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成为知识付费的炮灰

 申鹤 2021-02-23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知识付费是除了我本身的专业之外,我最为关注的赛道。

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几大知识付费平台像喜马拉雅、得到、分答、知乎live,是个“文化人”手机里就至少得有这么一个知识付费的app,要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形容用户对知识付费app的依赖,特别形象:

某人的一天: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

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

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

“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

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

“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

他又点开了“在行”,

“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

“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

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

“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

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然后,这个人,这两年很焦虑。

这的确是这几年很多人的生活常态,短期内,看似知识付费缓解了一些城市白领的焦虑,实则让很多人陷入了更大的焦虑之中,“学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音频,但好像啥都没记住。”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很多人说,“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贩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当然,也不乏很多人特别受益于知识付费平台,比如我的合伙人,简直就是“得到”的代言人,去年在“得到”上学了3513节课,听了632本书,连续坚持学习214天......

我问他,“这么多,都能记住吗?”他倍儿自信,“能记住三分之一。”

他是个奇葩,他的记忆力超群,能过目不忘的那种,再加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极强,每天学以致用,所以根本就不在意有没有建立知识体系之类。就像个海绵一样,汲取吸收,不亦乐乎。最主要,都能记得住,特有成就感。

所以总结下来,能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完全沉浸且还很独立的,基本就两种人:

一种就是我合伙人这种一路社会大学摸爬滚打上来的人。这些人不僵硬、不死板、不那么“精英主义”、不装“新中产阶级”,不给自己贴标签,也不做给别人看,活得极其自我,倍儿真实,一点不累。求知欲极强,就想学习新知识,挂在嘴边儿的都是“又不是给别人学的”,“天天一睁眼就听知识就倍儿乐呵”,所以很吃“得到们”的这一套,我管这些人叫街头智慧。

第二种就是“科学方法”指导下拥有强大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极高专业度的人。这些人,因为拥有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代码做支撑,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所以,用起“得到们”来,不盲目、不跟风、不加量、不加价,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平台对自己来说就是工具,为我需要时所用——查漏补缺,丰富认知深度和认知广度,足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如果能成为上面两种人,当然最好。但显然,这两种人实在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陷入到知识付费带来的精神慰籍里无法自拔,短期之内无限满足,但过了很久之后,你依然是你,没什么变化,新的焦虑就又诞生了。

如果短期之内不能成为上面那样的人,那也不能掉进知识付费的坑。

所以,到底怎么样利用知识付费平台,才能切实帮助到自己呢?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点客观事实,因为大量鼓吹知识速成的毒鸡汤实在毒害了太多的人,让用户们在一众“干货”“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中迷失,一边收藏,一边遗忘。

而这一点客观事实,是任凭这个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它都客观存在着的,相信也好,不信也罢,它就在那里。

那就是:

知识从无速成班

从前我们看一本书,少则三五天,多则几个月,遇到大块头,更是难啃到放弃,一年顶多能看上几十本书,就算高产了。而现在,10分钟就能通过二道贩子的解读让你听完一本书,一天就能听10本,所以刚一遇到这新奇的速成的恨不得立马催肥的养料,恨不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慨着跟从前比起来,以前那也太慢了吧!所以开始做计划:每天在路上听两本书,一年听700本!想想都有成就感,安然入睡。

结果却是,没坚持下来听那么多不说,能记住的寥寥。

这真的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我们太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太多人鼓吹速战速决,然而,学习这种事情,从没有速成班。

越快,越慢。

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

如果你相信这一点,就不会在意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数字——学了多少小时习,听了多少本书,收藏了多少篇文章(街头智慧的那些人除外),而是转而思考我这一年都收获了哪些系统的知识,形成了哪些理论体系,哪些转而成为了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论。

这才是实实在在沉淀下来的。知识不在多,在于有多少对自己有用。

好,如果你愿意相信这一点客观前提,接下来我们才能去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知识付费平台。

那么如何不成为知识付费平台的炮灰呢?我认为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

只看自己最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驱动

都说,主动能为你赢得更多机会。学习更是如此。

每天,我们面对那么多爆炸的信息,现今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我们恨不得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看,只要看到一篇干货就恨不得收藏起来,微信里的收藏超过1000篇,但基本上都不再点开,它们就永远被冰封在了收藏里;

每天,我们面对那么多被动的攀比,刷个朋友圈,看看微博,身边的Ta最近又学了什么,Ta又看了什么,最近谁谁谁又get了新技能,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无形中各种压力扑面而来,"我得努力了!”然后就扑向了海量的知识海洋里面。

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节奏,而是被知识带着跑,就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上了平台的当,成为知识付费的炮灰。

因为坦白说,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知识付费的平台,成系统成体系地向用户输出知识,所以,如果用户没有自己的学习节奏,那你不炮灰谁炮灰?

所以,我现在在用知识付费平台的时候,已经养成了一个很刻意的习惯——问题驱动,主动搜索。不是我主动搜索的,就先一律不听不看,不被打扰。

比如我最近在研究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所以在得到也好,喜马拉雅也好,我就只搜索“股权激励”相关的课程,就只听只看这方面的内容,其它的一律不浪费时间。

因为我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有着极其刚性的需求,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内容,也有很具体的困惑和疑问,所以,问题驱动下,我会对搜索的知识倍加珍惜,学习的时候也格外专注。看到有用的,就马上截取出来,时间利用的性价比极高,可以被称为带着极强的功利心的学习。但有何不好吗?

时间是我最短缺的资源,我连最近思考的东西还没有获得充分的答案,哪有时间再去被其它知识带着跑。

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


当然,作为一个崇尚系统架构知识体系的人,我更加鼓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知识架构,详情可移步“点击原文”,《再不构建知识体系,就要被信息洪流淹死了 | 我的大历史观》。


有一句鸡汤很有名,“为了看起来毫不费力,你必须非常努力”,说的一点都没错,但是还要加一句,“但不要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