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音格力 | 墨衣小童捧砚来

 白音格力 2021-03-16

墨衣小童捧砚来

——王蒙《涤砚图》

文 | 白音格力



峰峦浑厚,连绵叠墨;杂树苍苍,犹闻风鸣;飞瀑锦带,遥挂门前;山洞通桥,曲折成韵……元人王蒙的《涤砚图》满眼山水气势,让人过目难忘。

整幅画,高山之高,好似永不可攀,悬瀑一泻而下,不见激石拍打的场景,却让人感觉惊心动魄,好似有人垂挂在高山之巅。

△王蒙《涤砚图》局部
 
茅屋二三,其中一老者坐于近水茅屋小院里,扬头须飞,不知所思。竹篱外,七八岁小童正水边洗砚。大概老者趁小童洗砚时正思索如何调山色水声入墨,构个好图,再题两句小诗。也许正有一位山外客,餐风饮露而来,老者要起笔作画,送一份情谊。

风徐徐拂来,白梅正幽香。这样的好景致,老先生又或许什么也没想,只是静坐,只是隔篱听流。

洗砚的小童,扎冲天羊角,着布衣,认认真真,半蹲石阶之上。古时能做名家小童,大概都是从洗砚开始学起的吧。

砚上有宿墨点滴,瞬间就让清溪稀释了去,墨里若落下一句诗,这时就变成一尾鱼,活泼泼游开了。小童并不知,小童只知洗砚送先生。

高树掩映的后屋窗口里,约莫十岁的孩童,不知在做什么。读《诗经》,抑或正在作画习字,完成每日功课吧。

王蒙《涤砚》局部
 
王蒙是明末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系赵孟頫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王蒙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也有与赵孟頫、吴镇、黄公望并称之说法。此《涤砚图》是王蒙画给他的老朋友嵕山(余谦)的精心之作。

王蒙之成就与画中之技巧不作评说,成就自是非凡,技巧外行不便于说。现存世的名作不少,如《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夏山高隐图》等,但喜欢这幅《涤砚图》,也是他一贯的山水画特色。铺景稠密浓郁,布局重山复水。有评说“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读其画,确有此感,让人读出一派郁然深秀。
 
王蒙年轻时便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难怪他能于墨里浓淡相宜,让人可见山之盛、水之秀、林木之高苍,亦都能唤起人一颗隐居之心。

我则更向往那份涧边洗砚汲水的清雅之趣。见过于林中深雪里的作画者,雪小,则朵朵染于画布之上,雪大,则覆画者一身而不觉,很是动人心魄的。也见过于浅溪边濯足而画者,一派幽趣自喜,每一笔里,山似乎更青了,水似乎更秀了。

王蒙《涤砚》局部
 
终生无法成为一名画者了,唯希望有机会入得深山,为一画者做回“小童”,洗砚研墨,染一身山色,融一身墨香。画者也不管我,自顾自画,无事可做时,我看他画,或于一旁读书。

他得是真的能静在画中的画者,不为名利,深居简出,我才会崇拜。这样,我是存了私心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画者,墨才是香的,才能染我一身。这样,闲时才与之可对花饮酒,或像王蒙那般,卧青山,望白云,自有画意。

如此,人便活得浓一笔,枯一笔,苍劲一笔,简老一笔。说不定,真能活回一分天真,做得了小童,于重峦叠嶂里,溪边洗砚,墨香染着长松茂树,也染上人衣来。我只顾捧砚送先生,便得大乐趣。

 

寸心欢喜,墨戏相逢

推荐白音格力新书《墨戏·人文古画三十品》

△唐小汐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以心入画,以情造文”的画外之意,以率意天真、空灵简远的笔墨阐释东方生活美学,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

全书从艺术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按年代从唐、五代写到宋、元、明、清,以李思训、王维、董源、巨然、范宽、米友仁、黄公望等三十位艺术巨匠的传世名作,带你领略中国文人画的深情与美意。

并在细节处发声,从历史流变、画风变革、文人意趣等诸多方面剖析画作,于诗情画意中深入解读画者的曼妙内心世界,全景还原中国画里的人文风貌,再现其艺术精神和丰富内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