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华正茂,混沌同行!

 申鹤 2021-02-23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15天的第215篇原创文章


已经是深夜2点了,刚刚到家。

没能在晚上12点前发出当天的文章,今天应该是今年的第五次,前面有三次是因为技术原因,一次误删了,一次没有保存,一次网络问题,第四次是得到大学毕业,而今天这次则是混沌大学毕业。

错过12点的发送时间,我是会捶胸顿足的,因为它会催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没有了deadline,第二天就势必会拖延到半夜发送,我本以为我会依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卡在12点整发送,结果发现,到底还是被惯性打败了。所以为了调回“时差”,就得在某一天写两篇文章。一天写两篇原创,写作就会变成负担了。

啰里啰嗦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件事,今天这篇文章的拖延,拖的心甘情愿。

因为这一天,是混沌大学的毕业答辩+毕业典礼+毕业聚餐。从早上8点半到半夜12点,满满当当的一天,更是夹杂着各种感受的一天。

这种感受,有紧张。

我已经很久没有过紧张的感觉了,结果没想到,今天在答辩前,我竟然无比紧张。记得读本科的时候,王明军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出现紧张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准备好,一个就是太在意。

在答辩之前,我很努力地去准备,甚至上厕所的时候还自己演练,的确就是因为太在意。这三个字举轻若重。

为什么会在意?

因为这种感受里,还有折服。

混沌大学的领教团队太强大了,强大到一针见血、一剑封喉。他们能通过一层层看似随意的追问,迅速抓取出你的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核心矛盾又是什么。从他们身上,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你的顿悟,只是人家的基本功”。

正是这种佩服,才会让人非常在意这样的高人的评价,以期他们能给出他们层层深挖推导出来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动态互学的过程中,感受就变成煎熬了。

因为揭伤疤太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含假设和认知遮蔽,面对公司的真问题,我们往往是不愿意面对的,是本能抗拒和排斥的。要么是不愿意承认公司有这样的问题,要么是刻意给自己找一些看似讲的很漂亮的理由遮蔽掉这个真问题。

但是高手就厉害在,他们通过追问,精准找到了你的伤疤,这还没完,然后,他们还会帮助你把这个伤疤一层层揭开,直到露出底层的让人不忍直视的伤口。

扎心了吧,老铁。

然而,混沌的学生,应该是少有的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不仅仅没有怒发冲冠,反倒是秒变“享受被虐型人格”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会享受被虐?只因为人家高人的系统一,就已经把大家击穿了。

我们今天A组的答辩评委是丁千老师,绝对是大神级的存在。每一个同学汇报完创新方案之后,都会进入15分钟的提问和点评时间。毫无疑问,今天整个一天的答辩,最精彩的部分无疑就是丁老师如何一边在椅子上盘腿大坐,一边在写写画画之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就追问到了同学们的伤口。刀刀见血。

这个被虐的过程让人很被动,然而,虽然越虐越痛苦,但在更大的尺度上,越虐越通透。

通透体现在,要么是领教帮我们找到了真正的那个能击穿阈值的“一”,要么就是当我们破掉自己的边界,直面我们身上的伤疤时,我们习得的“万能模型“就会真的发挥它的效力了。

就算没有通透,也无妨,混沌大学本身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迭代的过程,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和10倍速的快速成长比起来,每天一点小进步的力量,是更踏实的。

这就是今天的整个白天答辩的时候,最重要的几个内心感受:紧张、折服、煎熬、通透。并且,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你觉得你已经通了,但是还没有透。

这个状态,也持续了整个混沌一个多月的线下课程的时间。

今天的很多个时刻,我都在想,我不知道从混沌毕业了之后,还有哪里能帮助我去做我企业的一层层的追问、剖析?

还有谁能天天在我耳边问:

你们公司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真问题吗?是最痛的那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吗?是能带来增长飞轮的某个单一要素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矛盾是什么?是谁与谁的矛盾?是否能列出所有穷尽的矛盾?那么,在这些矛盾中,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序的话,核心矛盾又是什么?

矛盾的左右两边,隐含假设又有哪些?为什么,为什么,还有吗?还有么?

针对每一个隐含假设,这是真的吗?总是真的吗?除非?

这些黑话,我不知道除了混沌大学的同学们能秒懂以外,还有哪些人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帮助我分析问题。

(同组的小伙伴们)

早已经习惯了隔一周就来被虐一次,习惯了小组研习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听对方根据模型更迭的方案,除了自己公司里面的小伙伴,好像再没有谁像我们这些同学一样,这么深度的彼此走入,这样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彼此交付。

每每想到这些,就总是更加催生离愁别绪。

一天的毕业答辩结束之后,晚上,班主任和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小而美的毕业典礼。

会场布置的温馨、有爱,各种甜点、蛋糕,红酒、Rio,还有恰恰瓜子的同学们送的瓜子,小罐茶的小伙伴送给每个人的一罐茶,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写着自己名字的可乐。

(写着每个人名字的可乐)

我总结混沌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可能他们内部的人都不会这么总结,可能我提炼的也没有多么准确,但这却是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词,就是“默默”。很多事情,都是“默默文化”在发挥着底层价值观的牵引作用。

比如,助教们“默默”陪伴着一次次打磨;比如,每一期的线下课程都“默默”在迭代;比如,默默做好每一天上课时的各个环节的设置;比如,默默给你的桌子上放上一瓶写着你名字的可乐。

混沌的周全从不在一时一刻,他们对陪伴精神的追求,是延迟满足的产物,一起走的时间越长,你好像就越能听到一个声音,“别人都只是陪你走一段路,我们想一直陪着你走。

毕业典礼上,有一个环节是,选三个同学代表大家谈谈在混沌学习的感受,很荣幸我是其中一个。

我走上台,有点激动的跟大家说,我到底有多么的感谢混沌。

从小到大我有很多段求学经历,传媒大学学习四年,清华大学学习三年,还短暂的在哈佛大学学习半年,在来到混沌之前,刚刚在得到大学毕业。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在我所有的求学经历里面,混沌大学对我的认知方面的升级改造的帮助是最大的。

为什么这样讲?

每一次线下课结束,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认知在不断的被打破、再重新建立,再打破,再建立,这是一个循环动态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伴随着认知的升级,相应的还会落地成一个个迭代的解决方案。虽然,中途,难免有用力过猛、难免“误入歧途”,好在,我的风控意识告诉我做所有决策的前提是风险为零,所以,我就去自我放飞就好了。怕只怕我的认知边界就是公司的边界,我的天花板就是公司的天花板,我不进步,公司就不进则退。

如果要问我,混沌大学最牛的地方是什么?以我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求学经历来看,我认为是:

混沌大学发明了一套语言。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人类创建了语言的体系,才让同一语系的人有了表达的同一套规则、定理,而混沌恰恰也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只不过混沌发明的是一套思维模型的代码,是一套只要你玩得转,没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即插即用的通用代码。基于同样的这套程序,所有人的讨论才是同频共振的。否则,人与人之间信息极不对称,那么当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必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极大的效率的降低。

从这个尺度来看,混沌大学,无出其右。

周钰说,来到混沌大学的,应该有四种人:

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的;带着答案来验证是否正确的;来结识人脉的;也不知道为啥来的。

anyway,不管你带着什么目的来的,相信你走的时候,都一定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些变化。

感谢混沌大学。这是给予我人生中太浓墨重彩一笔的“道场”,我相信,在这里,我学到的所有的底层的思维模型,我将会受用一生。

最后,我想把混沌大学强烈推荐给你,混沌,创新商学院,谁上谁知道

两眼皮已经打架到不行了,明天,我将会把在混沌大学的一些比较零碎的收获集结一篇,怕不记下来,就渐渐淡忘了。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