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并不可怕,而围绕疫情的各种舆情,犹如病毒蔓延开来……

 凡人之力 2021-02-22

【三峡手记13】谈疫情下的舆情 

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来势汹汹,身处风暴中心的湖北,尤其是武汉、黄冈、孝感等地,被迫封路、封城,隔离管理。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之一,就是“信息病毒”。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叫人摸不着东西南北,今夕是何夕?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一部手机,这相当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广播站”,人人都有“电视台”。轻轻一点“发送”,各种信息立马就可以“昭告天下”。一不小心,发布者可能涉嫌违法违纪,甚至有牢狱之灾。轻轻一点“搜索”,仿佛走进了大型的“信息超市”,“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不辨菽麦,可能误入歧途……

因为我是学新闻、教新闻的,知道新闻稿和宣传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会有什么样的传播规律,还能大体预测传播效果。反之,我也可以推断虚假新闻和负面信息是怎么“包装”出笼的,所以更“免疫力”,不轻易中招,更不大会去信谣、传谣。

俗话说得好:“谨开言,慢开口。”我常常提醒身边的朋友们,日常发朋友圈,甚至即兴点赞和评论,这看似小事,其实并不小。就像我们平常走路,你看着路走,遵守“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不会有大的安全问题。如果你盲人骑瞎马,还游荡在大街上,那不出事才怪呢,千万不可视为儿戏。

你以为手机上发什么,评什么,完全是我个人的自由,可以任性,可以想当然。这就大错特错了。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决不容许有毒、有害信息“野蛮生长”,如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势必要受到各种制裁的。

当然,并不说是,人家没学传播学就不能发朋友圈。我们每一个成人,理性的情况下,都会履行“把关人”职责。老百姓常说的,要“嘴上把门”“说话过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要求守规矩,不要闯祸。

事实上,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总有好的、坏的。对一个人或者群体而言,那些不好的、负面的信息,我们往往称之为“舆情”。比如,某女明星乘坐交通工具,有不雅观的行为,碰巧被人拍发到网上。如果你是当事人,不主动回应,可能断送大好前程。哪怕普通人乘坐高铁,小小纠纷一旦被网络媒体放大,也会招致身败名裂……

今天,是一个处处有“摄像头”的社会环境。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每个人都被360度监控了。就像冬天走进了北方的“大澡堂”,毫无隐私可言。千万别以为你只是置身“陌生人环境”,可以为所欲为,那就可能铸成大错。记住,不越雷池一步,不去触碰红线和“高压线”,心中常存敬畏,心中常怀善念,这才是“明哲保身”的应对法则。

今天,有朋友问我,若遇舆情来了,该如何应对?我想了想,试着写下一则公式:舆情应对 =  政治高度+专业知识+风险预判+快速反应+效果研判。供大家参考吧。

                   (2020年2月9日写于三峡)

    (本文配图均为书法家李建应邀为火星探测任务题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