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头号昏君朱由校,为何怒批袁崇焕,还让袁哑口无言?

 百家杂评 2021-02-23

作为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朱由校不仅有木匠皇帝身份,还有一个文盲皇帝标签。然而传言真真假假,那么历史上朱由检到底是不是文盲呢?史书记载的内容,却揭示朱由校军事才能比孙承宗、袁崇焕还要强,从侧面证实朱由校根本不可能是文盲皇帝!

孙承宗是朱由校的老师,在《明史·孙承宗传》中有一段记载,证实朱由校对军事情报很感兴趣。

天启元年(1621年):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这一记载透露三条信息:一是朱由校有军事情报意识,对比明末文武官员对军情的漠视,可见朱由校的难得,二是不单纯听大臣军情奏报,而是主动派特工前往收集情报,且边地大小军情都要汇报,三是朱由校有自己的方法论,名曰‘较事’。

尤为注意的是,当时朱由校只有16岁,换成今天只是一个高中生,却有强烈的情报意识。

天启四年,毛文龙发来一份情报,声称后金和蒙古勾结,存在绕过蓟镇攻入关内的可能,希望朝廷严加防范。对此,朱由校高度重视,立即做了详细安排。

《明实录·明熹宗宝训》: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卿等传示兵部,作速马上差人前去传与枢辅,总督镇巡,当详计塘报,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

20岁的朱由检,对努尔哈赤认识非常深刻,“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认为他很可能绕道攻入关内。所以,立即命令兵部传讯各部总督镇巡,而且还有“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显示出朱由校较高的军事水平。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要求沿途东征将士,“俱要仔细防御”,防守隘口的将官“昼夜不时防守”,以及防止“奸细夹带情形”。最后,朱由校还要求确保辽东军饷、毛文龙东江镇的后勤补给充足,“详确毛帅,如果缺粮乏器真情,并拨船及应用器械,一并速发解去军前应用,不得迟滞,有误军机,责有所归”。

可以说,朱由校对局势认识很清楚,安排的非常仔细,可谓滴水不漏。如果后来崇祯能够这么安排,又岂有清军五次绕过蓟镇入关劫掠?

然而,孙承宗的回答却是“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认为努尔哈赤狡猾但求稳,肯定不会绕过蓟镇攻入关内。两相对照来看,朱由校军事嗅觉的确要高于孙承宗。

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声称,依靠关外修城屯田,就足以让后金不战而降,即便后金不降,我也必然会擒获努尔哈赤。《明熹宗实录》记载:“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

这里就看出天启皇帝与崇祯皇帝的区别了,崇祯皇帝会相信袁崇焕,但天启皇帝却提出一系列质疑,怼的袁崇焕哑口无言。

《明熹宗实录》: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 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按照袁崇焕修城屯田之策,朱由校提出六个问题,指出“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就是别轻谈说空话,而要拿出具体的处置办法出来。最关键的是,朱由校脑袋非常清醒,认为“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努尔哈赤不会投降,而且想要取胜就必须战斗,“胜无轻谈也”,因此要“蹈实而做,需时而动”。事实证明天启是正确的,筑成推进的结果有目共睹。

学者杜车别认为:在军事问题上,天启的见识比袁崇焕和孙承宗要高明。虽然这一结论未必100%正确,但从以上三段记载来看,未必没有道理。可见,天启二年之后,努尔哈赤势力不断退缩,既非朱由校运气好,也非魏忠贤“英明”,其中应该有不少朱由校的原因。

能有如此认识水平的朱由校,怎么会是一个文盲?如果这样都是文盲,那才是对天下广大读书人最大的讽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