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白起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兵临邯郸灭了赵国?

 谈秦说汉 2021-02-23

谈秦说汉(245)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白起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兵临邯郸灭了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国力骤然衰减,无法立即组织有效的防御。这点赵孝成王清楚,白起就当然更加明白了。于是兵分三路,王龁率军攻克了武安、皮牢;司马梗率军向北平定了大原,白起亲率大军平定上党其余地区;三路大军准备合围邯郸。

这时候韩国着急了,毕竟事情是因韩国的上党而起,而韩国的战斗力在秦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赵国更着急,长平之战伤亡45万,国内青壮年所剩无几。但秦昭襄王也同样着急,因为长平之战时秦军也死伤过半,远途杀伐兵员粮草跟不上了

所以说,在当时的战场形势之下,确实是秦军拿下邯郸的最好时机。而白起的三路大军,已从不同的角度已形成了对邯郸的包抄之势。但是,当时秦、赵两国都到了最难的时候。而秦国,不但要考虑远征军队补给,还是防备其余五国合纵伐秦

正当韩、赵两国束手无策的时候,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分别找到了两国的领导人,说愿意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国退兵。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就让苏代携带重金出使秦国。苏代来到秦国没有去求见秦昭襄王,而是特意先找到了范雎。

              

范雎有点贪财,把玩着苏代献上的珠宝,问:“先生过来有何贵干呀?”苏代又问:“白起是不是要进攻邯郸了?”范雎故作漫不经心地说:“是呀。”其实范雎贵为秦国丞相,国家军事机密不会随意透露的,但他想从苏代嘴里探探赵国的口风。

苏代说:“中原最强的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霸天下了,到时武安君的军功最高,要位列三公了,只怕那时你应侯也在他之下了。”话虽有理,却是赤裸裸地挑拨范雎与白起的关系,范雎听到后心里“咯噔”一下,仍故作镇定,不置可否。

苏代看挑拨不成,又换个话题,说:“秦军占领了上党后,上党的百姓宁愿逃到赵国、齐国、魏国、韩国,也不愿留在上党接受秦国的管理,秦国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空城,倒不如让赵、韩两国割让土地,大家各自息兵,让将士们都休息一下。”

终于谈到点子上来了,范雎故作贪婪的样子,与其讨论割地面积与位置。苏代是有备而来,连割地协议都写好了,韩国同意割让垣雍、赵国同意割让六座城。条件不错,是秦国的利益最大化,范雎满口答应,一定想办法说服秦昭襄王同意退兵。

             

苏代还以为是自己说服了秦国丞相范雎,屁颠屁颠地跑回去交差了。范雎当然也捞到了实惠,将苏代带来的金银珠宝笑纳囊中。然后向秦昭襄王汇报了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意思,并说已代表秦国答应了两国使者,当然省略了收受钱财的事。

秦昭襄王正因为远征军的兵员、粮草补给而大伤脑筋,更担心中原其他诸侯结盟趁秦国国内兵力空虚而合纵伐秦,想撤军又没借口,正骑虎难下。听到范雎汇报说赵、韩两国愿意割地求和,非常高兴,立即下令白起的军队停止进攻,班师回朝。

白起接到撤军命令,仰天长叹,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后来又听说是赵、韩两国贿赂了丞相范雎,是范雎帮他们说服秦昭襄王下令撤军的,从此与范雎产生了意见。白起的情商是真不够,全世界都知道了范雎受贿,秦昭襄王能听不到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作为一个军事家,上兵伐谋攻城略地是白起的强项。但管理一个国家,权衡利弊审时度势,秦昭襄王、范雎很明显是高出一筹。白起的目标是打胜仗,不需要考虑后勤兵员、粮草补充,也不用考虑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当时的形势下,白起在战术上是有攻克邯郸的能力,也因此做了灭赵的军事部署。但是,秦国这时已经无力支持远征了,倘若再打下去,兵员、粮草跟不上,军队哗变都有可能。而那时若中原形成了合纵,被灭亡的就有可能是秦国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竟看不出战争背后的博弈,所以注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到最后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而范雎不仅读懂了领导的心思,还拿到了实惠。所以,不是白起不想一鼓作气兵临邯郸灭了赵国,而是秦昭襄王审时度势不得不撤军

2020/10/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