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湛蓝 | 刺心

 香落尘外 2021-02-23
hou

刺  心

文 / 湛蓝

图 / 堆糖

主播 / 自在花开

这些年,见韩红、林东之南一直在公益道路上奔波。与这些群体接触越多,发现快乐越容易,而且激起人的雄心。

为此,林东之南老师邀我去他们阳光助学——走近大凉山公益群。当地公益组织提供支助对象时,大多附有被支助对象的原生家庭背景。据资料显示,好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都是父或母杀伤人判刑后留下遗孤。见类似情况,宛若刺心,不免生出担忧来。一个人童年的创伤,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大多数会成为其心上的隐疾。隐疾,从善抑或从恶,一念之间。我甚至觉得心理健康教育比经济资助更迫切。

我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担忧的事便发生了。今天,在林东之南老师的朋友圈看到他们曾支助的一个女孩在砍伤自己妹妹后服毒自尽……这事,林东之南老师发去新年问候时,受助对象的母亲才告知了一死一伤的悲剧。因那位母亲与林东之南老师是打字聊天,看不出悲喜。

最近,网络又频频报道前记者马金瑜家暴事件。

夫妻相残,手足相残,自残,人类暴戾的一面暴露无遗。

这些事件发生在一个共同的地方——地域都在西部偏远地区。文明程度相对于内陆来说,要差得多。越是荒蛮的地方,越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泊。为此,再次想起鲁迅先生为了救治国民心理冷漠的疾,弃医从文的初衷。这种意识,在这个轻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时代,更为紧迫。

几年前,一个高二的女孩加我好友。几天后,她放下所有防备,开口叫我阿姨。问我的第一句话是:“阿姨,若你的女儿早恋,你会怎么处理?”

我不假思索地回:“我会祝贺她,证明她有爱的能力。”

“阿姨,你真好。若我妈妈知道,肯定会凶我,骂我。”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人生第一次情感萌动,不含任何杂念,未曾沾染世俗的功利,如此珍贵的感情,为什么要去扼杀呢?何况,我也是从孩子来的,有过同样的青春情愫,父母甚至都不知,也没人劝告和阻挠,我虽然说不上优秀,但也没因此误入歧途,不是吗?”

她突然失态地说:“阿姨,我喜欢你。”

她坐在叔叔接送的车上跟我聊天的那段时间,承受着她母亲的围追堵截。她每次跟我聊天后,就把记录删掉。她母亲想从她手机上找到跟我聊天的蛛丝马迹,趁她睡下后偷看她的手机。她假寐,对她母亲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在家里,被母亲监视;在学校,她母亲委托班主任监视。她忍无可忍,终于在她跟她母亲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后,逃课了。

那天晚上,她母亲气势汹汹找来:“我对她不好吗?我才给她买了新手机,新衣服。她竟然说不要我这个妈了,要做你的女儿,你谁呀?这父女俩都喜欢跟你聊。”

“你先别生气,孩子跟你朝夕相对,容不得身边人一点失误。而跟我远,一点好就会被无限放大。”等她情绪平静了一些,我接着说,“抚育孩子,不是给她吃好穿好这么简单,我觉得呵护一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远比这个重要。我们都做过别人的孩子,孩子不仅仅需要母亲,还需要跟母亲建立起朋友一样的感情。”

她感慨万千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父女俩为什么都喜欢跟你聊。我不会做饭,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谢谢你!”

对人的尊重,对万物的敬畏,最基本的慈悲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

中学生跳楼事件在公众视野屡见不鲜,那些沉痛的教训,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无奈的拒绝。世人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建树,越来越经不起风雨。这一切后果,归根结底源自孩子接受了怎样的原生家庭教育,有怎样的父母。台湾著名幼教专家关鸿羽教授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家庭氛围,孩子的生活环境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记得汶川大地震后,我带着小ETA去捐过款。后来,九寨沟又发生地震,ETA跟同学去优品道步行街说服城管叔叔,允许她们周末摆地摊义卖手工作品和自己的玩具为灾区筹集善款。ETA念高中后,周末去做义工,甚至走上街头做戒烟劝导员。

很难想象,一对一年也不会读一本书的父母,摁着孩子的头让其读书;一个父母成天玩电子产品刷抖音的原生家庭,叮咛孩子别玩手机;一个成天享乐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克制和节俭;一个以暴制暴的父母,让孩子遵纪守法;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情怀的父母,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怀的可能性,当然也不排除孩子天资和后天自我成长出类拔萃。

我习惯在节日的氛围中安于一隅,有时候反复看经典的影片,那种专注,如同一个时段独断地单曲循环一曲经典的音乐,接受爱与美的洗礼、真与善的抚慰。人心的良善与邪恶永远势均力敌,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善恶仅在一念之间。接受的真善美越多,转化和释放的真善美也越多,感染的人也越众。我以为,专注就是镇静剂,能对抗浮躁。

最近又重看《我是山姆》。影片里只有7岁智商的成年男子山姆偶然中与一个流浪女子生了一个孩子,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儿叫露西。露西在山姆的呵护下慢慢成长,到了7岁时,山姆的智商已经不能适应露西的成长。露西希望永远跟山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拒绝长大。老师发现后找过山姆,山姆特殊的家庭情况引起了地方教育官员的关注,他们觉得山姆已经没有能力抚育露西,于是带走了露西、并为露西寻找新的家庭。影片围绕露西教育和监护权的问题,诉诸法庭。山姆的义务代理诉讼人丽塔在与山姆的接触中,被山姆深沉炽烈、无私无欲的父爱深深感动,反省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以及对孩子的疏忽后,重归亲情的怀抱。

影片倡导的不论是亲情还是对教育的重视,都值得借鉴。孩子的成长,教养即包含教育和抚养,绝不仅仅是吃好穿暖这么简单。一个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义务,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这是最触动我的地方。

教育是人性的,具有崇高感。我们在向孩子索要成绩,希望她最优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抚育孩子需要更多的互动。每个孩子的心都纤敏而脆弱,她摔倒的时候,可以没人扶她,但至少需要一个人见证她受伤,体会她的痛。孩子奋斗的时候,她可以承受苦楚,可以没有人分担,但至少需要有一个人站在她身后,在她回眸的瞬间,有一双鼓励的眼神,让她明白她有后盾有陪伴,不是孤军作战。孩子锦衣玉食,身边却冷冰冰的。锦衣玉食,也需要人欣赏和共同分享,世间所有的好,只有在与人分享的时候才真正体现了好的价值。

再回顾当下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不是内心驱动自觉去欣赏、学习,没有创造带来的美学和艺术愉悦,缺乏价值,变得脆弱。我觉得喷涌的创造力才是生命力。看着鼻梁上顶着啤酒瓶的小孩,眼里过早消失的清澈,难道我们不该反省吗?前几天,我在一位本地文友的朋友圈看见一张截图,一位家长领着孩子去他母亲那里上了一节课后,说孩子从此喜欢听这位文友母亲的课,为此,家长一次性买了50节课,费用是2万。各种培训机构和辅导班,让家庭承受的高额费用远远超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费用,超出了一般工薪家庭的承受限度,学校教育又情何以堪?

教育是神性的,具有崇高感。当教育沦为一种商业行为,我不得不为此失声痛哭。

作为教育者,也许分数和升学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也刻不容缓。

2021年2月15于重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