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成】过年走亲戚

 西岳文化 2021-02-23

文/孟成

走 亲 戚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春节期间,最忙碌的莫过于亲戚之间互相拜年,农村人谓之“走亲戚”。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在本村同姓之间,晚辈给长辈拜年。但本村同姓之间这种形式拜年仅叫做“拜年”,不能唤做“走亲戚”。本村同姓之间谓之“一家子”、“自家人”,由一个祖先繁衍而来。母系一族、姻亲谓之“亲戚”,他们之间拜年,才正儿八经叫做“走亲戚”。

时代进步,移风易俗,老年间流行的晚辈给长辈拜年得磕头,现在几乎不存在。基本上,晚辈提上几样糕点烟酒,前往长辈家,高叫一声“大(爹)、婶(娘),给你二老拜年啦”。长辈将晚辈迎至客厅,沏茶倒水,拾掇糖果,给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多少不一,以血缘远近,基本上也就是100、50、20不等。

农村还有这种情况,未出五服的侄子给长辈大年初一端一碗饺子,就算拜年了。
初二,出嫁的女子携夫带子,烟酒礼馍,前往娘家,给自己的父母双亲拜年。这一天的男子最舒服,不用干活;有媳妇和其娘家人在厨房忙活,自己和岳父尽情地闲聊。饭桌上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外公外婆给疼爱的外孙发压岁钱,给小孩添一岁。
 
初三,必须前往舅家拜年。虽然姑家、姨家也都是至亲。因为“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娘亲舅大”,所以,姑家、姨家自然排后。外甥给舅家拜年,礼物不能轻,烟酒糖果,必不可少。“外甥女婿顶半子”,舅父见外甥,自然欢喜的不得了,好菜好饭好款待,舅家之重要可见一斑。常说“抓儿像娘舅、抓女像家姑”,有些外甥长得很像娘舅,这就是从基因遗传学方面分析了。

古人说,外甥家族,“三代都不能忘记舅家的恩情”。因为舅家,母亲的娘家,是自己家族繁衍的源头;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深远。所以,舅家是血脉至亲。外甥娶亲,舅家给其披红,舅父理所当然坐上席。

初四,给姑家、姨家拜年。表兄妹之间,拉拉家常,聊聊各自的见闻,谈谈过去一年的成绩,交流一下打工经验,帮助亲戚介绍工作;或者是穿针引线、保媒拉纤,做月老红娘。

初五,也叫“破五”,基本上至亲已拜年完毕;同学、朋友、战友之间开始互相拜年,叙叙友谊,加深感情。

过去,由于交通工具限制,走亲戚,每天基本走一家。步行到亲戚家,已到饭时。饭桌上,从庄稼收成聊到子女学习,从长辈的身体健康聊到工作事业,以及新闻时事;亲戚之间,其乐融融,觉得情意浓。走亲戚一直走到正月十五。

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之间走亲戚都很迅速,一天走好几家,还没地方吃饭。放下礼物,道声新年好,就急匆匆赶往下一家,等不到长辈沏茶倒水,更谈不上吃饭聊天,感觉像是打仗。长此以往,人们都觉得没有了年味,走亲戚像是完成任务,亲情也在慢慢消耗、流失。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消失的年味会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慢慢的浓起来,走亲戚也会逐渐恢复成为联络亲情的纽带。

者简介孟成,华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