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历来现实 2021-02-22

一、探寻殉葬渊源

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当统治者或贵族死后,为了使其仍享受死前富贵和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人殉成为满足此愿望的主要方式。有的是将人杀死后殉葬,有的则是将活人直接封闭于墓道之内,任其自灭。

在中国古代除了人殉之外,还有人牲的现象。与人殉中的殉葬者多是与死者较为亲近的妻妾、子女、近臣不同,人牲是在祭祀时将活人作为祭品,供奉给神灵祖先,这里用作祭品的人的作用是与猪狗等牲畜相同。人殉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或是表达最祖先神灵的敬畏之情,与殉葬是截然不同的。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说回殉葬制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殉就已经出现。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殉现象,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均有相关的考古发现。其中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发现了两个氏族公共墓地,发掘出大量男女合葬墓,墓室中男性遗骸姿态正常,女性遗骸则呈现曲伏状,有明显的女向男屈服的观感。如此数量庞大的男女合葬墓,自然不可能都是同时死亡,因此这当中应是殉葬。

进入商代后,殉葬制度进入繁荣阶段,殉葬者的身份开始逐渐增多,其中奴隶殉葬占据了大多数,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曾发掘出一座商代墓葬,其中白骨累累惨不忍睹,根据统计约有四百余人成为殉葬者,这种现象在已发掘的商代贵族大墓中比比皆是。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周代沿袭商代,殉葬制度继续得到发展,不仅是在考古发现中,文献资料也多有记载。在《墨子》的节丧一篇中有记载上至天子下至将军大夫,杀人殉葬多则数十,少者也要数人才可,这显示出殉葬已经成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制度。不仅是周天子如此,各个诸侯国也是纷纷效仿。《史记》中秦穆公本纪记载在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在一百七十余人左右。

但在春秋战国之后,以人殉葬的制度逐渐减少,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相较于之前有了较大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充实到生产活动中去,与其白死,倒不如拉去种地。

但死者的尊荣也要保全,于是推出了以木俑、陶俑来代替活人完成殉葬,即使是被关东六国嗤为虎狼的秦国也在秦献公时期在制度上废除了人殉制度。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但人殉制度真的就消失了嘛?

二、一入皇宫深似海

自秦至元,虽然有些朝代仍有零星的人殉现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有两个长期追随李世民的少数民族将领愿意为其殉葬,但唐高宗李治不肯。又如唐武宗时后宫王才人在武宗死后自缢于武宗床前还受到了宫廷内外的一致赞扬。但这毕竟是特例,一千五百多年来,殉葬早已从政治制度中剔除。

以此类推,明代应比前代更加先进,殉葬也应该少之又少,但恰恰相反,明代的殉葬制度从历史的尘埃中又重新被提了出来。

明代殉葬与先秦时期的殉葬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殉葬者主要是以宫人为主,宫人即是指宫中嫔妃和宫女。明太祖朱元璋便是将殉葬制度重新提出来的人,在这位武功赫赫的开国皇帝死后,后宫之中有很多人跟从其共死,并不排除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皇帝,但随其殉葬,想必还不至于。

果不其然,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明孝陵即朱元璋之陵的殉葬妃嫔共有四十人,其中除了两位妃子是分别葬于孝陵东西,应是身份高贵外,其余三十八人尽皆从葬于孝陵内,据此可判断应是殉葬。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作为继洪武大帝之后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很好地继承了他爹的传统。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遗诏中一句“一如高皇帝遗制”,可以说是为宫人们敲响了丧钟。《大明会典》中记载明长陵即朱棣陵中陪葬的妃嫔人数共十六人,虽然如今这十六人身份皆不可考,但朱棣时期仍施行人殉制度应是毋庸置疑的。

但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对有关朱棣殉葬的事情记载颇多,其中《世宗》一卷中记载“前后选献韩氏等女,皆殉大行皇帝······康惠庄淑丽妃”因此这位韩氏妃子便是殉葬的十六人的其中之一。同书同卷中也记载了这位韩氏妃子殉葬的过程,内侍将木制小床放置于殿中,令韩氏站立其上,将其头按入挂在房上的绳套之中,死前还呼唤自己乳母姓名,其惨状溢于言表。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开启大明仁宣之治的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二人也有殉葬记载。明仁宗在遗诏中嘱咐宫中操办丧礼一切从简,这份遗诏并非禁止殉葬,只不过殉葬人数比他的父亲爷爷要少得多,明仁宗仅有五人殉葬,且《明实录》中对其身份都有明确记载。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郭贵妃,是明代从殉宫人中地位最高的。郭贵妃为明仁宗生下儿子三个,分别为第八子腾怀王朱瞻垲,第九子梁庄王朱瞻垍和第十子卫恭王朱瞻埏。按理来说身份尊崇的郭贵妃应同张皇后一样不必殉葬,但仍殉葬于明献陵,其原因可能是夫妻恩爱,也有可能是宫廷内部斗争。

明宣宗时后宫殉葬妃嫔为十人,外加一个入宫二十多天的宫女,应是因为其“贤而有文”才被选入殉葬之列。直至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通过夺门重获帝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宫人殉葬制度,终止了明代帝王殉葬之制。

三、入了王府往往更惨

进了皇宫有可能殉葬,那便不求如此大富大贵,进王府享受是否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答案是否定的。自从朱元璋重开殉葬之风后,身负皇家血脉的大明的王爷们自然也要尊崇祖制,殉葬在王府中也蔚然成风。

王府殉葬的首例是朱元璋的二儿子受封亲王的朱樉,在他死后,作为父亲的朱元璋亲自下令两位儿媳妇为秦王殉葬,这两位儿媳身份也不一般,一位是元朝将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这是当时朱元璋为拉拢王保保而将其妹册为亲王正妃,但亲王死时北元势力以基本肃清,王氏应是没有了利用价值才被殉葬。另一位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邓氏,她就比较简单了,原因是家族衰落娘家无人故而殉葬。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除了亲王之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第二十三子朱桱之子唐靖王朱琼烃、周定王朱橚第十三子罗山王朱有熼、蜀靖王朱友堉、卫恭王朱瞻埏、朱橚之子周宪王朱有燉等诸王在死时均有妃嫔殉葬,可见当时王府殉葬之风盛行。

上文说到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废止殉葬制度,皇宫已无宫人殉葬,那么王府是不是也要跟随其后呢?

事实上,王府殉葬并未因此杜绝。

成化七年(1471),宁化僖顺王朱美壤去世,王府宫人崔氏和高氏殉葬,多次下诏禁止殉葬的明宪宗无奈之下只得追封二人爵位。

同样是明宪宗年间,辽王朱豪墭的嫡长子病逝,儿媳妇冯氏和曹氏因为未能给辽王他老人家添个孙子,辽王便上书请求皇帝允许二人殉葬,明宪宗早就下诏禁止殉葬,勃然大怒,对辽王严厉斥责,并令辽王保证冯氏、曹氏的起居安全后,这才作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殉葬都会受到严厉处罚,之后也有王府殉葬之事发生,但明宪宗也只是追封死者后不了了之,可见要根除朱元璋留下的这一祖制,仍是困难重重。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四、为何明代还会殉葬?

正如前文所说,相较于一千五百年的先秦三代时期,明代可以说不知先进到了哪里,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思想文化都应该脱离了远古的束缚,却为何唯独在殉葬制度上重回先秦?

首先是因为灵魂不死不灭的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一直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独立存在,这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是正常的,也是早期人类探求生命意义的重要表现。作为封建王朝的明朝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皇帝还是王爷都希望在自己死后仍能享受到生前待遇,直至清朝也是如此,这与灵魂不死的观念是离不开关系的。

其次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朱元璋以朱熹后人自居,理学思想自然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封建的三纲五常和贞节思想在明代这个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社会中很有市场,因为这都体现了应顺从统治者的意味,所以殉葬制度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明成祖皇后徐氏还编写《内训》一书,充斥着对女性的封建礼教思想。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葬制度

最后应是朱元璋对政治稳定的考虑。

朱元璋虽然是贫苦出身,但能一步步做到皇帝,其见识还是十分深远的。在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后,时常与大臣探讨历代兴亡故事,对其中因女宠、外戚所带来的政治威胁深恶痛绝。

于是朱元璋确立了“严内教”的思想,殉葬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严防后宫干政,其整肃效果自然也十分突出,远超汉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