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完了《一页纸工作整理术》,推荐给你

 申鹤 2021-02-23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29天的第529篇原创文章


从去年在混沌大学上完课之后,就开始习惯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但是当时只是混沌学习之后的灵光乍现,画了几张图之后,但却没有有意识地把画图的习惯沿袭下来,虽然的确很有帮助。

直到昨天在飞机上三个小时看完了一本书,感到再一次受到了感染和触动,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关于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

书名叫做《一页纸工作整理术》

事实上,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一个线下四天的培训课程,将培训的内容凝结成了一本书,道理很好懂,330页的书扫读的话三个小时肯定读完了。

书名基本上已经概括了这本书的最核心内容——教你如何通过一页纸解决所有问题,确切的说,是如何通过画图的方式,在一张纸上,帮助你解决难题。

这本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者发现工作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痛点:

明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沟通起来却花了很长时间?
每次碰到新问题,下大力气研究也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

手里的项目从很久前就开始规划,但总在最后关头才匆忙完成?

搜集了大量信息,必须立刻消化他们理清头绪,然后在第二天与众人分享信息,怎么办呢?

不要担心,作者会告诉你,研究显示,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0%。透过文字,是20%。经由图像,则可以记住80%。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着用图表达你的想法?

只要你会画圆圈和直线,你就能打破传统思考模式,用最轻松、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诀窍!

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只有当你重新拿起纸笔开始写写画画,才能真正专注于思考本身。并且,不要试图用很多页去解决一个问题,你完全可以只用一页,就可以既涵盖线性的思考,又能系统性地呈现出事件的全貌,还可以囊括对比、数据等等组合,用图思考一看就懂,过目不忘,是最具效率的工作方式。

可以说,这本书视觉化思考大师丹·罗姆为职场人士量身打造的实操手册。

看完之后,我认为帮助最大的可以概括为一、四、六、五。

是指一张纸;

是指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看、观察、想像、展示。

则是观察问题时候的六法则,也就是谁/什么、有多少、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怎么样、为什么。

是指在想像解决方案时候的SQVID法则。

你可能有点糊涂了,没关系,我来解释一下。

1、一——一页纸

正如上文所说,你要练习用一张纸来视觉化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用很多张PPT或好几页excel表或word来解决问题。

2、四——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其实,解决一个问题,无外乎就是这四步——看、观察、想像、展示。

要先看问题的表象是什么,然后要去观察和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再然后就要通过“想像”“出圈”来思考解决方案,最后将解决方案展示出来。

如果还是不好理解的话,书里给了几个很浅显的举例。

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会经历这四个步骤:先看红绿灯,然后观察两侧的车是什么状况,再想像如果我现在闯了红灯会怎么样,最后镇静下来在该通过的时候通过。

我们在写某个文件的时候也是这四个步骤:我们先看我们要写的这个文件是什么,然后观察整理所有辅助的材料,再思考(想像)文件要写成什么样,最后展示出来。

3、六——观察问题时候的六法则

观察问题的六种方式分别是:谁/什么、有多少、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

并且,每一种方式都可以画出相对应的图来说明,比如:

谁/什么——通过简笔画像的方式;
有多少——通过柱状图的方式;
在什么位置——通过分布图的方式;
在什么时间——通过时间轴的方式;
怎么样——通过流程图的方式;

为什么——通过科学变量图的方式。

今天白天在看对这部分解读文章的时候,看到几个例子,来自CSDN博主,我觉得很形象,

先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看看如何用“66法则”观察事物。

一进公司,你环顾四周,开始了针对办公室的观察。

有几个年轻的女同事和实习生(谁/什么);

两个女同事和一个男实习生(有多少);

实习生在座位上而两个女同事在茶水间(在哪里);

现在是早上9点30分(什么时候);

茶水间的人正在欢声笑语(怎么样);

座位上的人正在埋头苦干着什么(怎么样);

茶水间的两人正在讨论昨晚一起追的韩剧(为什么);

座位上的人正在写茶水间的女上司昨天应该写的会议报告(为什么);

通过6个角度,你将早上的办公室观察得很细致。

再举一个不那么直观的例子。

你在办公室坐下,打开数据追踪软件,观察日追踪BI报表,发现昨天的活跃用户数量下降了,于是开始仔细观察数据。

活跃用户数(谁/什么)周同比下降了15%(有多少),

下降其实从前天就已经发生(什么时候);

你操作软件,进行维度的下钻,在地区维度下钻后,你发现是普降,并没有地区性的差异;

你又进行了时间点的下钻,发现是前天开始在每天早上10:00~11:00这个时间段的活跃用户下滑剧烈(在哪里);

在观察用户的使用行为后,你发现这个时间点登录的用户数没有降,而有效使用的用户数大幅下降(怎么样),于是你怀疑是否是某些技术故障导致了用户没有有效使用。

你打开追踪产品加载速度的追踪数据表,发现最近三天每天的10:00~11:00的加载速率非常慢,导致了用户没有使用就退出了(为什么)。

通过第二个例子,大家一定嗅出了数据分析的味道。其实,大部分的数据分析都是有逻辑地观察而已。只要观察得到位,基本的数据分析也就结束了。

4、五——想像解决方案时候的SQVID法则

SQVID是一个速记口诀,由五个字母组成,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问题,通过提出这五个问题,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考系统运转起来,去想象无限的可能性。

这五个问题分别是:

S——我更喜欢简单的还是精细的做法?简单是什么样?精细的是什么样?
Q——我考虑问题时是更倾向于定性还是定量?要是各画出一张图,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V——现在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是未来的愿景如何?还是怎么执行才能实现愿景?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I——对我来说,以下两个哪个更重要?是个别的角度重要还是对比着看重要?能不能画一张图把它们都表现出来?

D——以下两个我更关心什么,我的想法会带来什么变化,还是维持现状?变化是什么样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我第一次看这五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有点糊涂的,文字太多,有点蒙,但是今天写文章的时候又回看了一遍,感觉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简单的记:

S(simple)——要简单还是精细——简单VS精细;
Q(quality)——倾向定性还是定量——定性VS定量;
V(vision)——愿景重要还是执行重要——愿景VS执行;
I(individual)——个别角度重要还是对比数据重要——个别VS对比;

D(delta)——更关心变化还是现状——变化VS现状

可以说,这是一个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要是再有人让我们“跳出思维定式”,这五个字母就是非常重要的导航仪。

当然了,以上所有这些,还是需要尝试着去练习才能有更多的体感。

我甚至建议花三个小时看这本书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研读,这种工具书教的毕竟还是术,只要这个方法你认为有用,为你所用就是了,真正难的并不是画图,而是你要先自己理清问题,画图是一个有效帮你理清问题的途径而已。

我已经打算通过实践来一点点消化书中说的这些法则了,如果有进一步的心得,再来评论区补充。

以上,《一页纸工作整理术》。
作者:申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