6万人,常住人口60.5万人;罗田县户籍人口达到59.6万人,常住人口54.9万人;英山县户籍人口达到40.3万人,常住人口36.1万人;团风县户籍人口达到37.5万人,常住人口34.3万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自从巴人被迫迁来鄂东之后,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压迫斗争。与此同时,共同生活在大别山区的巴人和汉人,逐步实现了民族融合。这一部分内容,下回再来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