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木香草堂 2021-02-23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从太祖嵩陵到陵后村并不远,半个多小时就到,驱车进村以后街道狭长,两侧规划并不整齐的房屋,是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衬托的更加杂乱和拥挤。唯一一条南北双通的陵后村街道,人口密度却大,村北是村民的主要商贸区域,有很多商店和饭店等商贸店铺临街而开。而宣懿符皇后懿陵却位于街道南端,在道路以东一户村民的房屋后,懿陵西侧却紧邻街道,在街道临街路边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一通,相当显眼。
        宣懿符皇后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陈州宛丘人,祖父符存审乃后唐大将,其父魏王符彦卿,是后晋天雄军节度使。符氏出身名门闺秀,从小就是个有担当且胸怀大志的女人,早期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口,以免遭受欺辱。符氏自己却匿于帷幔后藏身,李崇训找不到妻子,也就自杀身亡。符氏才从帷幔中走了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知晓。郭威得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也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随拜郭威为义父。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河南濮阳)期间,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皇帝位,是为世宗,世宗素以后贤,当以为天下母也,虽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显德三年(956年)世宗率兵征讨淮南,皇后符氏同行,结果出师不利,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皇后身染重病,只能回到京师养病,于显德三年七月于汴梁(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柴荣葬宣懿皇后于懿陵,终年二十六岁。
        宣懿符皇后懿陵目前残冢高不过两米,封土基本被取土挖的所剩无几,荒凉的位于两楼中间偏南,刚好占取一个庄子的面积,也就是三分来地的样子。因为查找不到考古报告,目前也就没有办法确定该墓具体情况,在后周四座帝陵中懿陵是文保碑中有确切记载的,那么目前就应该考虑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没有考古报告作为研考证据,墓主就很难确定了,必定周世宗柴荣第二任皇后死后也被赵匡胤埋在庆陵。
         懿陵西测大约100米就是后周第二位皇帝孝文帝柴荣的庆陵,柴荣(921年-959年),即后周世宗,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都是当地望族。柴荣生性谨厚,帮助其姑父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 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改名郭荣。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驾崩,因为郭威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汉隐帝诛杀,而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在位只有短短的5年多时间,就做到了清吏治,选人才,修订刑律和历法等改革,做出了许多远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帝王中比较英明的一位帝王,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从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更有众多爱好历史的人员断定,如果柴荣晚死三十年,必将迎来一个新的盛世,有望直追大唐。
        不过大家看看周世宗的功绩就会发现,这个评论绝对是被高估了的。柴荣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是无可挑剔,但是在政治上的手段就显得有些幼稚。柴荣从掌握军政大权以后就着手整顿禁军,凡事都要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看起来是身先士卒,为大家表率,但是作为皇帝这根本不是为帝之道。因为一个国家需要很多人才来治理,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就是冒险,忘记了皇帝要解决的是自己要和什么人一起治理天下的问题。如果柴荣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巩固统一一个政权。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柴荣能活到七老八十的,也许只要自己不在战争中被杀,或许这些问题在随后的日子里也会被他逐步解决,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也是有其可能的,问题是他并没有活到功成名就那一天。但是柴荣当政期间在军事,经济和治国长远的规划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给宋朝统一全国夯实了基础,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匡胤仅仅用了20年便完成了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这些功绩都是和柴荣分不开的。
        不过世宗的死因到是颇具传奇,史载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征伐辽,直取幽州(今北京)。车驾至瓦桥关(今河北涿县南),探听到辽军已经望风披靡,非常高兴,认为大功将成,于是登高台,视察六军。这时,有父老乡亲百余人,持牛酒进献。柴荣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答曰:历世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默然,于是骑马离去,当夜,柴荣就开始生病,第二天,病情愈加紧急,只能班师回朝,未入关而驾崩。由此可以断定柴荣应该是病死或者受伤而死比较靠谱,一代帝王是不会因为一句“病龙台”之句就被吓死的。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
        从懿陵到庆陵直线并不远,也就百来米的样子,同属一个陵区。但是街道西侧是村民的房屋,根本没有办法过去,只能先行走到村南街道尽头丁字路口,向西不远村民房后就见一小小的广场,依然就是庆陵神道入口。目前后周三代帝陵都有遗存,相对容易辨认,而后周帝陵是不设陵前神道石刻的,祖训也是陵前不摆立石人石兽,只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因此庆陵也是不会修建过分豪华,尤其是后周帝陵因为没有宗庙,下宫等设施,也就基本不能形成陵园格局。
        那么目前的神道也只能是后人设置的,神道两侧是两尊现代石狮,高不过一米多,右侧却是庆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神道宽不过四米,长不足百米,两侧整齐栽植两行柏树,到也有些陵园的模样。树高不过几米,肯定栽的也不会时间太长,在柏树下方等距离间隔一段就是一方线刻石碑,两侧对称而立,共计八对一十六方,全面系统的用文字和图画介绍了柴荣的一生。
        尽头主位祭台后是一方神道碑,中间四个描金大字“周世宗陵”。显然这个神道碑所立之人并不了解中国陵墓方面的知识,应该就是一般的文人或者柴家后人所书,不过一个皇帝的神道碑这样书写也只能是一笑罢了,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早些改过来。神道碑后方是几方现代碑刻,多为柴氏后人祭祀所立,当然近临封土却是三行古碑,是从明至清大约三十多方比较完好的石碑,在四周还零散的扔着很多破碎的古碑,应该都是被砸或者其它原因破坏的碑刻,因为庆陵无陵园建筑,就缺乏实物记载,这些古碑的流存对研究后周帝陵就越罢显得珍贵。
        柴荣墓目前残高不足十米,边长也就二十多米的样子,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和保护不力有关。陵山之上长满各种杂木,且绿绿葱葱,显然可以断定封土质地不行,同比一些同时期其它陵墓还要差劲,也充分反应了世宗的节点和爱惜民力的证据。当然从陵墓看墓主的在世期间的国力也是最可靠的实物,但是也要看当时的大背景和实际情况才能对墓主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庆陵和懿陵从距离和位置看应该就是一个陵园中的“同坟而异穴”陵园,而皇后符氏于显德二年(955年)就因病而亡,世宗对符皇后之死十分悲痛,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既然皇后有陵号,那么死的时候肯定是要有别于其它显贵之墓。而柴荣是公元959年去世,正当壮年,当时各地军阀四起,社会动乱,想必柴荣也不可能考虑自己死后的事情,大周就匆匆亡国,恭帝应该是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办理柴荣和皇后合葬事宜的。而后周也就庆陵有后陵,想绕开这个问题都不可能。如果以后周庆陵推断宋陵的丧葬制度,显然不可取。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而其子柴宗训即位的时候才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也就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被亡国,因此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去给父亲修陵。最重要的我们一直说的柴荣本身就不正确,在后周柴荣本名就叫郭荣,是开国皇帝郭威的养子,因郭威两个儿子被杀才收了郭荣为子,这就确定了郭荣的皇储地位,作为郭家的后世子孙,就算是郭荣是养子,但是他所侍奉的也是郭家祖宗,如果改姓的话,是不符合宗法的,更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郭荣即位后为了避嫌,并没有给自己的亲身父亲加封号,相反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为舅舅,并把亲身父亲发配到了洛阳,从此父子在没有见过面,这样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统治,也避免了很多人拿自己的亲生父亲搞事情。所以郭荣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也是不会改姓氏的,为了证明自己是郭家的合法继承人,自己和儿子登基以后都没有改元,一直到亡国都是使用的“显德”年号。
        从西周过渡到东周后,河南的陵墓特点基本全部使用的是砖箍墓,因此以当时的条件是完全可以合葬的,但是庆陵和懿陵并没有合葬,这和后周过早灭亡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也只能说后周亡国太早,根本没有机会完善自己的丧葬制度。而纵观五代十国也只有后周帝陵没有陵园和神道设施,不能不说是后周陵墓的偶然性。尤其是从太祖郭威始就推行的博葬制度,就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民力和国力,对宋朝接手后直接成为一个新的富裕朝廷而迅速消灭十国功不可没。 史书记载柴荣死后葬于新郑陵后村,陵曰庆陵,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也充分说明庆陵是帝后合掌墓,而不是单独的所谓“同莹不同穴”的说法,因为郭荣随同结发妻子刘氏合葬,而宣懿符皇后也就只能葬懿陵了。
        至于从郭荣到柴荣的名称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宋朝的原因,必定宋朝帝位是抢自己主子的,自然担心后人说闲话,太祖赵匡胤也就人为的给郭荣归宗姓柴了,而郭威因为无子存留,大家也就会人为宋太祖赵匡胤抢夺的是无后的郭家的天下,和柴家关系不大,也容易是百姓接受。在对待柴荣后代也是尽量优待,自然柴姓一族就不会想着去复国,社会上有野心的人也没有办法利用他们起事。
        有宋以来大宋就比较注重文化,也比较关心农业发展,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大宋就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朝代,因此宋起就陆续给后周修建陵墓,并且修建了围墙,栽植名树古木。而因宋恢复了柴姓,因此柴氏后代也就大多前往柴荣墓祭祀,反而把大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凉在了一旁,以此看来赵匡胤这一招也是够毒辣的了。宋朝修建前人陵墓是个普遍现象,像陕西的唐十八陵,秦始皇帝陵以及隋朝帝陵也都是大力进行过修建和保护,此后的明清也有样学样,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想更深层次的了解后周帝陵还的落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尤其是河南考古工作者手中!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后周孝文帝庆陵(宣懿符皇后懿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