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里注定的婚姻2

 新用户6779qZBn 2021-02-23

第三种,那就是完全顺从妈妈意志的,称之为巨婴的,这个大家应该有一些了解。我们今天说的是第一种的,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就是有距离,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在我们所熟知的工作狂之中的一些因素就来源与此,工作狂,就是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忙于各种事情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爱人孤独性和回避型人格共同点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爱人之间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

他们会产生“你总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的感受。

“我需要自己的时间,我需要自己的空间等等”,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意愿或者可以称之为抱怨。与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表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他们的表示需要我们用心理解,理解不是一般的需要,而是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某种内疚或对遭到遗弃的恐惧时,便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向自己的配偶频频示好,去取悦对方。

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了对方企图保待这种亲密状态,或对自己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

甚至会变脸“你怎么没完没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以对方不能接受的方式迫使对方离开自己。可是,可是,等他们再次需要,再次“出山”的时候,他们会“忘记”与对方之间的不愉快,会奇怪对方为什么如此不高兴。因为他们根本不记得自己上次,上上次的语音与态度,所以他们从头开始一样,试图改变对方的情绪,如果自己的恳求没有奇效,那么就开始批评对方对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没事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般人都不会接受这些,但是,如果气氛不能得到改善,放心,放心,他们会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想想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个特性大家可能根本想不到,——我们常说的“花花公子”类型的人。他们需要不断地吸引异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时候需要不断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样,但是又不能保持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得异性的爱,可是一旦进入稳定的爱情关系,很快他们就会感到厌烦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于是就又想方设法摆脱和终止这个关系。

但是呢,他们对依恋的这个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怎么办?开始了另一段恋情而已所以,对他们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求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So,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不能满足他对母亲的依恋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严重地限制了他对独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个未来的感情不专一的所谓的“花花公子”。但是我们没有理解幼小时妈妈家庭给予他的是什么?就是像一句歌词里的,爱与不爱对我来说总是强求,要我爱他,是强求,不爱,对我有时也是强求。

因此,周强老师还曾经说过,不要单一的去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伤害,要先明白,这个伤害他人的人,他,首先是被伤害的人,而伤害他的人则可能是他最应该爱的人给予的。

好,与回避型的相反的是矛盾性的,矛盾的父母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耐心的人,这些没有耐心的父母总是想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不仅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这类可恶的父母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个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

我用了可恶这个词,如果您曾用过,那么您应该醒了。或许您小时候得到就是这。我开头就说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那么孩子的人生您给他什么样的开始。

这种父母给予的结果造成孩子对独立的恐惧,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爱他,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会消失。敏感的孩子也就这样产生了,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但是,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他们不是通过生气、哭闹、抱怨来表明态度,这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讨好,讨好妈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从而作出好孩子的样子,期待得到妈妈的关爱,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矛盾性的孩子到成年后所表现的这种人格就成了——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同的是,如果说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则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对追求型人格来说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灯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边都是很难以忍受的。他为了能够保持与配偶与上司与同事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会极尽全力的去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生怕与对方产生矛盾或不高兴,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己

因此他们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比如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上餐厅、运动等等。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不像依恋型人格那样总是在抱怨生气,他们很少抱怨生气,总是尽力抑制自己的不快,习惯于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怕对方不高兴。可是他们的种种尽心尽力往往并不讨好,而是使对方感受到窒息,没有一点个人的空间。对于失去的恐惧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们十分留意对方的行踪或者表情,对可能出现的所谓“第三者”非常敏感。这种人常常在暗暗地伤心落泪,感叹“活得太累”。

我们接着上次的讲第三个阶段,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的时期这个年龄段在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真正的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比如进幼儿园,这是真正的开始一个人面对世界。这时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所以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

(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

(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那么,在三岁之前,孩子会有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三、四岁左右,孩子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人类的一种天然自我安慰,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时也是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的重要时刻,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真正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怎么通过游戏来完成呢?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就已经开始为真正的独立做准备,我们小时候做过家家游戏都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   角色,等等,那么这种将特定的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在扮演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如果大家留意,玩过家家游戏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所以,再次建议大家,多余我们的宝宝做游戏,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而是为了建立完整人格。

然而,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时最大的特点,最突出的,最可恶的就是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比如女孩子就要安静,稍微开放一下就说“女孩子不要那么疯!”而对于男孩难以接受的“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

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本身,我们的孩子就具备环境适应的天赐功能,但是由于我们的不恰当的过分强调,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

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由于我们过分强调,造成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尽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

孩子总是在尽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避免露出了的,内心最基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免受到羞辱。 但是弗洛伊德早就指出,这种压抑不可能一直 被压制,早晚有一天要爆发出来,而爆发的时期绝大多数都是在成年有婚姻有孩子之后。爆发之时会将自己所受只羞辱尽情发泄给予对方,所以,为什么在婚姻,在家庭中有人会说出难以启齿难以接受的话语,我讲到这里时,相信您也应该明白了。阳光,阴暗都存在,千万不要压制阴暗,更不要去检验阴暗。

再有一种父母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到极致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刻板,刻板的父母自然会培育出刻板的孩子。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都是以自我中心,我看定的,决定的事情无法改变,即便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也是缺乏灵活性,而且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当然,这个实属刚愎自用的典型,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不会将喜怒哀乐带出来,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给以别人的感觉是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

那么这种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要么是公司高层管理者要么是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但是这些性格特征很快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

一样与什么呢,一样与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同时,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恋爱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刚才我们说了要与孩子多做游戏,以便我们的孩子及早的能够做到自我确认。但是,如果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的反应。尤其是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不给予肯定,结果,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且在这些特征中间徘徊不定。情绪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生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那么不被重视的孩子在成人后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展现成为真正的自我,就像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他们总是在察言观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他们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

不仅是在外,在婚姻,家庭里面他们的表现是一致的,总是尽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那么自己就会得到我想要的关注、爱和幸福。但是呢,无论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和依恋型的一样,他仍然会索取回报,并且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他们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相反,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你从不关心我,我所做的是为了谁,我是谁,我的命就是苦之类的想法会更加的强烈。

接下来,孩子在4岁左右,也就是开始确定自我的同时,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

周强老师说过,孩子有时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在试探父母、外界的界限,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比如心理学里的恋父恋母情结,与自己的父母争夺爸爸妈妈一旦得到,还会炫耀自己的能力。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不善于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当孩子考试拿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大家可以从父母学堂所发的一个周强老师老师的咨询作业里看到,一个女孩刚入学得了优,高兴的向妈妈报喜,结果就是这样。

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内心里实际上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不能面对失败,失败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这样的孩子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一旦事业成功,就会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做人的标准是不失败,不犯错,永远在追求完美。原因在于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在恋爱婚姻中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同样也是竞争,支配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笨。

还有些父母不仅不给与孩子鼓励,而且总是在做横向的批评和指责。最常见的就是“你看人家xxx多聪明,xxx多优秀。”而对自己的孩子则是“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那么在这样的教育之下,我们的孩子不知如何表现,展现自己的能力,有时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但,可怕的是,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

这种可怕就是我们说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比他们背后说一些别人坏话,告状等等。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或用手段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

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们在恋爱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总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对方却永远不会承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