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话年【征文】

 冬歌文苑 2021-02-23

话  年

常晋晖||山西

春节临近,举国同庆的时刻到了。过年,是在外忙碌的游子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盛典,是中华儿女享受传统文化恩赐的美好时光。

小时候,外婆称腊八粥为“年粥”。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喝了“年粥”,年就来了。外婆还常把几名俗语挂在嘴边:“腊八不腌蒜,一年全白干;不吃腊八粥,死了没人管;吃过腊八粥,就把年货办”。腊八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分量是最重,也是一年中最具诱惑力的。

记得,母亲总在腊八前夜,会将红米、红豆、红薯、花生、枣、黄米等食材混一起,用一口大铁锅文火熬煮五、六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往往人还在床上就会被阵阵粥香“叫醒”,然后哥姐兄弟们会因这道“美食”幸福好久。在上世纪70年代,这些食材是平时家里从牙缝中省出来的,这种“美食”只有在腊八的时候,才可享用和遇到,平时只能想像或望而兴叹。

腊月二十三,是要祭灶的。这天母亲会在灶王爷牌位前把供品一一摆好。再面对灶王爷郑重地说:您吃好,喝好,到了上边多言方便,少说是非。在母亲的思想里,灶王爷就跟俗人一样,给他一些好处,他就会给你在老天爷那里多说好话。小的时候,灶王爷是不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和哥姐们并不关心,我们着急的是那些芝麻糖和腊八豆,供奉完了,就属于我们了。那时候总觉得年味儿是又香又甜的一根根芝麻糖。

听老人讲,最初我们家住在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的排房里。由于人丁兴旺,71年时我们搬进了稍大点的排房,两间卧室,还有厨房、贮藏室。这种大排房有点特别,排房与排房正面相对,每排有六户人家(当时煤矿里的排房多数为面对背依次排列),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双排房”。“双排房”与“单排房”的热闹是不同寻常的。谁家来了亲戚,谁家在吵嘴,谁家小孩“捉迷藏”躲进谁家,谁家做了好饭菜都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儿时“排房”里的艰苦也是记忆深刻的,好几个“排房”里人家的吃水,均在排房西头的一根水管下,每天定时供应一至两次。一到送水,人们都争分夺秒想多接些,取水人往往因不自觉排队发生口角,甚至还有打架现象发生。

新年里“双排房”的热闹是空前的。那时的孩子们不缺玩伴,弹玻璃球、跳绳、抽陀螺、赢火柴盒等一些简单娱乐活动,总是玩得津津有味。但一提到年,孩子们会更上心。因为年里面:有新衣穿、有钱花、有美食、有炮放。期间“杀年猪”、“宰羊”,对孩子们是另一大诱惑。当时的猪羊都是稀罕物,因为寻常人家都忙碌着把肚子填饱,已无力做别的副业了。所以,每当空中传来猪嗷嗷长嚎时,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的踊向现场。从猪不再叫,然后被分解成大大小小的“零件”,孩子们总是如看一部大戏,不厌其烦。如果被大人们奖励个猪膀胱玩,那一群孩子们总会七嘴八舌的说出几套自己最上心的玩法。然后,不亦乐乎。

腊月里还要忙着搞卫生,母亲会提前将一些“任务”安排给哥姐,以大带小“传帮带”,让全家都深入开展“除旧迎新”活动,最后,母亲亲自验收工程;然后,才领着我们置办年货。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吃苦耐劳、手脚利落,经常接连不断地挑灯夜战,给四个子女每人缝制了一套过年穿的新衣。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10多岁前,家里的对联都是父亲包办。当时市面上的红纸,还没有现在的好,用手摸还会掉色。父亲在煤矿工作忙了一辈子,很少见他休息,但每年春节临近,他会挤出空闲,将自家和邻居的对联一气呵成。写好的春联,我们会帮忙放到地面上,等待着自然干透。有时,父亲会兴致勃勃地对我们宣读和点评一番,对所写对联的感悟,让现场人员不由得沉浸于墨香和鎏金的文字艺术中。春联干好,然后用横批仔细将每幅对联分好卷起,等待着友人来挑选。到除夕将至时,父亲会安排我们贴春联的事宜,将打好的糨糊先刷在门墙上,然后把红纸春联贴上去,尽量保持整齐工整。等到春联和福字悉数贴完,我们的双手便像涂抹过胭脂一般,殷红点点。

以前物质条件差,母亲做的荤馅的饺子并不能常吃,只有过年时吃那么几次。所以,饺子的美味便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八十年代末,家里条件好些了,我过年时的新衣,不是哥哥穿过再改的了,正月里家里的饺子也再未断过。因为在母亲的思想里,吃饺子,就是最好的待遇,天天有吃不完的饺子,那日子绝对让人羡慕的不得了。俗话说,舒服莫过于躺着,好吃莫过于饺子,尤其是把“猫耳朵”饺子蘸着用蒜泥调成的酱汁吃,更是一绝。有时,母亲还会做些自己拿手的:肉焖、花糕、年糕、面精、麻花、麻叶等面食和点心,增加孩子们的“福利”,让年意更浓,年味更醇。

古时过年,民间会有许多活动:食糯、喝粥、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赶集、洗浴等,哪怕是宫廷里面也要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时,人们会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将芝麻秸撒在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彩头,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随着社会发展,许多老的传统风俗慢慢淡化或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至于到现在只剩下吃的习惯还比较根深蒂固地传承着,毕竟,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时候,吃都是第一位的。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美食早不再是奢望,早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前几年,我身边的好几户人家,就结伴前往心仪的异地过春节,让年过得更有新意和时代感。

眼下,我所在的山城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周边的综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儿时的“排房”早已被高楼林立所替代,山城内外,通衢流畅。让这座汇集了天南地北的“外来人”,五湖四海的“异乡客”体会到了豪迈、包容、实在、志在千里的自信;感受到了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人民生活节节高的幸福。近些年来,许多人家的年夜饭在向饭店、宾馆转移。好点、有些档次的,还需要提前好长的时间预定。亲人们在团聚和共享天伦之乐之余,还会载歌载舞让年夜饭狂欢的气氛更加浓郁。

花有重开日,人无少年时。那个简简单单却热热闹闹的童年是回不去了,但记忆中浓浓的年味却足够我回味一辈子。年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年是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把春华秋实的鲜果,送给年;让我们把政通人和的祥瑞,送给年;让我们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目标,送给年;让我们把万家康乐的复兴和伟大,送给年。真心祝愿2021春节,兴旺祥和、幸福欢乐、牛年大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常晋晖,祖籍湖南衡阳,1972年10月出生。土生土长在山西,爱好文学、无线电等。曾在《中国煤炭报》《中国煤炭新闻网》《散文诗世界》等媒体刊物发表作品若干。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