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十九)鲍庄村——古柏浓荫

 文艺朝歌 2021-02-23

鲍  庄  村

鲍庄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区,辖鲍庄、范寨、小鲍庄及楼房沟四个自然村。2015年,全村户籍人口500多人,600亩土地,百分之九十是靠天收的旱地,沟坡上有梨树、柿树、核桃树、花椒树,主要经济作物有绿豆、芝麻、花生等。村子依北山而建,东西呈条状分布,村前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周围青山环抱,夏季苍翠欲滴,冬天银装素裹。村前一小型水库,一年四季,碧波荡漾,夏日里是年轻人的水上乐园,每逢雨季,库水溢出堤坝,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

小磨香油是这里的主要特产,生产历史悠久,味道纯正,俗称十里香。保留到现在的传统作坊,主要有贾双喜和贾软合两家。

鲍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最迟在隋唐时期,便有人在这里居住,因古代曾有鲍姓人家在此定居,故名鲍家庄,后来简称鲍庄。现在的住民为清朝中期,由贾姓先民贾栋、贾桢兄弟二人,由鹤壁老区董头村迁居到范寨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加,便在距范寨西一里地的鲍庄和小鲍庄建庄置地,另辟新居,这样一家人便分成了东西三个自然村。村民大多姓贾,其他还有冯、李、秦、王、朱、闫等。

古老民居

贾姓先民迁居到范寨之后,首先在村子的南部,建起了一南一北两座两进院,南院坐南朝北,北院坐北朝南,南院现在仅剩一座五间南屋,墙体为下石上砖,硬山挑脊,椽子上边为把砖,正门顶上为木质过梁和万字格窗,东西两侧的门窗上下均为锻凿精细的石材过梁,四个墙角分别砌有把石,以防墙体开裂,房子因依山而建,故门前有数级台阶,两边为马台,文革前房顶上曾有大型五脊六兽,表明这里曾经出过秀才。北院基本保存了下来,但是也有毁损,街门和倒坐南屋为后来所建。院门即二门基本保存了下来,院门为一门楼建筑,建在一个三级台阶之上,门楼顶上为重梁挑脊,布瓦覆顶,内侧为两根方形木柱,石雕柱础,檐下布满木雕花卉图案。至今这里的住民,仍把住在南院贾栋的后人,称南门里,把住在北院贾桢的后人,称北门里。

该村现有古民居20多处,房屋50多间,保存较完整的有6处,建筑多为下石上砖,布瓦挑脊,也有少数是清一色的石头墙和平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贾海荣、贾成林和贾双喜家的老宅。

贾海荣家的老宅建于清同治5年,五间一层,进深5米,硬山挑脊,坐北朝南,门额斗板石雕“耕读传家”,东西厢房已经拆除,大门为后来重建。

贾双喜家老院建于民国初年,为一个三合院,坐南朝北,南屋为五间两层,正房门额石刻“聿修厥德”四个大字,因上个世纪70年代破“四旧”时,字体遭到毁坏,字迹已不清晰,很难辨认,字的周围雕有动物花卉装饰。两边的门额上有石雕篆字“万、寿”字样,马门上方有砖雕葡萄,墙角戗橼处均有花草砖雕。东厢房为三间两层平顶,墙角樨头有砖雕梅花鹿、吉祥鸟和瑞草。

贾成林老宅为一四合院,房子没有注明建筑年代,根据建筑风格,应为清朝末年所建,整个四合院由清一色的石头砌成,南屋和正房为五间两层,堂屋为瓦房,南屋为平顶,东西厢房为三间两层,硬山清水脊,正房门额石雕富贵花牡丹,二楼东西两个稍间留有侧门,能与东西厢房的二楼互相连通。

英雄故乡

这里虽地处偏僻,却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朝时出过秀才,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了英雄贾根群和老八路贾王成等人,解放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贾海荣、冯增智、贾国才,以及技艺精湛的著名中西医治疗专家贾合生。

贾王成(1916-2000),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参加了八路军,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解放战争期间随二野转战南北,1949年年底,在解放重庆市合川区(原合川县)后,就地参加地方工作。贾王成同志戎马半生,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征战了大半个中国,在山东曹县作战时曾身负重伤,一直到去世时,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壳碎片。

贾根群(1921--1945年),是一位著名抗敌英雄,贾根群1943年产加民兵,后任民兵队长,对敌斗争十分英勇坚决,1945年农历正月初二,汉奸匪首扈全禄,带领千余名匪徒偷袭这里,妄图活捉贾根群,贾被堵在屋里后,仍顽强抵抗,并从门缝中击毙敌人一名连长,乘敌人慌乱之机,冲到院中,又击毙敌人一名排长,当他向山坡突围时,大腿负伤,被敌人用刀刺死,壮烈牺牲。

清泉古树

在鲍庄村南500米处,有一古泉,泉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是真正无污染、纯天然的矿泉水,泉水具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功能。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高寿,贾和平的母亲今年已100多岁高龄,身体仍然比较硬朗。

村子的西头有一棵皂桷树,树高10多,胸径约0.7米,树龄100多年,应为贾姓先民移居这里时所栽。至今仍生长茂盛,果实累累,浓荫之下,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在村子西南角山脊上,有一棵古柏,树高10余米,树围两米,据有关部门鉴定,树龄在1000多年,为隋唐时所植。当走到树底下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原来柏树生长的地方,根本没有土壤,而是完全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间,并且不难看出,柏树幼年时期,是长在一个宽不盈寸的小石缝当中,1000多年过去了,小树苗硬是将小石缝撑开了50多公分,而自己也从一颗小树苗,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人们不仅会问,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土壤,又存不住水分的地方,何以能长成如此大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柏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将自己的根系,通过岩石的缝隙,深深地扎入了下面的沟底,并通过汲取河沟的水分,年复一年地长成了参天大树。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爱树护树的传统美德。

蚕老生茧,树老生仙,这或许表达了人们对古老树木的一种敬畏之心,正是人们有了这种敬畏之心,才使得一些古老树木保存至今。正在为古柏的奇特感叹之余,一位村民向我们讲了这样一段往事:过去外村一老人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来鲍庄走亲戚,亲戚家就住在古柏附近,小孩闲来无事就到柏树下边玩耍,结果在玩火时一不小心,将柏树下边的一堆杂草引燃,烧毁了几枝柏树,小孩的家长知道之后,吵了他一顿,从此之后,这孩子便一病不起,无论如何医治,也无法挽救,过了几个月之后,就离开了人世。

周围景观

鲍庄村除了古泉古树,周围还有许多自然人文景观,比如狮子洞、村西、村南古寨墙、透风楼、容洞、菩萨庙、柳林水库等。

菩萨庙位于鲍庄村西南两公里 的烟岭沟,为元朝时所建,庙宇三间,坐南朝北,为一无梁海螺顶建筑,是目前淇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庙宇。

溶洞当地人叫南洞,又叫猫连洞,在距庙南1000多米的半山腰,洞内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一层接一层,层层互通。

村南和村西有两座山峰,当地称之为小寨和大寨,小寨高约200米,大寨高300多米,寨顶古代均筑有寨墙,寨墙厚度4尺有余,现留有寨墙残垣。相传是北宋末年,中原沦陷以后,岳飞在西部山区一带抗击金兵时,留下的战争遗址。

相传大寨顶上有一石盆,盆内住有一对蟾蜍,皮肤金黄,故称金蟾,旱时变石,逢雨则活,一日南蛮路过此地,发现此金蟾乃稀世珍宝,他看出金蟾不除,寨长不止,长此下去,必有龙兴,于是南蛮便祭起法术,将金蟾收入囊中,从此大寨不在长高。   

学校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淇县县委曾经在这里设立一所小学,解放后改为初小,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改为联中,从而使这里的农村教育发展到鼎盛时期,学生最多时有5个班,近200个学生,学校设一个五年级班,四个初中班,全校有教职工10多名,其中公办教师5名,其余为民办或代办教师。这期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后来考上大中专学校的有数十名 。李文生、赵文录曾先后在这里担任联中校长,冯增智、孟造成、詹家树、赵家训、李开龙、闫全生等先后在此任教,为发展山区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白虎岩寺

在距村东南一公里的白虎山腰,建有一座庙宇,因庙宇的南侧山崖呈灰白色,在绿色植被的衬托和勾勒之下,站在远处观看,恰似一只白虎,雄距山腰,故名白虎岩寺。又因庙前有三眼天然形成的石井,井水清澈见底,古人誉之为圣井,因此,白虎岩寺又叫圣井庵。

大庆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白虎岩寺碑记》中说:“今夫世之所称盛景者,半在于山,而山之所以称盛者,必归诸水,即我淇邑西北隅,离城50里有余许,又名白虎岩,高巫地百丈,其颠有石井三孔,俱系天造,不假人为,易曰:山上有泽,盖谓次也,圣井庵得名亦不外是。”

白虎岩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现存石碑多为明清时期遗留,并且记载的大多是重修或补修白虎岩寺,其中有大明崇祯辛未年(1631年)《重修三圣堂碑记》,乾隆33年(1768年)《重修白虎岩寺碑记》等。在乾隆一年(1736年)的《创立伽蓝殿碑记》,为当时江南淮安府名士祁寿培所撰写,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热情歌颂了关羽一生的忠肝义胆。

白虎岩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东西大殿,西殿为三圣堂,东 殿为伽蓝殿,南北陪房为庙主和香客等人居住。院内西南角有一棵挠痒树,树龄约100多年,风平浪静的时候,用手轻轻一挠树干,树梢就会晃动,无数游客,屡试不爽。“挠痒树”即紫薇树,有句谚语叫“紫薇开花百日红,轻挠树干树梢动”,所以紫薇树又称百日红。该树树姿优美,花色鲜艳,并且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功能,是一种珍贵的环境保护植物。

庙宇的对面,原来建有一座戏楼,因其建在陡崖边上,给人的感觉就像戏楼在空中一样。戏楼的屋顶是由数根石柱子托起来的,其中两根盈柱上雕刻有一副对联:

寓褒贬、别善恶、千年是非若亲目;

载治乱、知兴衰、一部春秋全在兹。

楹联中所用词句,都出自《三字经》中的精句,极言戏剧形式与功能,读之品之,回味无穷。

在距庙门不远处,有一天然水井,阔约一搂,深仅两米,井水清澈甘冽,澄似明镜,俯身贴视,倒影潋滟。睹之令人心迹绝尘,啜一口则祛病健身。更为有趣的是,虽然这里海拔高达300百米,积年大旱,井水却从不干涸,到了夏季,雨下的再大,井水亦不外溢。誉之为圣井,并非徒有虚名。 


(撰文:贾东辉   摄影:黄强、张胜旗、王中文    绘画:杨光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