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木香草堂 2021-02-23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即三国时期之后又一个统一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其中西晋传四帝,享国51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280年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从晋武帝建国始至国祚51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始,前后用了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史家称为司马晋。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职曹魏政权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实际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一生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等战功,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司马懿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于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首阳山我去过多次,寻找高原陵无疑等于大海捞针。根据司马懿遗命死后葬于首阳山山阴,即山的北面,各类资料也显示司马懿墓在曹凹村和郭坟村东北的首阳山西麓北山山岗上。同时该地还葬有魏文帝曹丕首阳陵和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或者晋景帝司马师的峻平陵亦在此地,但是对我一个爱好者想找见这些墓葬无疑就是痴人说梦。但是2010年5月却无意间在河南洛阳孟津县宋庄乡三十里铺村发现曹休墓,在曹休墓没有发现以前,史载曹休墓就葬在首阳山,于是我结合地图上看不难发现,其实首阳山和所谓的邙山曹休墓从东至西并不远,直线也就10公里。这样我们就能确定现在的邙山其实就是首阳山的最西端而已,记载曹休墓葬首阳山的说法其实也就没有错。细看地图在这个十公里的范围内我们还发现不但有汉朝的大量帝陵,还有西晋的大量帝陵,当然还包括曹魏时期的曹休墓。
        18年的时候我突然从一个可靠的朋友那里获取到一个信息,司马懿墓被找见了?因为目前这个考古资料并未对外公布,所以我这里就不方便说出消息的来源之处,更不能说明墓地的准确位置,但是埋葬的地点却出乎大家的意料,经过仔细分析新发现的司马懿墓埋葬位置也在情理之中。司马懿死的时候并不是皇帝,还是曹魏的一位臣子,自然陵墓埋葬之地是不能高过曹魏帝陵的,而该墓和曹休墓相距不远且处于同一区域内,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必定曹休在曹魏时期是很有分量的人物,从安阳挖掘的曹操墓长60多米,而曹休墓长就达到50多米,也由此可见曹休墓当时的规格不低。那么司马懿墓也就应该和曹休墓相当,虽然后期司马炎追封司马懿为晋宣帝且号墓为陵,但是司马懿死的时候还是曹魏的臣子,其陵墓地宫也不可能超过任何一位曹魏帝陵。况且司马懿死时是有遗言的,即“不坟”、“不树”、“不谒”。所以司马懿墓内部是不会有过多陪葬物,而外寝因为司马懿有遗言,也是不会修建的,这样一来,即使后期司马懿墓号墓为陵也只能是象征性的政令,和陵墓的改制关系不会太大。
         虽然西晋有着“不坟”、“不树”、“不谒”的祖训,但是陵墓并不是和元朝一样实行的密葬,在当时来说还是很好找的。十六国时期刘曜为了破坏司马家的风水龙脉,于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刘曜就命人开始捣毁北邙山上的晋帝所有帝王陵。刘曜派兵先挖了崇阳陵,五月再挖太阳陵,这样看来,对于西晋帝陵的彻底破坏首先来源于前赵昭文帝刘曜,随后历代盗墓的贼人络绎不绝,从此西晋帝陵逐步成为中国最难寻找的帝陵之一。
         2018年前的这次偶然发现是源于近十年洛阳考古队对东汉帝陵的排查而发现的,而这次发现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曹休墓。那为什么找见了司马懿墓却不积极对社会公开通报,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办法确定墓主。曹休墓的确定是挖出了一枚曹休的印章,而司马懿墓内也只出土了一些有仲达、宣、司马,等文字的器物。有效证据明显不足,考古工作者也只能初步判断可能为司马懿之墓,但是究竟如何目前还不能确定,加之墓内被毁严重,就更难确定墓主身份了。当时曹操墓的确定就闹的是满城风雨,而司马懿墓内能证明其身份的陪葬物更少也就更难确定,所以洛阳考古人员也就不敢高调宣传了。
         我今年一到洛阳首选就是前往司马懿墓勘察,该墓具体陵号名称目前还不见官方正规通报,那么现在也只能用地名认定为准,就称呼为‘三十里铺村三国墓葬’比较合适。据考古报告说该墓是一座三国末期贵胄之墓应该无疑,那么具体到底是谁还需要大量证据来证实,必定就凭几件有;仲达、宣、司马,等文字铭文就认定为司马懿墓还是太片面了,目前也只能称呼用疑是司马懿冢为宜。
         我到了朋友告诉我的位置,离路不远就看见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地,也根本不见挖过的墓坑。只能顺着田埂向地里走,到了跟前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平地向下挖了好大一个坑,坑长大约80米以上,宽在50左右,深最少也在6米以上,我根本无法下去。大坑内种满玉米,难怪在远处根本无法发现,墓坑北侧不远是封闭的高速路,其它四周两公里以内都是庄稼地,也没有村庄,这里如果是搞什么建筑施工根本不可能,在说这样大的一个长方形大坑工程量已经相当大巨大,不是谁想挖就能挖的,结合附近都是大量帝陵,那么这个大坑是挖墓留下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围绕着大坑寻找,最后总算是在西侧杂草从中找见早期挖墓时留下清运土方的斜坡道路,斜坡长大约20多米。长满一人多高的荒草和玉米,最终还是顺利下到坑底。从坑周围土质看,应该是正常的生土,并没有夯土的迹象,土质明显可以看出分成了几个层面,相当清晰,应该是早期地壳运动就留下的痕迹,但是周围土里和地里有大量挖出的一种土质钙化的泥条,也应该是人为堆积成的,但是我在附近并没有找见陶器制品,砖瓦等废弃的建筑材料。
         结合实际情况看,这里和墓葬关系是很大的,一般古墓挖掘以后,如果墓葬等级和意义不大都会回填,但是这里并没有回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当时是想对外宣布,但是感觉证据不足而终止这些都是可能的。如果说这个坑是废弃的建筑坑基可能性也不大,这个坑挖的整整齐齐,质量和保护相当完好,看情形这个坑最少也存在两年以上了,也只能推测这里就是早期的考古遗址所在。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距离它西边不远处挖出的曹休墓就是三国墓葬,地理位置也同属于首阳山余脉,这些和史书记载大体相当,当然了史书记载司马懿墓在首阳山以东,可这里却是首阳山以西了,如果以汉朝原陵为基准,那么司马懿墓确实就在首阳山之东了,加之司马懿的墓为“高原陵”,而刘秀的光武帝为“原陵”。正暗合了司马懿比“原陵”“高”这一说法?是不是司马懿死的时候就想要比超汉朝的光武帝那?何况二陵实际距离并不远,而高原陵却占尽地理优势,不但陵墓位置相对汉原陵偏东不少,而且也占据了邙山的最高处首阳山,暗合西晋司马氏家族迎接着最早的曙光。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晋宣帝高原陵(司马懿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