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头条』肖时安丨愤怒的美学

 雕塑头条武主编 2021-02-23

本期人物


  肖 时 安  

现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1963年 生于贵阳

1990年 毕业于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田世信工作室”

1992年 雕塑作品“花”在“花溪之夏”参展

2004年 雕塑作品“贵州英烈”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

2006年 雕塑作品“负片系列”参加“贵阳双年展”,雕塑作品“云”参加“踏歌而行当代艺术展”

2007年 雕塑作品“负片”系列参加成都“变形记”8人雕塑展,雕塑作品“负片”系列参加成都“角落”贵州当代艺术展

2008年 雕塑作品参加南京青和美术馆“变脸”当代艺术作品展并收藏

2009年 雕塑作品参加上海双年展“虚城记”外围展

2011年 雕塑作品参加成都双年展之“边界效应”特邀展

2012年 “恐惧与颤栗”贵阳雕塑油画双人展

2013年 巴黎冬季艺术沙龙展

2013年 南昌双年展

2014年 贵阳“田世信师生回顾展”

2015年 “异·常”贵阳作品个展

作品多件被收藏家收藏


愤怒的美学

文 / 张建建

我们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家们经历了太多的时尚、商业、情色乃至政治围观等等的话语演绎,似乎,一切都成为了“正典”舞台上无悲无喜的正剧。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大地里面,我们仍感觉到一股股喧嚣与骚动的浪潮正在推涌,中国社会的时代情绪似乎正在被一些更加关注现实的艺术家传达出来。

有英国记者在记述2011年8月的世界情绪的时候,用了“愤怒”两个字,他说“愤怒的8月”。我呼应他的说法,同样以“愤怒”这两个字来描述肖时安的作品。

肖时安式的愤怒由厌恶、恐惧、暴力、亵渎和情色构成,作为当代文化情绪的一种表征,其中隐藏着一股巨大的激情乃至于一种强烈的政治隐喻,我曾经称之为“亵渎的政治美学”。

厌恶:肖时安的作品以“厌恶”同时面对着作者和观者——那些崩溃的肉体,腐败的花卉、情色的瑞兽、腐败的神话等等,展开了一派死寂、绝望和腐烂的气息。艺术家将其所厌恶之物放置在了现实的境况之中进行了几乎是情绪化的展开。当艺术家的绝望与观者的恶心感交织起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近乎快意的释放。

恐惧:对于肖时安来说,他恐惧的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些被捆绑的身体,那些腐败的龙人躯体,那些瘫软的猛龙躯体上面还残存着的尖牙利爪,还尖利地睁着的活眼,那些麟孩的成人表情和沉重的躯体,“那些阴霾还活着”的时候,一切有关历史和未来、文化与人性的前景皆处在了无助和恐慌之中,恐惧便由此而弥漫在了其全部的艺术表现之中,构成其艺术基本的情绪修辞。

暴力:在恐惧和厌恶的语境之中,任何暴力都是一种可能的反应,敏感的艺术家,出于这种应激性反应,也都会尝试去建构某种暴力化的语言。因此我们看到的如《马拉之死》、被龙、蛇捆绑的肉体、被吞噬的天鹅等等这些血腥的乃至暴烈的形象,除了是叙事的需要之外,同时也是艺术家释放情绪的需要。暴力化,是超越表现性的语言建构,其中隐藏了我们时代最为鲜明的情绪化话语。

亵渎和情色:麟孩之类和一些有关的神话类作品,把我们文化中千百年来充满神圣感与浪漫化的祥瑞幻象与美好意愿予以了无情的破坏。处在恐惧、厌恶和暴力的紧张语境,艺术家和观者,或许都需要有一点稍许轻松和谑戏的转移,面对沉重的历史解构和时代判断,亵渎,就是此时此刻最为有效的言说策略。暴力化言说,与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起来,反应为“亵渎”,似乎在暴力化人格的意义上具有其语言的一致性。践踏、污辱、鄙视、轻蔑等等行为,在人类学案例里面,同时也是祛除恐惧的唯一路径。肖时安作品里的情色叙事,也是如亵渎一样,在其艺术文本里面具有与“亵渎”一样的功能,而不是艺术家追随时尚而随意模仿的商业性话语。

我们清晰的描述了肖时安作品里面的情绪状态,同时这些情绪性话语也是艺术家应用艺术语言的潜在准则:民间的、俗世的乃至非正典的美学贯穿其形式的和叙事的全部过程,建构起一种伴随着肖时安式的“愤怒”的形式话语。

历史、时代、艺术、乃至政治隐喻,在肖时安这里都被组织进一种我称之为“愤怒的美学”里面。“愤怒的美学”与“亵渎的政治美学”共同组成了我们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议题。面对这样的艺术议题,一切追随“正典时代”的艺术都将是非艺术的。守持着这样一种艺术议题,中国艺术家的时代情绪在这里得以充分的释放。

感谢艺术家肖时安,他做的一切与正典的荣耀相反,并且坚决地提供了一个解构正典的文本,由此而有力的描述出一种清晰的“艺术凝视”出来。我以为,在肖时安之后,中国艺术家们必将被这样的艺术品格所时时“凝视”。


  作品欣赏 

负片1号

玻璃钢彩绘

90×60×70cm

2006年

负片2号

玻璃钢彩绘

110×60×100cm

2006年

负片3号

玻璃钢彩绘

负片4号

玻璃钢彩绘

100×80×50cm

2007年

负片5号

玻璃钢彩绘

50×40cm

2007年

负片6号

玻璃钢彩绘

140×116×70cm

负片7号

60×50×40cm

负片7号

玻璃钢丙烯烤漆

60×50×40cm

2007年

惊蟾

玻璃钢丙烯烤漆

52×38×83cm

2008年

盆栽

玻璃钢丙烯烤漆

120×80×80cm

2009年

铜锤

玻璃钢丙烯烤漆

60×30×30cm

2007年

头像

玻璃钢彩绘

50×40×40cm

2013年

蜕水

玻璃钢丙烯烤漆

70×70×46cm

2008年

纹身

玻璃钢丙烯烤漆

80×50×20cm

2007年

玻璃钢丙烯烤漆

240×170×20cm

2010年

莲花

玻璃钢

83×17×17cm

2009年

肖像

玻璃钢 丙烯 木料

110×84×76cm

2011年

玻璃钢 丙烯 烤漆

90×15×40cm

2011年

欲望1号

玻璃钢 丙烯 烤漆

80×60×70cm

2008年

絮1号

玻璃钢彩绘

58×30×30cm

2011年

絮2号

玻璃钢彩绘

70×30×38cm

2011年

絮3号

玻璃钢彩绘

98×45×20cm

2011年

絮4号

玻璃钢彩绘

2011年

絮5号

玻璃钢彩绘

2011年

絮6号

玻璃钢彩绘

2012年

絮7号

玻璃钢彩绘

2012年

絮8号

玻璃钢彩绘

2012年

絮9号

玻璃钢彩绘

80×30×30cm

2013年

絮10号

玻璃钢彩绘

80×40×40cm

2013年

絮11号

玻璃钢彩绘

90×50×50cm

2013年

絮12号

玻璃钢彩绘

90×40×40cm

2013年

絮13号

玻璃钢彩绘

100×40×40cm

2013年


藏在喜剧背后的尖刀

——女性视角下的肖时安雕塑作品 

文 / 周 湄

即便是看了几次肖时安的作品,但每当我站在肖时安的雕塑前时,总还是会经历几秒的尴尬片断。那些如肉榴般的巨大的花,形如女阴,既邪恶又坦然地被放置在观者的面前。肆意得如同生命所有的秘密都坦呈在了夏季午后白蜡蜡的日头下,没有一丝阴影。

这种既感性,却又在人的感性世界里激起某种极端不舒适的感觉,对于女性而言十分明显。当身着优雅裙装流连在艺术沙龙里的都市白领们乍一看到墙壁尽头安放的那尊被缚的裸女时,表情多少会有些不自然。其实,当女性面对这尊雕塑时不期然流露出的各种真实状态,却正是对这尊雕最好的解读:这个有着好看的胸与身形的女子,却被肖时安赋予了一幅呲牙咧嘴怪诞面容。女子的腿被一圈圈绳子束缚着,她却挺着娇好的胸,用怪异的面孔展露着顺从的笑。当我和一群女子共同围在这尊雕塑旁边或笑、或站、或说、或听时,心中竟突然一凛。好似这尊雕像看透了我们最内在的那些脆弱,却又以调侃的喜剧形式,悄悄在我们耳边低语着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惨烈故事。或许男性观者一眼就能看出其中所隐喻的观念——肖时安把历史与现实中,女性在男性眼光中的定位形象化、并滑稽化了。但对于女性观者而言,那种不舒服却与任何观念无关,它是直接而感官化的。这种不舒服就犹如看到自己最自然的身体突然被灯光照亮时,对隐藏于旁的眼睛刹那间的想象,会蓦地激起内心深处的惊恐与层层的鸡皮疙瘩。

在肖时安的工作室,你不时会遭遇到自己内心深处从未触碰到过的黑暗与阴霾。一条瘫在地上的死龙、龙身上那些让人心里发毛的眼睛;被剥了皮放在浴缸里的麒麟;这都是和唯美丝毫沾不上边的。还有那些乖巧可爱的传统娃娃和精美的麒麟,很多女人在看到如此形象时都会笑眯眯地叹息:多可爱呀!可是,别急,只看到孩子之可爱而不知孩子也隐藏着暴虐之气的母亲们再仔细看看?这些可爱的娃娃,正在老练地用成人的姿势瓦解传统语境中作为祥瑞的麒麟……但奇怪的是,在开始的不舒服与不适应之后,某种硬度与睿智竟从这些挑战着人们感官接受尺度的作品中有力地呈现了出来。我想,让女性观者最不舒服的,当属那尊正在吃天鹅的癞蛤蟆——天鹅的头被蛤蟆吞入嘴里,肉感的尾部在半空中挣扎——在那被固定于刹那的形象中,竟有种让人不敢或是不愿意直接用眼直视的人性原罪之耻。想看到芭蕾舞般纤纤天鹅与王子公主童话的女子,肯定无法接受这个作品来的感官挑战。但在最初的一阵惊异后,一种真实而尖锐的感受会从你后背慢慢升起。藏于理性深处的大门在这种毫不修饰的尖锐中微微洞开了,初见作品时感官上的不舒服变成了一把尖锐的刀子在阳光下闪耀着,瞬间挥开缠缠绕绕的蜘蛛网后那般快意。这同样的感觉,我在看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时也曾有过一模一样的体验。

肖时安用滑稽的形象,消解了传统文化中的神圣之物、消解了传统习见中女人借由男性眼光产生的自恋、消解了如同山川大地般不容动摇的母性概念……那些滑稽的形象也被他赋予了极有强度的尖刻力量。对于女人来说,肖时安的作品似乎是在用一把无以名状的锐器刺着自己内心深处某个部位。因而对于女性而言,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后都会本能地惊恐、恶心和抗拒。但在他的作品前站上三分钟后,当最初的所有不安、惶惑与惊恐都被抛开,女人们都不得不面对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投稿/推广/出版/收藏:133-8118-7142(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