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先有人工,才有智能

 申鹤 2021-02-23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的第86天的第86篇原创文章


为了提高公司的办公效率,最近在花很多心思和时间在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上。其中,几个数据库和公司的办公系统是重中之重。

这绝非是一个小工程,细枝末节、千头万绪。有的时候,出来的效果和预想中差别很大,就需要不断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博弈;有时候,有了阶段性成果,结果接下来面临的是更加庞大的工作量;更多时候,是被各种bug搞得心力交瘁。

最让人崩溃的是,明明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满意的小突破,结果无意中看到前辈做的产品,虽然没有竞争关系,但是内心里却不由得升腾出极大的脆弱情绪,如同你的顿悟,其实只是人家的基本功。

蚍蜉撼大树,谈何易。

最近的小心脏在每天日复一日的bug中被摧残的不行,再加上一想到接下来要面对庞大的要处理的数据的分类和筛选,就开始大脑充血两眼昏花。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想给自己打打气。

就纯当自我催眠吧。

01

放平心态,

人工智能,都是先有人工,再有智能

每当看到要处理的海量数据库,这个标题就是自我安慰的一剂灵丹妙药。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三大基石,其中数据是关键。

人工智能再智能,也需要人类帮助其标注大量可学习的数据。


你看到那些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司取得的成绩让人瞠目结舌,其实背后都是大量人工进行数据搜集、筛选的结果。

每天,在一些县城,都能看到有人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为图像做标注:标识出哪块区域是猫、哪个是狗、哪个是人。


很多人在农村大量收集人脸照片:只要过来人排队拍照,就可以领一包洗衣粉。


还有人与职校、工厂等人口集中的场所合作:让学生或工人排队过来录一句“Hi,Siri”“Hi,小度”。


还有人在听写大量的语音,每天拿着几百块,安坐在电脑前负责将录音按照格式转写成文字。


人工智能,从来离不开人工,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


如果把AI比作一个胃口超大,成长极快的婴儿,那这些数据标注和采集者就是它的奶妈。AI的学习和成长快慢取决于奶妈们是否给力。


如果把AI比作一个成人,那数据采集和标注者就是帮他消化的细菌。细菌和人体是共存亡的。

所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

嗯,心情好多了。

02

智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智慧是改变世界的思想

在这一阶段推进公司智能化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和各种bug打交道,也是第一次这么频繁的每天体会着肌无力和脑无计。面对很多bug,作为一个技术的门外汉,真是完全无计可施,就只能坐等技术去解决。那种时候简直是对我作为一个“人”的巨大打击,彼时彼刻,我竟然无法用我人类的智慧去战胜它。当然,那些懂技术的人类能。

但是也有很多懂技术的人类过于“超神”啊......所以bug更多......

各种漏洞总是如影随形,所以我才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IBM著名的沃森医疗机器人捅了个大篓子,给患者开错了药;亚马逊公司的人脸识别软件出了错,把20多位国会议员识别成了罪犯”这样的大bug。

人工智能出错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虽然相比人工智能成功的时候,比例不算很高。然而,计算机出错和人出错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后者出差错常常体现在个案上,比如让一个人来识别国会议员,他几乎难以做到全对,但是认错人也就是认错几个,通常不会成批出错。一个开错药的医生,影响到的只是一个医院的个别病人。计算机则不同,它们通常不出错,但只要出错,就是成批出错,造成大错。

因为算法也好、程序也好,都是人来完成的。就如同每次股灾后,证券公司都会修复一次它们系统中的bug,这杜绝了很多灾难的发生,但是依然会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把漏洞堵上的情况。我们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以至于很多情况在第一次出现之前,没有人能够想到。

所以,作为一个不靠人工智能立命的公司,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就是需要随时调整的心态,它是工具,绝非救世主。

任何时候,智能只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智慧才是改变世界的思想。

嗯,作为拥有智慧的人类一份子,心情又好了一大截。

03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对于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多公司都会非常焦虑,到底要不要抓住这个技术风口。

To be or not to be。

当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最近看到的一组数据也算是给我宽了心。

根据 MIT 的《斯隆管理评论》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85% 的公司认为人工智能会给他们提供竞争优势,但实际情况是,平均20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大规模”部署了人工智能。所以,尽管人工智能听起来很好,但对大部分公司来说,拥抱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

一篇报告还显示:一家公司很难决定是否应该将资金投到人工智能上。如果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的早期投入太多资金,他们会面临过度投资的风险,或者将大量资金投到毫无价值的公司,就像很多人在互联网早期做的那样;但如果他们等的太久,他们有可能会面临来自新兴公司、或者比他们更快利用科技的竞争对手的挑战。

这简直就跟我很多时候的心境如出一辙。

直到最近我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其实无外乎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路线图——你进入了某一垂直领域,开发了一个功能不错的产品并吸引到了第一批用户,这批用户从而为你带来了更多数据。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数据带来了用户,用户带来了数据,更多的数据提升了你的产品,更好的产品又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用户....... 很可能在几年之后,你在这一垂直领域积累的数据就会大大超过科技巨头们,从而在这一场商业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自我催眠就是好,写之前还心里堵堵的,一顿自圆其说之后,心情好多了。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 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