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如何对待子女?令人意外,颠覆了爱因斯坦形象

 百家杂评 2021-02-23

1897年,来自奥匈帝国蒂泰尔的天才少女米列娃·玛丽克(见下图),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瑞士联邦工学院1897级学习理论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米列娃是其中唯一的女生,米列娃的独特气质与专业知识,深深吸引了爱因斯坦。

后人整理爱因斯坦写给米列娃的情书时,透过略显发黄的纸张,还可以感受到少年爱因斯坦如火的激情。

“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而独立的生灵!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在这里,想你是唯一让我觉得生命是真正有意义的事,要是思维也能有一点生命,有血有肉,那该有多好!”

经过六年恋情,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于1903年正式结婚,两人一共育有一个女儿、二个儿子,之后二婚爱因斯坦没有子女出生。那么,爱因斯坦如何对待他的子女们,他们又有何人生经历?

长女:丽瑟尔·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坠入爱河之后,两人如胶似漆,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以至学业直线下降。

1900年,爱因斯坦的考试仅以中等水平通过,米列娃未能通过。更为严重的是,米列娃怀孕了。彼时,未婚先孕是一件丑闻,将意味着一位青年科学家的前途成为泡影。

为了爱因斯坦的前途,米列娃毅然回到父母身边,在那里生下了孩子,取名丽瑟尔。关于丽瑟尔的情况,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后来都没有说过,人们猜测或死掉了,或被送养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从未见过自己的这个女儿。

长子:汉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结婚第二年,长子汉斯·爱因斯坦出生。童年时期,汉斯与父亲关系融洽,但在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分居之后,父子关系一度很差。

在科学成就上,爱因斯坦是一位巨人,但在私生活方面,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渣男”。与米列娃结婚没几年,爱因斯坦就闹出很多桃色新闻,后来又与表姐,也是他的堂姐爱尔莎(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热恋。1914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分居,米列娃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在瑞士,爱因斯坦与表姐爱尔莎生活在柏林。

一次,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与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

“您应该把旅行的事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我也不会和您去旅行的。”

收到信件后,爱因斯坦非常生气,当即取消了去看儿子的计划,并回信说:

“你的来信太无理了,我不会去看你们,以免不欢而散。”

当然,后来爱因斯坦很快后悔,不该对儿子生气,他给朋友的信件中说到:“我犯了个大错误,一个有理智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

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两个儿子跟随母亲生活。由于父母离婚,加之父亲生活在柏林,汉斯·爱因斯坦就由母亲教育。当然,米列娃自身也是天才,后世物理学家怀疑狭义相对论的一部分工作是由米列娃所做的。

继承了父母基因,加之母亲教育得当,汉斯·爱因斯坦(上图右)以优异的成绩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获得了土木工程文凭。不过,爱因斯坦对汉斯的职业选择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作呕的想法”。在爱因斯坦看来,工程学只是纯粹的实践学科,是低等的学科,理论物理才是高等的。

离开学校后,汉斯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苦读,并于1936年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

汉斯之所以选择土木工程,或与母亲有关,或与自己喜好等有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因斯坦长期不在他身边,以及父母僵化的关系,是汉斯没有走爱因斯坦之路的重要原因。

1927年,汉斯邂逅了弗里达·克内希特,并与她结婚,但爱因斯坦却极度厌恶儿媳妇弗里达,声称汉斯娶了一名“过于平庸”的女人,自己甚至不想和弗里达有任何交谈,在给汉斯的信件中写道:

“你具有如此鲜明的个性,可是很遗憾你会娶这样一位妻子,但是如果你会因此而开心的话,我该怎么做?”

为此,爱因斯坦鼓励汉斯不要孩子,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汉斯与弗里达肯定会离婚,“那一天肯定会到来的”。爱因斯坦以己度人,认为一旦汉斯与弗里达有孩子后离婚,必然会带来很多麻烦。

实际上,汉斯与弗里达婚姻美满,弗里达于1958年去世,两人一共育有3个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伊芙琳·爱因斯坦,其中二个儿子夭折,只有伯恩哈德·爱因斯坦长大成年,后来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养女伊芙琳·爱因斯坦是文学硕士,会说四、五种语言。弗里达去世后几年,汉斯才开始第二段婚姻。

随着德国反犹太主义愈演愈烈,在爱因斯坦催促下,1938年汉斯离开德国,移民到了美国。

在美国,汉斯取得了很多惊人成就,尤其是创立泥沙运动力学理论,提出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根据河流实测资料得到了确定沙波阻力的计算方法,让他成为水利工程领域的权威,其主要著作有《明渠水流的挟沙能力》、《粗糙边壁上的水动力》、《水流综合阻力》、《河道阻力》等。

为此,汉斯获得了一堆奖项:古根海姆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的研究奖,美国农业部颁发的水力学研究奖和史蒂文斯奖......当然,这些都没有诺贝尔奖重要。

后来,汉斯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学教授,中国水利泥沙的宗师钱宁(见上图)就师从汉斯,两人共同研究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命名为“爱因斯坦—钱宁方法”。

1973年,汉斯因心脏病发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病逝,享年69岁。

幼子:爱德华·爱因斯坦

1910年,爱因斯坦第二个儿子爱德华出生。与汉斯不同的是,汉斯童年还生活在爱因斯坦身边,而爱德华几乎一直远离爱因斯坦,这让两人关系恶劣埋下伏笔。

父母分居时,爱德华只有4岁;父母离异时,爱德华只有9岁。由于一直生活在瑞士,爱德华很少与父亲见面。十多岁时,爱德华兴致勃勃地给父亲写信,但不知道爱因斯坦是无视还是忽视,以至没有回信,这让爱德华备受打击,之后对父亲一直非常怨恨。后来,爱因斯坦与爱德华之间也没什么交流。

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并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29年爱德华得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爱德华的精神病应为遗传自母亲家族,自幼就有,但之前并不严重),深受疾病折磨。这一年,爱因斯坦得知后特地前去探望,后来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回忆说:

“爱因斯坦探望儿子后,内心非常难过。他比任何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虽然他表面上装得非常坚强,毫不在乎,心中却埋藏着巨大的痛苦。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欧洲之后,这一对父子再也没有见过面。至此,父子之间再无修补关系的机会了。

爱德华(见上图)怨恨父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爱因斯坦要求与米列娃离婚,对米列娃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当时米列娃陷入经济困境,自己身体也不好,但她别无选择只能同意离婚,于是提出要分一部分诺贝尔奖金。1921年,爱因斯坦拿到奖金后,分了一部分给米列娃,具体多少迄今是一个谜。但为了照顾两个孩子,负责两个孩子的学业,还要给爱德华治病,米列娃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后来不得不靠教钢琴维持生计。一边照顾病重的小儿子,一边艰苦谋生赚钱,米列娃晚年非常凄苦。

大约在1948年之前,米列娃已经半身瘫痪,处于绝望之中,最终1948年中风去世,后被埋在苏黎世一个没有任何记号的坟墓中。米列娃去世之后,爱德华被送往苏黎世的精神病院治疗,1965年去世,终身未娶。

上图:爱因斯坦与儿子汉斯,孙子伯恩哈德在一起。

爱因斯坦去世之后,把自己的相关文章版权和其它身后之物全部捐给了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每年大约产生约1000万美元的版权收益。艾弗琳是爱因斯坦的养孙女,在离婚之后陷入贫穷,自称会到垃圾桶捡东西,曾公开抱怨爱因斯坦没有给家人留下一毛钱,包括爱因斯坦亲孙子物理学家伯恩哈德也没有拿到遗产。

回顾爱因斯坦一生,学术上让人高山仰止,社会思想上反对战争,民族上心系犹太人未来,但在私生活上,爱因斯坦的确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与父亲。或许,这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亦有渺小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