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江这家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药店,你听说过吗?

 繁星1 2021-02-23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李塔汇中药店(上)

朱方文

李塔汇中药店,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为小镇周秋江、周秋林的父亲创办,1956年公私合营后归国有。后周秋江办中医诊所,周秋林经营药店,店、所仅一墙之隔。

几十年来,人们习惯称该店为“秋林药店”。新近我与李南园先生(其1959年进药店当学徒,工作20年)交谈时,他说秋林药店实际上叫“周延益药店”,“文革”初改名为“群友药店”,1970年因故停业,1978年塔汇建新公社时,李塔汇中药店重生,1994年列入“余天成”药店连锁店,2002年,又在改制的浪潮中歇业。

李塔汇民宅(图源:《松江老宅》,徐桂林著)

我是伴随李塔汇中药店长大的人。读小学时天天走过塔桥进东南角的小镇,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这个中药店。当年小镇上有两爿中药店,另一爿是在西街的胡顺毅中药铺,这里我单讲“秋林药店”,或者说“周延益药店”,也即李塔汇中药店。

李塔汇中药店门面不大,砖瓦结构,很普通,可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去手工操作的年代,中药店必备的四件套,少了哪一件都勿来三。比如切药刀,俗称老虎尾巴;那个戥子,俗称老鼠尾巴,是古代专门称金银、药品的小秤,秤杆是骨质或象牙的;还有铁船、冲筒,都是用于碾粉及捣碎坚硬药材的。那放置药材的“百眼柜”抽屉密密麻麻,整齐划一。

中草药品种繁多、门类齐全。按根(党参、黄芪),茎(酸板草、马齿苋),叶(桑叶、紫苏叶),籽(车前草籽、杜瓜籽),花(金银花、红花),菌藻(凤尾草、冬虫夏草),矿石(海浮石、皮硝),动物(乌龟板、蜈蚣)等命名的八大类药材应有尽有。那年头,我去药店赎药(松江话:买药)时,从未遇到缺货或者要换方、改药,哪怕是最稀罕的药材,药店也总有备份。

老式碾药船(图源网络)

尽管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李塔汇中药店并不被旧时代所束缚,而是理念超前,开放、包容、亲民。它是中药店,但并不拘泥于中草药,而是中西结合(卖中药为主,兼营西药);它是药店,可也不纯粹卖药,而是医药结合(20世纪50年代店内就设有坐堂医生,上海著名的肺科专家曹心如,当年就长期坐镇李塔汇中药店行医)。药店紧贴周秋江中医门诊,患者医药两便。20世纪60年代起,还为县药材公司承担代收中草药业务,还面向农村、工厂、学校,代煎中药、膏方。那时我常见到老药工老葛、沈文杰背着沉甸甸的药瓶走乡村、去工厂,悉心为患者服务,而我也与之结缘。

摆放中药的“百眼柜”(图源网络)

当年我天天进镇、进店,不仅渐渐增加了中草药知识,还从药店的业务中捕捉到了生财之道。当年塔汇中药店依据季节,有针对性收购地方中草药时,我本能地感到这是学生勤工俭学的最佳时机。我读书时的学杂费、书簿费都由国家负担,父母常常是身无分文,“袋袋碰着布”,也不可能给我零花钱,所以一看到药店收购丝瓜筋、橘子皮、金钱草、垂盆草、癞蛤蟆等信息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到村庄附近的坟场、荒地、竹园、河边、路边去寻找、搜集,按要求处理后卖给药店。

印象最深、效益最好的,是在油菜花收割后,到油菜花田里捉癞蛤蟆,卖给药店,它头部里乳白色浆液称为蟾酥,是制作六神丸的主要原料,旺季一天可以卖到一两元,一个月中可有10多元。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学生能赚到那么多钱很不容易了。一年下来,我可以从药店里挣到二三十元钱,除了买铅笔、橡皮、簿子、铅笔盒等学习用品外,还有一点零花钱,这也减轻了父母的负担。所以我感恩那药店,它是我早期求学时的“经济开发区”,是助我安心学习的重要保障。

资料:松江微历史
编辑:沈莉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